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在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周二(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来访的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
习近平指出,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巩固和发展中德关系的意义超越双边关系范畴,对亚欧大陆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影响。两国要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和发展双边关系,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朔尔茨表示,德方愿同中方一道,加强对话沟通,深化务实合作,推进人文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推动德中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德方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愿同中方共同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朔尔茨于周日至周二(14至16日)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访华,这是他任内第二次访华,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访问;周二国务院总理李强也同朔尔茨进行了会见座谈。
从中德双方发布的新闻稿来看,中德双方对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双方一致同意落实好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成果,继续深化经贸、投资、科技等领域合作,两国签署了自动网联驾驶等多项双边合作文件。与不久前访华的美国财长耶伦(Janet Yellen)相比,朔尔茨访华的收获更大,体现出中德两国之间的“共振点”更多。
那么,如何透过朔尔茨访华观察中德关系走向?笔者认为,可聚焦一个数字“3”来解读。
朔尔茨3天访3地 经济为先
朔尔茨此次访华走了3个地方,周日上午抵达重庆,参观当地的德企博世公司;周一(15日)赴上海会见外贸商会代表,与同济大学学生举行讨论会,参观位于浦东的德国企业科思创(Covestro AG)的亚太创新中心;周二朔尔茨访问北京,除了中德领导人会见之外,还举行了一个中德企业家的座谈会。
这个访问路线体现出“先基层再高层、先经济后政治”的鲜明特征。这也许是中方的特意安排,有意让德方人员深入实际,设身处地感受一下中德合作的现状,看到双方产业链之间衔接紧密,不是想“断链”就能“断链”的。
这也说明,德方非常重视双方的产业合作。此次有一个庞大的德国企业家团队随朔尔茨访华,包括大众(Volkswagen)、平治(Mercedes-Benz)、宝马(BMW)、巴斯夫(BASF)、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 AG)和西门子(Siemens)等德国最重要的企业的“掌门人”。据报道,由于许多德国企业家申请欲随朔尔茨访华,导致访华的专机“一票难求”。可以看出,无论嘴多么硬,脚是诚实的,大家“用脚投票”,选择到中国寻找机遇。
李强在与朔尔茨会谈中指出,中方将继续为德国等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营商环境。希望德方放宽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限制,采取切实措施,为在德中资企业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针对最近美国热炒的“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李强直言不讳地说:“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希望欧方秉持市场化和公平原则,审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李强鲜明地表达了中方立场。
3部长随行 2“重量级”没来
朔尔茨此次访华,有环境、农业、交通3名部长随同,而最重要的两名内阁部长没来。由此可以看出,朔尔茨向中方释放善意,也凸现经济问题优先于政治问题。
来华的3名部长是:环境部长莱姆克(Steffi Lemke)、农业部长厄兹代米尔(Cem Ozdemir)、交通和数字化部长维辛(Volker Wissing),3人分属德国绿党和自民党。3名部长在对华合作上持积极态度。比如,环境部长莱姆克上次访华时赞扬中国对环境的承诺;交通部长维辛反对拆除华为5G产品,并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这3名部长访华,也标注出此次中德双方在环保、农业、交通和通讯合作上有进展。
缺席的两名“重量级部长”,一名是外交部长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她去年访华时曾向中方提出了多项要求,包括在台海和人权问题上的强硬表态,她还说“避免对一个与德国价值观不同的国家产生过度依赖”的重要性。另一名是经济部长哈贝克(Robert Habeck),他曾多次表示,德国应降低对中国原材料、电池、半导体产品的依赖。甚至还称,欧洲不应该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应该反对中国对欧洲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就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入股德国第一大港口汉堡港的一事,哈贝克就持反对意见。
朔尔茨将外交和经济两名部长留在国内,说明他不想让这两人搅局。毕竟当今对于德国来说,对华合作太重要了。
第3大经济体 经济下行压力大
2023年,德国的本地生产总值(GDP)达到44,561亿美元,日本GDP为42,106亿美元,德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但德国的这次排位跃升,主要受汇率因素影响较大,德国经济实际下降0.4%。
世界各大权威机构对今年德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普遍从1月份的0.7%,下调至0.2%。显然,在通胀压力不减、美元“暴力加息”导致美元撤离欧洲,以及俄乌战争拖累欧洲经济的大背景下,德国现在的日子实在不好过。
遍观全球,能给德国经济注入动能的首选中国。这不仅因为两国的经济规模大,而且德国的对华贸易和投资份额很大。自2016年以来,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2023年,中德贸易额达2,530亿欧元。
另据德国央行数据,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119亿欧元(约918.87亿元人民币),按年增长4.3%,创下历史新高;德国对华投资在其在海外总投资的占比也上升到10.3%,同样创下近10年来的新高。
显然,朔尔茨及来华访问的企业家心里都清楚,中国市场以及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对于它们的生存有多么重要,此访正是为经济问题而来。
过去一年多来,中欧经贸摩擦愈演愈烈,欧盟去年10月宣布启动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今年4月上旬,又对中国太阳能板和风力涡轮机企业发起反补贴调查。
3前提条件 “3个角色”定性
总体来看,德国对华政策是相对温和的。朔尔茨在上海同济大学与师生交流时谈及市场竞争,他表示,德方欢迎公平自由的贸易,但要符合3个条件:第一,不能倾销;第二,不能过度生产;第三,要尊重知识产权。同时强调在某一个阶段,德方欢迎中国电动车大量进入德国市场。这一立场与美国的一味打压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德国是在依照经济规则处理经济问题,而不是“政治上脑”。
其实,站在中方的角度看,这3个条件都不足以对中德贸易造成障碍。第一,甚么是“倾销”?对发展绿色能源的补贴算不算“倾销”?这有讨论的空间。第二,“过度生产”是个伪命题。生产多少?是生产方说了算,如果产品过剩卖不出去,导致亏损,自认倒霉。作为产品输入地的一方,只能干预销售环节,比如通过贸易规则限制某个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保护本国利益,而无权干预人家的生产。第三,现在的中国非常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山寨版”产品在中国早就销声匿迹,这一点完全不成问题。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去年7月,朔尔茨政府发布了所谓“中国战略”,将中国定性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对华的“3个角色”的定性是观察中德关系的重要视角。
从这次朔尔茨访华看,中国作为“合作伙伴”的角色最重要;作为“竞争者”的角色次之;作为“系统性对手”的角色淡化。这说明,朔尔茨政府对华定性也是有实有虚。实,是要与中国经贸合作获利;虚,则是表明与美国及欧洲盟友站在一起,更多的是做做样子。
习近平在会见朔尔茨时说:“中德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彼此不构成安全威胁。中德合作对双方有利,对世界有利。”习说出了中德关系的本质和特征。
朔尔茨在启程访华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我们的‘中国战略’中没有一处提到脱钩。即使我们要加强供应链的多元化,德中两国也仍然会开展广泛的经贸交流。”
既然如此,何必搞得剑拔弩张、苦大仇深呢?依笔者之见,朔尔茨访华之后,中德关系总体比较稳定,不会有大起大落,这对法国、对欧盟都是一个重要借鉴。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原文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18/e5iUdEOza6yjoSwXUdvYgDUgdpdvURuzfP4.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在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周二(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来访的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
习近平指出,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巩固和发展中德关系的意义超越双边关系范畴,对亚欧大陆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影响。两国要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和发展双边关系,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朔尔茨表示,德方愿同中方一道,加强对话沟通,深化务实合作,推进人文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推动德中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德方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愿同中方共同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朔尔茨于周日至周二(14至16日)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访华,这是他任内第二次访华,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访问;周二国务院总理李强也同朔尔茨进行了会见座谈。
从中德双方发布的新闻稿来看,中德双方对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双方一致同意落实好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成果,继续深化经贸、投资、科技等领域合作,两国签署了自动网联驾驶等多项双边合作文件。与不久前访华的美国财长耶伦(Janet Yellen)相比,朔尔茨访华的收获更大,体现出中德两国之间的“共振点”更多。
那么,如何透过朔尔茨访华观察中德关系走向?笔者认为,可聚焦一个数字“3”来解读。
朔尔茨3天访3地 经济为先
朔尔茨此次访华走了3个地方,周日上午抵达重庆,参观当地的德企博世公司;周一(15日)赴上海会见外贸商会代表,与同济大学学生举行讨论会,参观位于浦东的德国企业科思创(Covestro AG)的亚太创新中心;周二朔尔茨访问北京,除了中德领导人会见之外,还举行了一个中德企业家的座谈会。
这个访问路线体现出“先基层再高层、先经济后政治”的鲜明特征。这也许是中方的特意安排,有意让德方人员深入实际,设身处地感受一下中德合作的现状,看到双方产业链之间衔接紧密,不是想“断链”就能“断链”的。
这也说明,德方非常重视双方的产业合作。此次有一个庞大的德国企业家团队随朔尔茨访华,包括大众(Volkswagen)、平治(Mercedes-Benz)、宝马(BMW)、巴斯夫(BASF)、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 AG)和西门子(Siemens)等德国最重要的企业的“掌门人”。据报道,由于许多德国企业家申请欲随朔尔茨访华,导致访华的专机“一票难求”。可以看出,无论嘴多么硬,脚是诚实的,大家“用脚投票”,选择到中国寻找机遇。
李强在与朔尔茨会谈中指出,中方将继续为德国等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营商环境。希望德方放宽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限制,采取切实措施,为在德中资企业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针对最近美国热炒的“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李强直言不讳地说:“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希望欧方秉持市场化和公平原则,审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李强鲜明地表达了中方立场。
3部长随行 2“重量级”没来
朔尔茨此次访华,有环境、农业、交通3名部长随同,而最重要的两名内阁部长没来。由此可以看出,朔尔茨向中方释放善意,也凸现经济问题优先于政治问题。
来华的3名部长是:环境部长莱姆克(Steffi Lemke)、农业部长厄兹代米尔(Cem Ozdemir)、交通和数字化部长维辛(Volker Wissing),3人分属德国绿党和自民党。3名部长在对华合作上持积极态度。比如,环境部长莱姆克上次访华时赞扬中国对环境的承诺;交通部长维辛反对拆除华为5G产品,并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这3名部长访华,也标注出此次中德双方在环保、农业、交通和通讯合作上有进展。
缺席的两名“重量级部长”,一名是外交部长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她去年访华时曾向中方提出了多项要求,包括在台海和人权问题上的强硬表态,她还说“避免对一个与德国价值观不同的国家产生过度依赖”的重要性。另一名是经济部长哈贝克(Robert Habeck),他曾多次表示,德国应降低对中国原材料、电池、半导体产品的依赖。甚至还称,欧洲不应该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应该反对中国对欧洲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就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入股德国第一大港口汉堡港的一事,哈贝克就持反对意见。
朔尔茨将外交和经济两名部长留在国内,说明他不想让这两人搅局。毕竟当今对于德国来说,对华合作太重要了。
第3大经济体 经济下行压力大
2023年,德国的本地生产总值(GDP)达到44,561亿美元,日本GDP为42,106亿美元,德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但德国的这次排位跃升,主要受汇率因素影响较大,德国经济实际下降0.4%。
世界各大权威机构对今年德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普遍从1月份的0.7%,下调至0.2%。显然,在通胀压力不减、美元“暴力加息”导致美元撤离欧洲,以及俄乌战争拖累欧洲经济的大背景下,德国现在的日子实在不好过。
遍观全球,能给德国经济注入动能的首选中国。这不仅因为两国的经济规模大,而且德国的对华贸易和投资份额很大。自2016年以来,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2023年,中德贸易额达2,530亿欧元。
另据德国央行数据,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119亿欧元(约918.87亿元人民币),按年增长4.3%,创下历史新高;德国对华投资在其在海外总投资的占比也上升到10.3%,同样创下近10年来的新高。
显然,朔尔茨及来华访问的企业家心里都清楚,中国市场以及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对于它们的生存有多么重要,此访正是为经济问题而来。
过去一年多来,中欧经贸摩擦愈演愈烈,欧盟去年10月宣布启动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今年4月上旬,又对中国太阳能板和风力涡轮机企业发起反补贴调查。
3前提条件 “3个角色”定性
总体来看,德国对华政策是相对温和的。朔尔茨在上海同济大学与师生交流时谈及市场竞争,他表示,德方欢迎公平自由的贸易,但要符合3个条件:第一,不能倾销;第二,不能过度生产;第三,要尊重知识产权。同时强调在某一个阶段,德方欢迎中国电动车大量进入德国市场。这一立场与美国的一味打压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德国是在依照经济规则处理经济问题,而不是“政治上脑”。
其实,站在中方的角度看,这3个条件都不足以对中德贸易造成障碍。第一,甚么是“倾销”?对发展绿色能源的补贴算不算“倾销”?这有讨论的空间。第二,“过度生产”是个伪命题。生产多少?是生产方说了算,如果产品过剩卖不出去,导致亏损,自认倒霉。作为产品输入地的一方,只能干预销售环节,比如通过贸易规则限制某个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保护本国利益,而无权干预人家的生产。第三,现在的中国非常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山寨版”产品在中国早就销声匿迹,这一点完全不成问题。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去年7月,朔尔茨政府发布了所谓“中国战略”,将中国定性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对华的“3个角色”的定性是观察中德关系的重要视角。
从这次朔尔茨访华看,中国作为“合作伙伴”的角色最重要;作为“竞争者”的角色次之;作为“系统性对手”的角色淡化。这说明,朔尔茨政府对华定性也是有实有虚。实,是要与中国经贸合作获利;虚,则是表明与美国及欧洲盟友站在一起,更多的是做做样子。
习近平在会见朔尔茨时说:“中德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彼此不构成安全威胁。中德合作对双方有利,对世界有利。”习说出了中德关系的本质和特征。
朔尔茨在启程访华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我们的‘中国战略’中没有一处提到脱钩。即使我们要加强供应链的多元化,德中两国也仍然会开展广泛的经贸交流。”
既然如此,何必搞得剑拔弩张、苦大仇深呢?依笔者之见,朔尔茨访华之后,中德关系总体比较稳定,不会有大起大落,这对法国、对欧盟都是一个重要借鉴。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原文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18/e5iUdEOza6yjoSwXUdvYgDUgdpdvURuzfP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