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锦辉
笔者在两会期间,提交了多份政协提案,其中一份建议香港职训机构,在大湾区开设分校培育中端技术和专业人才。国家“十四五”规划确立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包括金融、创科、贸易、航运、航空、知识产权、法律和调解及文化范畴等。但本港除了高端人才不足,中端职业人手方面亦出现空缺,包括在资讯科技、机电工程、建造、航空、海事及物流等行业,而人才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在输入人才方面,特区政府已设有多项计划,包括本港多间大学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开设分校,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修读其学士学位或以上的全日制课程毕业生,可以申请“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签证来港工作。此外,针对中端人才,政府亦推出“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VPAS),容许指定学年来港修读指定香港职业训练局(下称“职训局”)全日制高级文凭课程的非本地生,在毕业后申请留港工作,投身与其课程相关的专业行业。
然而,政府在培育及吸纳内地中端技术和专业人才来港填补人才空缺方面,仍未见足够重视。就此,笔者建议职业培训机构可以参考本地大学在内地开设分校的模式,在大湾区城市开设分校,为大湾区内的年轻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机会,进一步巩固香港职专教育的优势,培育出更多优秀的职业专才,建立更强大的职业人才库,帮助推动香港以至国家的经济发展。
据悉职训局于2023年已在粤港合作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内,成立内地首个运作中心──“职专教育服务(深圳)有限公司”。中心“旨在为粤港两地搭建职专教育交流平台,透过各式各样的交流和合作项目,协助更多年轻人了解国家发展,提升专业技能”。虽然此中心暂未提供任何培训课程,但却是一个起步点,可作为日后延伸本港职训教育到内地的前哨站。不过,当前推动内地与香港在职专培训上的最大阻碍主要是双方在培训体系上存在的差异。本港采用“资历架构”,强调在特定职业领域中必须获得相关的资历和技能培训。而内地实施“持证上岗”为主,即通过相应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考核方可从事相关职业。两地在培训内容和人员认证方面均迥然不同,互不承认。
笔者认为香港职训机构若然要向内地扩展的话,所设的分校必须开设一些可同时取得内地与香港两地认证的课程。目前,香港和内地之间存在学历互认的机制,但主要集中在学士学位及以上学历,为了促进两地之间的职业技能人才流动,笔者建议扩大两地学历互认范围,包括高级文凭等职业教育资历。此举有助促进两地职业技术人才的流动和优势互补。此外,当局也可以考虑扩大IANG中“非本地毕业生”的范畴,容许香港职业训练机构内地分校完成培训的毕业生也有资格申请来香港就业,丰富香港的技术及专业人才库。
建议扩大两地学历互认范围
最近,笔者获邀访问广州华商学院,并与该院师生分享两会精神,特别是大湾区人才发展议题。广州华商学院是一间民办高校,18年前由香港企业家创办,初衷之一是促进两地技术人才交流,以纾缓香港工业界人才荒的问题。在访问期间,笔者了解到,学院取录了不少“双非” (即父母皆非香港永久居民但在港出生的港人)学员。“双非”青年因为家庭多在内地,不少都在内地成长和读书。笔者认为既然他们本来就是香港永久居民,特区政府可以创造条件吸纳他们回港发展。事实上,政府由2015年开始设有吸引“二代港人”回流的计划,鼓励境外成长的港人二代回港发展。二代港人本身不是香港永久居民,他们成长环境大不相同,来港发展需时适应;而内地成长的“双非”港人,本已经常两地往来,更易适应本地生活,更值得吸纳回流。
要为香港培育人才,应从教育阶段开始。现时小、中、大学在大湾区已有学校提供衔接香港的课程,唯独职训一块仍然空白。未来中端职业人手需求殷切,香港因出生人口下降,人手供应追不上需求,职训机构在区内设校招生,开设两地认可的职训课程,对内地和双非港人均具备吸引力。学生毕业后,不论是透过IANG来港,还是回流,均能为推动建设八大中心补充中端人才的供应。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副会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来源:《星岛日报》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4/10/ToQZw2lcrjY10fwkMlEiNsFE6pzAd21Mfk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