首页 > 正文

吴志斌:在变幻莫测国际格局中续写香港传奇

日期: 2024-05-02 来源: 紫荆
字号:

吴志斌

自去年起,社交平台上就开始有人散布有关香港变成“金融中心遗址”的说法;至今年3月19日,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更引发了另一波西方部分媒体对香港的恶意抹黑和唱衰,断言“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已经成为历史”。

这些底层逻辑不稳、带有强烈攻击性的文章,第一是别有用心之作,第二更是不符合当下香港的发展现实。若是某些人妄想靠着几篇文章就能唱衰香港,大概是高估了他们自己的能力,也看低了香港发展前景的潜力。

看清优势也要认清不足

在近期公布的第3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新加坡超越香港,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伦敦。新加坡和香港排名地位的变化,使得部分市民对香港的发展“持有悲观情绪”,甚至戏称“香港跌倒、新加坡吃饱”。但倘若我们仔细分析,尤其是从金融业的发展来看,这种对香港的“冷眼”态度大可不必。不可否认的是,新加坡在近几年的金融市场发展大有上升之趋势,不少富商富豪移民加入新加坡,但从股票市值来看,港星两地的差距还是颇为悬殊。

“截至2021年底,香港股市市值是42.4兆港元,新加坡为4.6兆港元,香港是新加坡的9倍多。2023年,香港股市总成交额为25兆港元,新加坡(2023财年)仅1.6兆港元,香港为新加坡的15倍。截至2021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总数9000亿元,新加坡为1750亿元,前者是后者的5倍。”今年4月,瑞士银行(UBS)将香港股市评级上调至“增持”,“主要因为今年以来表现已经落后,估值吸引,加上企业增加派息,旅游业复苏或为大市带来潜在利好。”此外,瑞银还将会在2026年进驻高铁西九龙总站上盖的办公大楼,成为该地标大型项目的首个主要租户。瑞银的行动正是对香港金融发展前景的积极信号和极力肯定。

与此同时,自2024年的首个年度发展来看,中国经济平稳开局,持续回升,经济指标超出了市场预期,为此,不少国际金融机构纷纷上调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期,例如高盛将中国今年GDP增速的预测从此前的4.8%上调至5.0%,摩根士丹利则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4.2%上调至4.8%,亚洲开发银行亦是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4.5%上调至4.8%。美国彭博社更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经济预测数据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将会是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作为内地走出去、引进来的“桥头堡”,坐拥“背靠祖国”的地缘优势,香港也必然会在中国崛起的发展之中,获红利,赢实力,兴繁荣。

“遗址论”虽是荒诞,但也给予我们以警醒。就从港星对比来看,香港经济总量不如新加坡,其根本原因在于港口贸易和制造业的“弱势”。尤其是香港至今的经济发展结构还在被动地依赖房地产和金融这些“虚软”的产业,而没有真正地发展出属于自己本土的强势的“硬核”制造业。

与此同时,新加坡近些年抓住了高新技术的风口。例如,作为“晶片之都”,新加坡的半导体产量目前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11%,拥有超过300家半导体企业。此外,针对本土人才培养和全球高新技术人才吸引,香港也显得颇为被动。且不论香港本土的高考状元一股脑儿地选择医科和法律作为理想出路,使得理工科专业对于香港人才的吸引力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对于本土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情怀引导还需要下功夫。

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如果说香港要突围,要蜕变,要在新一轮的国际变革之中取得主动权,就应该从底层逻辑抓起。正如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所言,实现由治及兴,就是要把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住、发挥好,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要积极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大力引进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建设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打造高增值海运服务业,建设智慧港口等,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优势,推进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香港更要坚定“一国两制”,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红利,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展现新担当,发挥新作用,“在变局中打开香港发展的新天地。”

香江传奇不变,香港的好故事还在上演,但是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格局和经济洗牌,我们既要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底线,发挥“背靠祖国”的强劲优势,以战略定力的不变应对万变不定的国际竞争;同时也要奋起直追,取长补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高新技术人才,提升竞争新优势,以主动求变应对万变不定的世界局势。只有如此,香江的传奇才能在未来之大变局中,在开创新的发展之路的同时,继续保持初心和底色!

 

本文转自《大公网》

 

(作者系中国侨联委员、资深评论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杨晨 校对:彭一斐 监制:张晶晶
编辑:杨晨 校对:彭一斐 监制:张晶晶
吴志斌:在变幻莫测国际格局中续写香港传奇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