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有两颗璀璨明珠,交相辉映。一个是被誉为“东方明珠”的上海,一个是被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
上周五(26日),沪港合作会议第六次会议在香港举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分别致辞。龚正与李家超签署《沪港合作会议第六次会议备忘录》,并共同见证沪港相关部门签署法律服务、商贸、金融、科技、城市发展、文化等领域共20份合作协议。
李家超致辞表示,沪港合作会议第六次会议是沪港合作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两地未来合作确立了清晰的方向,进一步拓展双方在不同领域的合作。展望未来,香港会继续发挥“一国两制”下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与上海持续深化合作,携手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同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龚正致辞表示,沪港合作会议机制建立20多年来,两座城市同频共振、相向而行,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务实合作。“我们将以本次沪港合作会议为契机,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广泛开展多元务实合作,共同谱写沪港全方位合作新篇章,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从国家大局看 沪港是“双引擎”
上海市政府对此次沪港交流活动十分重视,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上海海外联谊会会长陈通,市委常委、副市长华源,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复旦大学党委原书记秦绍德和几十位政府部门委、办、局负责人、各区区长、知名高校领导都来到香港,与香港各方面全方位交流沟通。陈通还提早来到香港组织、协调、联络。随后几天,上海与香港举行了2024沪港企业家圆桌会、“创新协力新空间--沪港科技创新对话”、2024上海全球推介大会暨“投资上海共享未来”海外行系列活动(中国香港站)等多场活动。
特区政府也格外重视此次沪港合作的“升级版”,除李家超亲力亲为外,陈国基、陈茂波、林定国、卓永兴、黄伟纶、曾国卫、丘应桦、麦美娟等政府管治团队主要官员,分别出席了多场活动。
在中国的版图上,无论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轴线来看,还是从金融、经贸、科技、文化的不同领域来看,上海和香港是两座独具特色的城市,沪港合作是香港与内地合作的“重头戏”。笔者认为,沪港合作的潜力巨大,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观察。
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沪港两地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不妨从以下两点看:
其一,聚焦一个词汇“中心”看。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上海建设“五大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香港巩固和建设“八大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国际仲裁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中心。在“一国两制”体制下,香港虽然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但在一个国家之内打造(上海)5个和(香港)8个国际一流的“中心”,足见上海和香港在国家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二,聚焦两个区域看。到现在为止,被列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地区共4个: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中,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总量最大的两个地区,而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引领城市,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东南地区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上海在东,香港在南,辐射范围不同;上海属“国内境内”,香港属“国内境外”,各有制度优势。因此,把上海和香港的作用都发挥好,不仅可以带动长三角、粤港澳两个地区发展,而且可带动国家整体发展。
由于沪港合作具有“双引擎”的作用,沪港合作就不仅可以演绎精采的“双城故事”,还将为精采的“中国故事”贡献“沪港力量”。因此,中央一直大力支持沪港合作,这是沪港合作的强大动力。
从沪港优势看 双方可“互支撑”
两个城市合作的前提是优势互补、可以共赢。上海和香港有哪些优势可以形成互补?不妨从以下3点看:
其一,从金融看,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并非竞争关系,而是竞合关系。香港拥有开放的金融体系,货币自由兑换、自由进出,港元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这对于外国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内地的金融管控十分严格,外资进入内地谨慎。“沪港通”在2014年开通后建立起了金融通道,成为世界首创的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模式,如同在内地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之间安装了一根“管道”,又安装了“开关”,既激活了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资本流动,又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截至2023年底,沪港通北向交易已为内地股市带来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净资金,南向交易为香港股市带来超过1.5万亿元净资金,实现了互利双赢。最近,中国证监会发布了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包括优化沪深港通安排、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在港交所上市等,这再次为沪港金融合作带来机遇。
其二,从经贸看,香港和上海各有优势、互为支撑。上海的优势是“长三角龙头”,立足上海,可以辐射长三角地区,这是香港企业最为看重的因素。香港的优势为“贸易中转站”,透过香港走向国际市场,正是内地企业所需。正因优势互补,自2003年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以来,沪港经贸合作的“盘子”愈来愈大。以2023年为例,上海与香港进出口总额为1,64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6%。去年香港在沪新设企业1,697家,同比增长23%,实际投资174.2亿美元。去年第六届进博会上,香港参展企业313家,展览面积近5.4万平方米,是参展面积第二大地区。
其三,从科创看,“香港研发+上海制造”可以释放巨大能量。香港在许多领域具有科研优势,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这一步走得颇为艰难;上海及其背后的长三角地区拥有高端制造业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的能力很强。沪港合作可以实现优势叠加,实现“乘数效应”。上周五,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临港集团与香港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3方在新能源数字化领域的合作启动。在上周六(27日)举办的2024沪港企业家圆桌会上,14家沪港企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项目涉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这说明,双方合作的空间很大。下一步,双方还可打造服务两地的大数据双创平台,深化大数据产业合作,促进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发展。
如果把眼界再放宽一些,就会发现沪港之间可“互支撑”的产业不止以上3个方面,“两制”之别,造就了沪港之间的许多差异性,只要用心挖掘,可释放出更大合作潜力。
从文化底蕴看 沪港有“共振点”
文化相近、理念相通有利于两个城市的合作。沪港两地恰恰是最容易对接的两个城市。在上海,有条香港路;在香港,有条上海街。两条街都曾经演绎了无数商业传奇,这种“共同记忆”,令两座城市可以相互欣赏、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从历史上看,上海和香港都是商业文化浓厚的城市。最近,有一部电视剧《繁花》非常火,作为在香港生活了几十年的上海人,笔者非常喜欢这部电视剧,每天追剧乐此不疲。因为,笔者从这部电视剧看到了香港的影子。
在长期的发展中,香港形成了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狮子山精神”,上海形成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两个城市的精神内涵表述虽然不同,但拥有共同的气质,可谓“心有灵犀”。
在这次沪港合作会议第六次会议期间,文化领域的合作也是一个亮点。比如,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与复旦大学在香港签署“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合作框架协议。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原书记秦绍德亲临TVB,见证协议签署。双方将共同创建创新人才实践平台,复旦大学凭藉其学术资源的优势与TVB强强联手,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香港与内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共同探索出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共同培育具专业素养、家国情怀及国际视野的新闻人才,双方的合作前景值得期待。
今年4月15日,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致辞中指出,“实现由治及兴,需要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香港注入强劲动能、提供更大商机。”他说:“融入国家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拥抱世界,是为香港的独特优势和香港的发展扩容赋能,让香港的特色和优势更加彰显。”
认真领会夏宝龙的这段论述,给人深刻启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个大题目,需要许多切入点,“沪港合作”恰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从“沪港合作”切入,不断创新探索,香港必能贡献国家、成就自我,为“一国两制”的香港故事增光添彩!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29/L0VHjZVvKTRSWcPDlZla7NKwkHHdEKVYZr1.jpe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有两颗璀璨明珠,交相辉映。一个是被誉为“东方明珠”的上海,一个是被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
上周五(26日),沪港合作会议第六次会议在香港举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分别致辞。龚正与李家超签署《沪港合作会议第六次会议备忘录》,并共同见证沪港相关部门签署法律服务、商贸、金融、科技、城市发展、文化等领域共20份合作协议。
李家超致辞表示,沪港合作会议第六次会议是沪港合作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两地未来合作确立了清晰的方向,进一步拓展双方在不同领域的合作。展望未来,香港会继续发挥“一国两制”下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与上海持续深化合作,携手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同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龚正致辞表示,沪港合作会议机制建立20多年来,两座城市同频共振、相向而行,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务实合作。“我们将以本次沪港合作会议为契机,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广泛开展多元务实合作,共同谱写沪港全方位合作新篇章,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从国家大局看 沪港是“双引擎”
上海市政府对此次沪港交流活动十分重视,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上海海外联谊会会长陈通,市委常委、副市长华源,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复旦大学党委原书记秦绍德和几十位政府部门委、办、局负责人、各区区长、知名高校领导都来到香港,与香港各方面全方位交流沟通。陈通还提早来到香港组织、协调、联络。随后几天,上海与香港举行了2024沪港企业家圆桌会、“创新协力新空间--沪港科技创新对话”、2024上海全球推介大会暨“投资上海共享未来”海外行系列活动(中国香港站)等多场活动。
特区政府也格外重视此次沪港合作的“升级版”,除李家超亲力亲为外,陈国基、陈茂波、林定国、卓永兴、黄伟纶、曾国卫、丘应桦、麦美娟等政府管治团队主要官员,分别出席了多场活动。
在中国的版图上,无论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轴线来看,还是从金融、经贸、科技、文化的不同领域来看,上海和香港是两座独具特色的城市,沪港合作是香港与内地合作的“重头戏”。笔者认为,沪港合作的潜力巨大,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观察。
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沪港两地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不妨从以下两点看:
其一,聚焦一个词汇“中心”看。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上海建设“五大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香港巩固和建设“八大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国际仲裁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中心。在“一国两制”体制下,香港虽然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但在一个国家之内打造(上海)5个和(香港)8个国际一流的“中心”,足见上海和香港在国家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二,聚焦两个区域看。到现在为止,被列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地区共4个: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中,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总量最大的两个地区,而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引领城市,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东南地区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上海在东,香港在南,辐射范围不同;上海属“国内境内”,香港属“国内境外”,各有制度优势。因此,把上海和香港的作用都发挥好,不仅可以带动长三角、粤港澳两个地区发展,而且可带动国家整体发展。
由于沪港合作具有“双引擎”的作用,沪港合作就不仅可以演绎精采的“双城故事”,还将为精采的“中国故事”贡献“沪港力量”。因此,中央一直大力支持沪港合作,这是沪港合作的强大动力。
从沪港优势看 双方可“互支撑”
两个城市合作的前提是优势互补、可以共赢。上海和香港有哪些优势可以形成互补?不妨从以下3点看:
其一,从金融看,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并非竞争关系,而是竞合关系。香港拥有开放的金融体系,货币自由兑换、自由进出,港元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这对于外国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内地的金融管控十分严格,外资进入内地谨慎。“沪港通”在2014年开通后建立起了金融通道,成为世界首创的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模式,如同在内地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之间安装了一根“管道”,又安装了“开关”,既激活了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资本流动,又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截至2023年底,沪港通北向交易已为内地股市带来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净资金,南向交易为香港股市带来超过1.5万亿元净资金,实现了互利双赢。最近,中国证监会发布了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包括优化沪深港通安排、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在港交所上市等,这再次为沪港金融合作带来机遇。
其二,从经贸看,香港和上海各有优势、互为支撑。上海的优势是“长三角龙头”,立足上海,可以辐射长三角地区,这是香港企业最为看重的因素。香港的优势为“贸易中转站”,透过香港走向国际市场,正是内地企业所需。正因优势互补,自2003年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以来,沪港经贸合作的“盘子”愈来愈大。以2023年为例,上海与香港进出口总额为1,64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6%。去年香港在沪新设企业1,697家,同比增长23%,实际投资174.2亿美元。去年第六届进博会上,香港参展企业313家,展览面积近5.4万平方米,是参展面积第二大地区。
其三,从科创看,“香港研发+上海制造”可以释放巨大能量。香港在许多领域具有科研优势,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这一步走得颇为艰难;上海及其背后的长三角地区拥有高端制造业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的能力很强。沪港合作可以实现优势叠加,实现“乘数效应”。上周五,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临港集团与香港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3方在新能源数字化领域的合作启动。在上周六(27日)举办的2024沪港企业家圆桌会上,14家沪港企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项目涉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这说明,双方合作的空间很大。下一步,双方还可打造服务两地的大数据双创平台,深化大数据产业合作,促进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发展。
如果把眼界再放宽一些,就会发现沪港之间可“互支撑”的产业不止以上3个方面,“两制”之别,造就了沪港之间的许多差异性,只要用心挖掘,可释放出更大合作潜力。
从文化底蕴看 沪港有“共振点”
文化相近、理念相通有利于两个城市的合作。沪港两地恰恰是最容易对接的两个城市。在上海,有条香港路;在香港,有条上海街。两条街都曾经演绎了无数商业传奇,这种“共同记忆”,令两座城市可以相互欣赏、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从历史上看,上海和香港都是商业文化浓厚的城市。最近,有一部电视剧《繁花》非常火,作为在香港生活了几十年的上海人,笔者非常喜欢这部电视剧,每天追剧乐此不疲。因为,笔者从这部电视剧看到了香港的影子。
在长期的发展中,香港形成了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狮子山精神”,上海形成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两个城市的精神内涵表述虽然不同,但拥有共同的气质,可谓“心有灵犀”。
在这次沪港合作会议第六次会议期间,文化领域的合作也是一个亮点。比如,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与复旦大学在香港签署“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合作框架协议。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原书记秦绍德亲临TVB,见证协议签署。双方将共同创建创新人才实践平台,复旦大学凭藉其学术资源的优势与TVB强强联手,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香港与内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共同探索出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共同培育具专业素养、家国情怀及国际视野的新闻人才,双方的合作前景值得期待。
今年4月15日,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致辞中指出,“实现由治及兴,需要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香港注入强劲动能、提供更大商机。”他说:“融入国家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拥抱世界,是为香港的独特优势和香港的发展扩容赋能,让香港的特色和优势更加彰显。”
认真领会夏宝龙的这段论述,给人深刻启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个大题目,需要许多切入点,“沪港合作”恰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从“沪港合作”切入,不断创新探索,香港必能贡献国家、成就自我,为“一国两制”的香港故事增光添彩!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29/L0VHjZVvKTRSWcPDlZla7NKwkHHdEKVYZr1.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