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清语 肖扬
背靠苍山五台峰,面临洱海的喜洲是大理白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诸多民间技艺也悄然生长于喜洲古镇的青石街巷之中,在此地留下了独特的生长痕迹。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坐落在喜洲古镇中心,承载了众多民间工匠的匠心、匠艺,致力于将大理独特的民间文化传递给每个观众和游客。
人与文化的对话:白族甲马
走进甲马版画艺术馆,极具大理特色的雕梁画栋与馆内别致的艺术空间塑造出了一种和谐、神秘的氛围。甲马,又称“纸马”,昔时画神像于纸,皆有马以为乘骑之用,故曰纸马,在其诞生之初,“甲马”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种种期待。在与大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之后,也成为了诸多当地神话故事的载体。现如今,甲马制作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与古老文化对话的一种方式,诸多游客来到此地,亲身试做甲马,与非遗文化相约。
甲马版画艺术馆外景(本刊记者 张清语 摄)
甲马版画版式之一(本刊记者 张清语 摄)当我们进入馆内的时候,甲马艺术馆馆长张仁华正在忙碌地准备课程所需的用具。张仁华是甲马制作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将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两百多个甲马版式增加到六百多个。张仁华坦言,自己曾收过一个学生,教了他三年,但再没有在本地收到过合适的新徒弟。“也有大量来自北京、上海的学生与老师过来研学时会来体验制作甲马,有些是传统的图像,有些是客人自己的创作。”在挂满展厅的作品中,亦有一些外国友人的作品。古老的祈愿方式“甲马”,现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与现代人对谈。
张仁华正在介绍课程中的DIY手工书(本刊记者 张清语 摄)传承柔韧之美:鹤庆古法造纸
“匠志集”亦为各类工匠技艺创造了一方静谧雅致的空间,走进收录了二十余种民间技艺的百工馆,一件件展品凝聚着昔人的智慧与劳动,以静态的物件展示着流动的时间。
“安徽宣纸甲天下,鹤庆棉纸誉西南”,鹤庆古法造纸早在唐代就有所记载,在与不同纸张的对比中,鹤庆棉纸显得尤为坚韧细腻。手工造纸手艺人尹旺松的造纸技艺亦来源于家族传承,“我们这种造纸技术的特点就是造出来的纸纤维韧性强,抗老化、防蛀虫,可以存放很长时间,以前最常用来写经文和书法,装裱起来以后可以传几代人,可以上百年不会坏,所以一些书法家、艺术家都非常喜欢用这样的纸。”
尹旺松正在介绍造纸工艺(本刊记者 张清语 摄)
馆内的造纸体验设施(本刊记者 张清语 摄)当扎染遇上香港蓝:“蓝续”故事
扎染,俗称 “扎花布”,其主要染料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板蓝根”,经过设计、扎花、沉染、拆线、漂洗等13道工序,深浅不一、清新自然的蓝色跃然于纯白布料之上。在喜洲古镇的街头巷尾,可以见到不少售卖扎染制品的小铺,蓝白的色调在春日的微雨中晃动,饶有趣味。
馆内扎染陈列品(本刊记者 张清语 摄) 与爱人张翰敏一同创办扎染品牌“蓝续”的张斌曾在香港学习过一年半,主修社会学的他认为,扎染是一种载体,怎么样让这些老手艺继续发展下去是他与他的爱人正在共同思考的问题。“其实我们刚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参观回来。”张斌告诉记者,“为了让扎染更具艺术性,我们会努力关注到现在的艺术潮流,把握当今绘画与色彩的大方向。”在大理喜洲古镇的扎染艺术中,亦融进了来自维港之畔的一抹深蓝。
扎染体验课程材料及设施(本刊记者 张清语 摄)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10/7okX0Pmmjsb5grtZlZNX4B0P9RUSn6D4N92.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