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锦辉
国家“十四五”规划确立香港为八个重点领域的发展中心──“八大中心”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以及区域智慧财产权贸易中心。今年两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此香港须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为加快推进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本文针对香港进行简单的“强弱危机”分析(SWOT Analysis),包括其中香港的优势(Strengths, S)、弱点(Weaknesses, W)、机会(Opportunities, O),以及威胁(Threats, T)等内外环境因素。基于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促进“中心”建设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优势:香港有五所大学名列世界大学排名榜之头百名,当中评核指标包括学校的科研成就和国际化水平等。香港享有“一国两制”的优势;在金融领域,香港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在第四位;世界正义工程公布的《2023年法治指数》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继续排名第六,在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23,整体排名维持一贯高位。
弱点:香港资源昂贵,土地、人才、仪器、材料等成本高企;另外,香港本地市场偏小,发展机会有限;再者,针对创科发展,香港不善于科研成果落地(即科技转移)的工作。
机会:在“一国两制”框架中,香港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再者,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深港地区全球创新排名仅次于东京和横滨,深港科创合作存在莫大商机。
威胁: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混乱等不健康、不明朗的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亦难免受牵连。
基于以上分析,香港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包括科研、教育、金融、法律、国际化,抓紧机遇、减少威胁。就此,香港可发挥大学科研和教育的潜能,利用“背靠组国,联通世界”的地域优势,协助国家把最先进科技“引进来走出去”,巩固大湾区内“国际科创中心”的持续发展。再者,香港可加紧与大湾区内地各市协作,强强联手,利用9+2>11的综合实力,积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挑战。综合而言,本人建议大湾区构建以下创新科技生态链:
在创科链上游,利用香港各大学的科研能力,争取与内地其他大学或研究中心合作,推动原创科技(由0到1),为大湾区国际创科中心持续提供科技生源。在中游层面,利用深圳科技中试转化平台,把来自香港及其他地方的原创科研成果落地(由1至N),投入应用。至于下游,透过与大湾区相关的科技创新及产业政策,开拓大湾区内外市场,大力推动大湾区新型工业化。最后是出海,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平台,为具潜质的大湾区科创企业,进行科技融资,推动产业国际化。
要成功建设上述大湾区创科生态链,政府须考虑各项“关键成功因素”。首先是知识产权问题,上游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必须得到妥善保护才能转移至中游,进行原型测试;同样地,下游产品的国际知识产权也要保护好,才可出海。二是资源过河问题,保证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讯息流、物流、人流、资金流等必须尽量畅通无阻。三是创科人才互通问题,现时两地专业人才(如工程师)资格互不承认,窒碍两地人才在对方机构进行合法工作。四是体制问题,两地创科体制差异窒碍两地科技融合。
最后,就以上讨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或“因素”,笔者建议:
(1)在香港河套区兴建大学城,汇聚香港及世界一流大学进驻,加大科技原创力度,以及提供国际化教育和人才培养;
(2)将河套区设定为创科特区,以提供“沙盒”(试验田)服务,推行创科先行先试;
(3)加快香港与内地资源安全流通,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讯息流等;
(4)强化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力度刺激国际创科金融投资;
(5)在教育方面,除创科人才外,培育更多了解香港、内地、国际创科生态环境的科技转移人才。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副会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