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经历了“修例风波”和三年疫情后的香港,如同大病了一场,元气大伤。自去年开始,香港的“病体”渐渐康复。但受外围环境的影响,康复的速度不如预期。令人颇感欣慰的是,近来的一系列利好消息表明,香港恢复元气的速度开始在加快。
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4月28日发布公告自5月6日起正式实施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若干政策措施,包括扩大赴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实施范围,将内地居民赴港澳人才签注政策由粤港澳大湾区扩大至北京、上海两地;延长赴港澳商务签注持有人在港澳停留期限至14日等。
内地“五一黄金周”即将到来,特区政府入境处预计,约有590万人次进出香港。最高峰期为5月1日,出境人次约48.1万人,入境人次则为54.4万人。入境人数高于出境人数。
“跨境理财通2.0”的优化措施于2月底落实后,据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最新数据显示,“理财通”个人投资者于3月新增24288人,相当于2月新增人数2391人的10.16倍。其中,3月内地参与“南向通”的新增个人投资者为23237人,按月多11.78倍,占整体新增人数近96%,涉及资金跨境汇划130.88亿元,按月飙近7.95倍,同创新高。
上周五(4月26日)沪港合作会议第六次会议在香港举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带队来港,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签署《沪港合作会议第六次会议备忘录》,并共同见证沪港相关部门签署法律服务、商贸、金融、科技、城市发展、文化等领域共20份合作协议。此次各项活动表明,上海特别重视香港的联通世界的作用。
大病初愈,元气恢复,令人振奋!面对这些变化,香港社会各界需要认识和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
固守“一国”之本,切勿碰触红线
中医理论有句话:固本培元,即固先天之本,培后天元气。如果不注重“固本”,仅注重“培元”,无异于在沙滩上建大厦,根基不稳,终归会是一场空。
那么,香港的“本”是什么?“一国”是本、是源,“两制”是支、是流。因此,香港必须全面准确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落实基本法、国安法和国安条例,再不能让挑战“一国”红线的事情发生。
香港因港而建、因商而兴,原本就是一个商业城市。一代代商业巨子深谙这个道理。从船王董浩云、商界超人李嘉诚、爱国实业家霍英东,到“小超人”李泽钜,始终恪守“在商言商”的信条,不介入政治纷争,一心发展实业、贡献社会,以他们为代表的工商界人士,弘扬和培育了香港的商业文化。
反观香港过去持续多年的“政治争拗”,把香港变成了“政治城市”,更成为美西方制约中国的一枚“棋子”,令香港误入歧途,付出惨痛代价。2019年的“修例风波”是悬在港人头上的一口警钟,提示我们,今后无论遇到什么风风雨雨,都要保持清醒头脑,决不能重蹈覆辙。
事实上,固守“一国”之本,也为香港“培元”提供了巨大动能。香港的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综观全球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城市,都会依托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例如,纽约依托的是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伦敦依托的是欧盟,新加坡依托的是东盟,迪拜依托的是中东产油国。香港要保持长期繁荣,离不开中国内地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时下,受美西方对中国“脱钩断链”、及美元持续加息的等复杂因素的叠加影响,香港金融、贸易、航运均遇到不小的困难,但我们要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没有变,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没有变,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回旋余地没有变,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力度没有变。同时,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节奏在加快,体现“新质生产力”特征的产品和产业不断涌现。
固守“一国”之本,切勿碰触红线,保持商业本色,专注发展经济。这是必须谨记的基本准则!
保持通道优势,做强联通功能
去年以来,无论是10万人才落户香港,还是50多家重点企业投资香港;无论是“跨境理财通2.0”受到内地投资者青睐,还是家族办公室看好香港。都显示出对香港“通道优势”的看重。
近年来,坊间也弥漫著一股悲观情绪,认为香港不再对国际资本有“吸引力”了。对此,我们不能过分悲观,应该看到香港的“通道优势”没有任何改变。香港实行“自由港”政策没有变,货币自由兑换和进出,海运、空运优势明显,继续维持低税率;香港的融资成本低,企业在香港上市周期较短、手续简单;香港的法律认受性高,香港是普通法地区,法律仲裁结果得到全世界140多个国家的欢迎和认可;香港实行“两文三语”,英文也是香港的官方语言并被广泛使用,拥有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香港交通便捷,到世界各地的交通航线密集,是国际人才的理想工作地和居住地......
只要香港的主要优势没有变,香港的“联通世界”的功能就不会衰减,我们应保持信心和定力。接下来,香港还须在“做强联通功能”上下功夫。
其一,讲好“香港故事”。认知是行动的基础。在今年3月落户香港的25家重点企业中,其中有6家是美国企业,在美国政客不断诋毁香港营商环境的背景下,这6家美企依然投资香港,说明他们对香港的认知是客观的。香港国安法和国安条例实施后,欧美工商界对香港还存在“误读”的情况,香港应多与欧美工商界人士沟通交流,让他们了解真实的香港。
其二,做强联通功能。4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一是放宽沪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资格产品范围;二是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三是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四是优化基金互认安排;五是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如果把香港资本市场和内地资本市场比喻为两个“水池”,以上各项措施如同将联通两个“水池”之间的“水管”口径扩大,令流量更大。这是中央挺港惠港之举,也是行政长官李家超和特区政府积极争取的结果。这启示我们,香港应在诸多领域多做“扩大管道口径”的工作,把联通的功能做大做强。
聚焦“高质量发展”,识变应变求变
在4月15日举行的香港特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变乱交织,香港由治及兴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时代在变,内地在变,整个市场结构、消费模式等都在改变。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今日之世界亦非昨日之世界。大家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变局中打开香港发展的新天地。”
夏宝龙这是为香港“把脉”。香港社会应认识到发展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不能再用旧思维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识变应变求变?关键要盯著“高质量发展”这个要务求创新。
香港创科发展应尽快实现突破。人工智能未来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现在,内地正在按照“人工智能+”的理念改造传统产业。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研发优势,关键是要找准落地的措施,推动人工智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香港昔日已经错失了许多创科机遇,这一次,不能再错失!
香港应在制度创新上尽快实现突破。国家正在推进制度型开放,粤港澳大湾区是“先行先试”的区域,拆除制度“篱笆”,将给香港带来丰厚红利;因此,香港切不可把推进大湾区的制度创新简单地理解为“国家任务”,而应看作“香港机遇”,不能迟疑徘徊、逡巡不前!
固本培元,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大病初愈的香港,应认识到固守“一国”这个先天之本的重要性,培育“两制”这个后天之元的紧迫性,精心谋划,快速落实,力求实效,尽快使香港元气满满,让“东方之珠”更加璀璨!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30/CVEjPrCqCHlA9ZNijHxsLpB1WwBTrMn6Gsy.jpe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经历了“修例风波”和三年疫情后的香港,如同大病了一场,元气大伤。自去年开始,香港的“病体”渐渐康复。但受外围环境的影响,康复的速度不如预期。令人颇感欣慰的是,近来的一系列利好消息表明,香港恢复元气的速度开始在加快。
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4月28日发布公告自5月6日起正式实施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若干政策措施,包括扩大赴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实施范围,将内地居民赴港澳人才签注政策由粤港澳大湾区扩大至北京、上海两地;延长赴港澳商务签注持有人在港澳停留期限至14日等。
内地“五一黄金周”即将到来,特区政府入境处预计,约有590万人次进出香港。最高峰期为5月1日,出境人次约48.1万人,入境人次则为54.4万人。入境人数高于出境人数。
“跨境理财通2.0”的优化措施于2月底落实后,据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最新数据显示,“理财通”个人投资者于3月新增24288人,相当于2月新增人数2391人的10.16倍。其中,3月内地参与“南向通”的新增个人投资者为23237人,按月多11.78倍,占整体新增人数近96%,涉及资金跨境汇划130.88亿元,按月飙近7.95倍,同创新高。
上周五(4月26日)沪港合作会议第六次会议在香港举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带队来港,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签署《沪港合作会议第六次会议备忘录》,并共同见证沪港相关部门签署法律服务、商贸、金融、科技、城市发展、文化等领域共20份合作协议。此次各项活动表明,上海特别重视香港的联通世界的作用。
大病初愈,元气恢复,令人振奋!面对这些变化,香港社会各界需要认识和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
固守“一国”之本,切勿碰触红线
中医理论有句话:固本培元,即固先天之本,培后天元气。如果不注重“固本”,仅注重“培元”,无异于在沙滩上建大厦,根基不稳,终归会是一场空。
那么,香港的“本”是什么?“一国”是本、是源,“两制”是支、是流。因此,香港必须全面准确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落实基本法、国安法和国安条例,再不能让挑战“一国”红线的事情发生。
香港因港而建、因商而兴,原本就是一个商业城市。一代代商业巨子深谙这个道理。从船王董浩云、商界超人李嘉诚、爱国实业家霍英东,到“小超人”李泽钜,始终恪守“在商言商”的信条,不介入政治纷争,一心发展实业、贡献社会,以他们为代表的工商界人士,弘扬和培育了香港的商业文化。
反观香港过去持续多年的“政治争拗”,把香港变成了“政治城市”,更成为美西方制约中国的一枚“棋子”,令香港误入歧途,付出惨痛代价。2019年的“修例风波”是悬在港人头上的一口警钟,提示我们,今后无论遇到什么风风雨雨,都要保持清醒头脑,决不能重蹈覆辙。
事实上,固守“一国”之本,也为香港“培元”提供了巨大动能。香港的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综观全球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城市,都会依托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例如,纽约依托的是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伦敦依托的是欧盟,新加坡依托的是东盟,迪拜依托的是中东产油国。香港要保持长期繁荣,离不开中国内地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时下,受美西方对中国“脱钩断链”、及美元持续加息的等复杂因素的叠加影响,香港金融、贸易、航运均遇到不小的困难,但我们要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没有变,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没有变,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回旋余地没有变,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力度没有变。同时,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节奏在加快,体现“新质生产力”特征的产品和产业不断涌现。
固守“一国”之本,切勿碰触红线,保持商业本色,专注发展经济。这是必须谨记的基本准则!
保持通道优势,做强联通功能
去年以来,无论是10万人才落户香港,还是50多家重点企业投资香港;无论是“跨境理财通2.0”受到内地投资者青睐,还是家族办公室看好香港。都显示出对香港“通道优势”的看重。
近年来,坊间也弥漫著一股悲观情绪,认为香港不再对国际资本有“吸引力”了。对此,我们不能过分悲观,应该看到香港的“通道优势”没有任何改变。香港实行“自由港”政策没有变,货币自由兑换和进出,海运、空运优势明显,继续维持低税率;香港的融资成本低,企业在香港上市周期较短、手续简单;香港的法律认受性高,香港是普通法地区,法律仲裁结果得到全世界140多个国家的欢迎和认可;香港实行“两文三语”,英文也是香港的官方语言并被广泛使用,拥有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香港交通便捷,到世界各地的交通航线密集,是国际人才的理想工作地和居住地......
只要香港的主要优势没有变,香港的“联通世界”的功能就不会衰减,我们应保持信心和定力。接下来,香港还须在“做强联通功能”上下功夫。
其一,讲好“香港故事”。认知是行动的基础。在今年3月落户香港的25家重点企业中,其中有6家是美国企业,在美国政客不断诋毁香港营商环境的背景下,这6家美企依然投资香港,说明他们对香港的认知是客观的。香港国安法和国安条例实施后,欧美工商界对香港还存在“误读”的情况,香港应多与欧美工商界人士沟通交流,让他们了解真实的香港。
其二,做强联通功能。4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一是放宽沪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资格产品范围;二是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三是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四是优化基金互认安排;五是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如果把香港资本市场和内地资本市场比喻为两个“水池”,以上各项措施如同将联通两个“水池”之间的“水管”口径扩大,令流量更大。这是中央挺港惠港之举,也是行政长官李家超和特区政府积极争取的结果。这启示我们,香港应在诸多领域多做“扩大管道口径”的工作,把联通的功能做大做强。
聚焦“高质量发展”,识变应变求变
在4月15日举行的香港特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变乱交织,香港由治及兴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时代在变,内地在变,整个市场结构、消费模式等都在改变。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今日之世界亦非昨日之世界。大家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变局中打开香港发展的新天地。”
夏宝龙这是为香港“把脉”。香港社会应认识到发展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不能再用旧思维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识变应变求变?关键要盯著“高质量发展”这个要务求创新。
香港创科发展应尽快实现突破。人工智能未来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现在,内地正在按照“人工智能+”的理念改造传统产业。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研发优势,关键是要找准落地的措施,推动人工智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香港昔日已经错失了许多创科机遇,这一次,不能再错失!
香港应在制度创新上尽快实现突破。国家正在推进制度型开放,粤港澳大湾区是“先行先试”的区域,拆除制度“篱笆”,将给香港带来丰厚红利;因此,香港切不可把推进大湾区的制度创新简单地理解为“国家任务”,而应看作“香港机遇”,不能迟疑徘徊、逡巡不前!
固本培元,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大病初愈的香港,应认识到固守“一国”这个先天之本的重要性,培育“两制”这个后天之元的紧迫性,精心谋划,快速落实,力求实效,尽快使香港元气满满,让“东方之珠”更加璀璨!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30/CVEjPrCqCHlA9ZNijHxsLpB1WwBTrMn6Gsy.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