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赖谦凯
夏季到了,大家经常谈到湿气重,那么,什么是湿气,中医对湿气是如何认识的呢?其实,⽼百姓常说的湿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湿邪。
首先,湿邪和季节有密切的相关。湿是长夏的主气,在夏季,气温升高,降雨量大,水气上腾,氤氲熏蒸,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香港所处纬度较低,在气候上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例如,在六月份降雨量高达657毫米,而十二月份降雨量仅为253毫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这种外界环境的变化,人体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夏季湿气重,多湿病。

湿邪致病有哪些症状和性质特点呢?
湿性属水,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湿在上焦,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在中焦,脾胃升降不利则胃口不好、脘痞腹胀;湿在下焦,气化不利、水湿停聚则小便短涩、水肿等。
湿性还有重浊的性质特点。“重”,即沉重,重著,湿气的临床表现有沉重、重浊的特点,湿气重常可见周身困重,四肢倦怠,头沉重好像被湿布包裹,关节重著疼痛等。“浊”,即混浊、秽浊,湿气重则其排泄物和分泌物有秽浊不清的特点,例如面部色暗油垢,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混浊不清,妇女带下过多,皮肤湿疹出水等。
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这种特点一是主要表现在症状的粘滞性,有湿气的人多可见到粘滞不爽,粘滞不清的症状,例如皮肤粘腻或油腻,大便粘腻不爽,粘⻢桶,小便涩滞不畅,舌苔粘腻厚浊。二是表现在病程的缠绵性,湿性粘滞胶著难解,许多湿气的病反复发作,时起时伏,病程较长,很难痊愈。例如湿疹,湿热型的发热,风湿型的关节炎、类风湿等,均因为有湿邪而病程较长。
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湿气重、湿邪导致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炎症。⽐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肠炎,慢性膀胱炎等,这些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反复发作,很难速愈。因此中医在治疗这些慢性炎症疾病时,必须加上化湿祛湿的中药。

我们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减少湿气呢?
一是要合理饮食,保障脾胃功能正常。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液,脾胃功能正常,可以使人体内的水液进行正常的代谢,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留,也就不会产生湿气。饮食不规律,不按时用餐,饥一顿饱一顿,过食油炸的肥腻的食物,过食生冷饮品,过食甜品,都会有伤脾胃,使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液,从而体内形成湿气。

二是要加强体育锻炼。湿气重的人往往感到身体困重乏力,不愿活动,但是越不运动,体内湿气会淤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体育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像球类、骑车、慢跑、登山、快走等运动,有利于气血津液的流通,加快新陈代谢,帮助排除湿气。
至于服用中药来除湿气,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同样是湿气重,会有不同的辨证分型,其治疗用药也各不相同,最好请有经验的中医大夫开⽅治疗。如果虽有湿气,但症状还不严重,介绍一个小验⽅:黄芪10克,苍术10克,荷叶10克。这是一天的量,煮水代茶饮。可以益气健脾,燥湿清热,对于常见的身困体乏,舌苔厚腻,有湿气的人,有显著的除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