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锦辉
中医药的承传、发展和创新已经成为中国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关乎国家的医疗卫生安全及自主的大局,也涉及到中医药在纯粹医疗卫生以外的领域,例如创新科技、产业发展、中华文化传承、国民教育、国际关系、经济民生等范畴。
建立岭南中医药传承中心
本港在2019年正式启动“中医药发展基金”,以促进香港中医药界发展及提高业界整体水准。基金资助范畴多元,致力于全方位推动本港中医药发展。香港中成药品牌在内地其实也十分受到欢迎,可是目前办理相关手续较为繁复且耗时长,让很多从业者望而却步。因此,笔者经过与香港“跨界别关注中医药联席会议”等组织的交流,提出以下建议。
笔者认为当局可以建立“岭南中医药传承中心”,从而保留传统中医药流派。政府、院校和中医业界可考虑整合民间的传统中医药资源,包括人才、古法、民间验方、临床经验以及各医学派别的独有理论和临床经验,从而在民间高手因年龄关系青黄不接时提供及时支援,避免源远流长的中医药传统流失,甚至导致民间临床验方和功法失传。
此外,中医药在本港的传承基于历史原因具备独特性,与内地中医药的发展始终存在某些差异。但是,笔者在与“跨界别关注中医药联席会议”讨论之后均认为,纯传统中医药的延续与当今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相互作用,这是香港的独特使命以及优势。
设互认制度及产学研平台
透过在本港设立“岭南中医药传承中心”,可以加快香港发挥国家中医药传承及国际化的角色,并将两岸四地的纯传统中医药资源和人才结合起来,保留还没有失传的中医药学派、理论、功法及临床经验。
国家当前自主建立的中药标准体系暂未完全与港澳台地区相容对接,各地注册完成的中药还需在对方监管部门进行再次注册。但传统中药渊源相同,又同处“一国”,各地中药注册制度却并不互认,这种现象明显不理想。就此,笔者建议内地与港澳台地区认真商讨并制定中药注册互认对接的政策措施。
同时也应一并检视现行中成药注册制度,包括申请时间、经典名方申请管理等问题,笔者建议制定一套可内部对接的标准体系,这将更易于未来中药被其他国家所接受,而港澳地区可担当内地与世界宣传弘扬中医药的桥梁。
此外,笔者希望在特定对接机制下,香港注册中成药可以毋须在内地再重新注册,或是可以缩短其在内地注册的时间及成本,对内地来港的注册中药亦然,从而给市民带来更多选择。
我们可以建立横跨两岸四地的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平台,从而促进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中医药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笔者认为当局可让两岸四地的高等学府、中医院、研发机构及产业界一同培训,满足发展需要,特别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需要。
推动中医药保健产业的发展
现时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方兴未艾,充分显示市场对中医药在治疗、保健及健康管理方面的庞大需求,国家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西医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亦显得不足,特别是针对慢性病及治疗后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中医治未病,中医药保健产品正可填补这个缺口。
笔者认为中医药发展牵涉创新科技、产业化、知识普及、中华文化传承等方面,因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致力发展中医药行业成为大健康产业。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副会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来源:《信报》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26/ih5QIy8j22oJ7y4A8FtYvrJq49OS3K6IOE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