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致茵
在学龄人口减少的打击下,部分学校开始面对“杀校”缩班危机。早前就有学校收到教育局通知,新学年未获准开办小一。根据教育局提供的数字,过去3个学年,全港公营小学各级合共减少294班,缩班情况严重。
局方把目前学龄人口不足问题,重新定义为改善教育的“契机”。副局长施俊辉以“把握人口变化契机 善用资源优化教育”为题,指在规划未来学位供应时,会以“软着陆”为目标,逐步有序调节学校数目,同时把握契机,善用公共资源,确保教育质素。
以上的命题,包括“人口变化”与“优化教育”两个关键词。惟减少每校班数、减少每班人数、减少学校数目等,只是在现有学龄人口基础上重新调配资源,并无解决“生源”问题。
“善用公共资源”背后的逻辑,说白一点就是以市场机制(即学生与家长的选择)决定哪些学校能够留低。面对杀校危机的学校虽可提交改革方案,但学校能否以自身之力解决问题?学校数目减少,对办学团体及办学理念的多元性有何影响?“使用率低”的学校遭淘汰,是否就等同提升了香港的教育质素?以上种种,暂时仍未有答案。
在人口下跌的大前提下,虽然学校数目无可避免会减少,解决各区学位供求不均、扣减中小学候补位以减低学生流动(即所谓“音乐椅”效应),确实是必要的稳定措施,惟构成这次“杀校潮”的原因与不明朗因素,却比起2004年小学杀校潮更复杂,不能当成一个纯粹的资源重整问题。
生源不足 学校难走出阴霾
教育局根据统计处在2020年9月发表的人口推算文件,指学龄人口下降为“结构性”而非“过渡性”。所谓“结构性”,是指我们未能确定香港的出生率会否或何时回升;就算通关等因素会令跨境学童数字上升,这些增长也不会改变学龄人口的下降趋势。
根据目前推算,香港的6岁学龄人口会一直下跌,学童人数会由2023年的5.73万跌至2029年的5万,即大概会再减少13%。以上统计数字于2020年收集,但2020至2022年间,基于新冠疫情影响,香港出生人口已连续3年下跌,去年出生人数更是1961年有纪录以来新低,仅有3.25万(临时数字)。可见,学龄人口下跌的数字可能比想像中更严重。
目前未在2023/24学年获批小一班级的资助小学,可透过申请特别视学等方法,推翻局方决定;但特别视学的结果,只能让学校暂时逃过杀校潮,假如将来它们的收生人数不足,仍有机会面对停办的结果。转为以私立学校营运个别班级的学校,在资源减少下,可能更难维持收生人数;至于合并重整,则容易出现“大食细”情况,变相令弱势学校“被杀”。这些面对停办风险的学校,能否透过以上方法挨得过整个人口低潮期,很成疑问。
出生率低落的影响,将逐步由小学继续蔓延至中学。当年的中学杀校潮,就是在2010年开始出现。在这点上,局方如何带领中学“软着陆”?能否提早部署,甚至是回应教育界对于在中学开展小班教学的建议?还是到时候再让中学面对另一轮汰弱留强的现实?
人口流动现新格局 不能以固有策略解决
上一次杀校潮,最终因“双非”(父母均非香港居民)学童增加和2012年“龙年效应”而暂时停止;惟“零双非”政策已经实行多年,香港暂时没有令人口再次急速增长的因素。
近几年,大湾区融合加快,深圳和广州等地未来将有更多港人子弟学校,开办接轨香港DSE(中学文凭)及IB(国际文凭)课程的教学机构,以鼓励更多港人到邻近的内地城市发展。与此同时,内地同样面对人口负增长问题,加上其他内地城市的竞争力提升,亦可能会令来港定居的人数减少。这些都是2000年代初未见的新格局,但当局在应对的策略上,却未有太多突破。
教育政策的全局思维
同样面对“少子化”的新加坡,的确透过合并方式解决生源不足问题;向境外推广当地课程,也是新加坡维持学生人数的方法之一。这些措施,在香港的业界内都有讨论过;但不能忽略的是,新加坡当局也善用了这个机会提升教育质素。当老师对学生的比例高了,考评方法自然可以更多样化,亦有更多空间推行实验性质的教学。为了从源头解决学龄人口不足的问题,当地鼓励生育的配套也远比香港全面。
以上种种,都涉及政府是否有完整的问题意识,包括教育当局的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局如何作相应配合。因为人口急跌而衍生的状况,在劳福局眼中是人力资源问题;在教育局眼中则是学生不足问题,大家都着眼于各自的范畴。
然而这些问题都是相关的,需要通盘的人口政策解决。在各种“推”“拉”因素的影响下,到底未来在香港就学的人会多了,还是少了?中小学学位的数目,应该逐步递减吗?除了“回应式”的政策,以及把人口流动视为“自然现象”之外,当局有没有控制人口结构与数量的目标和措施?
全球抢人才 香港教育制度具竞争力吗?
在讨论有关人口下跌对学校的影响时,不少人都指“少子化”问题非香港独有;惟他们就甚少提到全球抢人才与香港教育制度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对于有意透过人才计划来港发展的人而言,他们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香港整体发展前景和工作机会。对于已有家室的人才来说,教育制度或许会影响他们选择在哪里定居,但相信这并非决定性的因素;相反,在决定应否永久离港的人眼中,香港教育制度就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笔者身边有不少年轻夫妇离港,他们都提到一点:“如果不打算生育,我们不一定要走;但如果有小朋友,就要考虑香港是否会是一个适合他们生活的地方。”从他们的角度而言,是否有必要离港,除了政治因素外,就是下一代的福祉,而教育制度正是影响下一代成长的最主要因素。
先不说香港的教育制度能否如部分人士所言,能够吸引邻近地区的学生以自资全额方式就读;这个制度能否在“市场机制”之下,做到“留人”效果,是首先要解答的问题。
(作者系香港政策研究所前高级研究员、公共政策顾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来源:《明报》新闻网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29/8wHlvlk7TJjZESaiuZgh7TQoMfRq08FyQNa.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林致茵
在学龄人口减少的打击下,部分学校开始面对“杀校”缩班危机。早前就有学校收到教育局通知,新学年未获准开办小一。根据教育局提供的数字,过去3个学年,全港公营小学各级合共减少294班,缩班情况严重。
局方把目前学龄人口不足问题,重新定义为改善教育的“契机”。副局长施俊辉以“把握人口变化契机 善用资源优化教育”为题,指在规划未来学位供应时,会以“软着陆”为目标,逐步有序调节学校数目,同时把握契机,善用公共资源,确保教育质素。
以上的命题,包括“人口变化”与“优化教育”两个关键词。惟减少每校班数、减少每班人数、减少学校数目等,只是在现有学龄人口基础上重新调配资源,并无解决“生源”问题。
“善用公共资源”背后的逻辑,说白一点就是以市场机制(即学生与家长的选择)决定哪些学校能够留低。面对杀校危机的学校虽可提交改革方案,但学校能否以自身之力解决问题?学校数目减少,对办学团体及办学理念的多元性有何影响?“使用率低”的学校遭淘汰,是否就等同提升了香港的教育质素?以上种种,暂时仍未有答案。
在人口下跌的大前提下,虽然学校数目无可避免会减少,解决各区学位供求不均、扣减中小学候补位以减低学生流动(即所谓“音乐椅”效应),确实是必要的稳定措施,惟构成这次“杀校潮”的原因与不明朗因素,却比起2004年小学杀校潮更复杂,不能当成一个纯粹的资源重整问题。
生源不足 学校难走出阴霾
教育局根据统计处在2020年9月发表的人口推算文件,指学龄人口下降为“结构性”而非“过渡性”。所谓“结构性”,是指我们未能确定香港的出生率会否或何时回升;就算通关等因素会令跨境学童数字上升,这些增长也不会改变学龄人口的下降趋势。
根据目前推算,香港的6岁学龄人口会一直下跌,学童人数会由2023年的5.73万跌至2029年的5万,即大概会再减少13%。以上统计数字于2020年收集,但2020至2022年间,基于新冠疫情影响,香港出生人口已连续3年下跌,去年出生人数更是1961年有纪录以来新低,仅有3.25万(临时数字)。可见,学龄人口下跌的数字可能比想像中更严重。
目前未在2023/24学年获批小一班级的资助小学,可透过申请特别视学等方法,推翻局方决定;但特别视学的结果,只能让学校暂时逃过杀校潮,假如将来它们的收生人数不足,仍有机会面对停办的结果。转为以私立学校营运个别班级的学校,在资源减少下,可能更难维持收生人数;至于合并重整,则容易出现“大食细”情况,变相令弱势学校“被杀”。这些面对停办风险的学校,能否透过以上方法挨得过整个人口低潮期,很成疑问。
出生率低落的影响,将逐步由小学继续蔓延至中学。当年的中学杀校潮,就是在2010年开始出现。在这点上,局方如何带领中学“软着陆”?能否提早部署,甚至是回应教育界对于在中学开展小班教学的建议?还是到时候再让中学面对另一轮汰弱留强的现实?
人口流动现新格局 不能以固有策略解决
上一次杀校潮,最终因“双非”(父母均非香港居民)学童增加和2012年“龙年效应”而暂时停止;惟“零双非”政策已经实行多年,香港暂时没有令人口再次急速增长的因素。
近几年,大湾区融合加快,深圳和广州等地未来将有更多港人子弟学校,开办接轨香港DSE(中学文凭)及IB(国际文凭)课程的教学机构,以鼓励更多港人到邻近的内地城市发展。与此同时,内地同样面对人口负增长问题,加上其他内地城市的竞争力提升,亦可能会令来港定居的人数减少。这些都是2000年代初未见的新格局,但当局在应对的策略上,却未有太多突破。
教育政策的全局思维
同样面对“少子化”的新加坡,的确透过合并方式解决生源不足问题;向境外推广当地课程,也是新加坡维持学生人数的方法之一。这些措施,在香港的业界内都有讨论过;但不能忽略的是,新加坡当局也善用了这个机会提升教育质素。当老师对学生的比例高了,考评方法自然可以更多样化,亦有更多空间推行实验性质的教学。为了从源头解决学龄人口不足的问题,当地鼓励生育的配套也远比香港全面。
以上种种,都涉及政府是否有完整的问题意识,包括教育当局的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局如何作相应配合。因为人口急跌而衍生的状况,在劳福局眼中是人力资源问题;在教育局眼中则是学生不足问题,大家都着眼于各自的范畴。
然而这些问题都是相关的,需要通盘的人口政策解决。在各种“推”“拉”因素的影响下,到底未来在香港就学的人会多了,还是少了?中小学学位的数目,应该逐步递减吗?除了“回应式”的政策,以及把人口流动视为“自然现象”之外,当局有没有控制人口结构与数量的目标和措施?
全球抢人才 香港教育制度具竞争力吗?
在讨论有关人口下跌对学校的影响时,不少人都指“少子化”问题非香港独有;惟他们就甚少提到全球抢人才与香港教育制度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对于有意透过人才计划来港发展的人而言,他们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香港整体发展前景和工作机会。对于已有家室的人才来说,教育制度或许会影响他们选择在哪里定居,但相信这并非决定性的因素;相反,在决定应否永久离港的人眼中,香港教育制度就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笔者身边有不少年轻夫妇离港,他们都提到一点:“如果不打算生育,我们不一定要走;但如果有小朋友,就要考虑香港是否会是一个适合他们生活的地方。”从他们的角度而言,是否有必要离港,除了政治因素外,就是下一代的福祉,而教育制度正是影响下一代成长的最主要因素。
先不说香港的教育制度能否如部分人士所言,能够吸引邻近地区的学生以自资全额方式就读;这个制度能否在“市场机制”之下,做到“留人”效果,是首先要解答的问题。
(作者系香港政策研究所前高级研究员、公共政策顾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来源:《明报》新闻网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29/8wHlvlk7TJjZESaiuZgh7TQoMfRq08FyQN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