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香港立法会议员 李世荣
香港将进入联合国定义的“超高龄社会”,如何让长者更好地安度晚年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议题。香港应合理划分安老对象,大力普及乐龄科技,改善安老院舍设施,鼓励跨境养老,为长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高质量安老服务。
目前,香港人口高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按统计处预估,65岁或以上长者占全港人口的比例于2039年甚至会超过30%,香港将进入联合国定义的“超高龄社会”。笔者落区,常闻长者感慨“夕阳无限红,只是近黄昏”,很是揪心。笔者恳请政府全面、立体地制订安老政策,有机结合社会福利、科技等不同方面去思考,著眼长远,让长者可以安享晚年,能够“何须惆怅近黄昏”。关于安老政策,笔者认为要划分对象,以健康及自理程度去改善相关配套措施,妥善解决如何培育安老人才、如何善用乐龄科技、如何协助院舍等问题。
面向健康长者普及乐龄科技
对于健康及自理程度高的长者,笔者认为要让他们享受退休生活,更应鼓励他们继续发光发热。推动乐龄科技长足发展,能有效提升银发族生活质素。乐龄科技是指以科技为基础,针对长者的需求和问题所开发的产品和服务,旨在帮助长者更独立、健康、舒适地生活,包括健康监测、家居自动化、社交媒体和通讯、方便长者购物和出行、娱乐和文化等不同范畴。民建联于2022年12月访问400名公屋住户,包括长者及其家人,发现多达七成受访者未听过乐龄科技,部分较贫穷的基层长者甚至陷于“数码鸿沟”。这种情况的出现,或基于他们“科技恐惧”心理,或由于技能上处于“一步慢,步步慢”的困境。
笔者建议,政府应设法力推乐龄科技更加普及,并且增拨资源予地区或慈善团体,以设立更多智能大使,让长者遇到设施或应用程式问题时可以求助,渐渐形成“社区智能支援站”,服务更多长者;加强对有意学习数码技能之长者的培训,可透过关爱队进行;参考关爱基金“资助清贫中小学生购买流动电脑装置以实践电子学习”的成功经验,为基层家庭长者提供购买数码设备或网络服务的津贴,让他们能够透过新科技享受退休生活。
采取多种措施关爱需要照顾的长者
对于需要照顾的长者,应针对性培育安老人才及协助院舍优化服务、改善乐龄科技在院舍或居家安老的应用等。
目前香港安老业及院舍正面对各种挑战,人手问题正是业界十分头痛的问题。业界人手长期短缺,很多保健员及护士离职,未必即刻能聘请新人,这导致其他仍在职的雇员须身兼数职“补位”。政府宜设立申报机制,让院舍报备员工临时出勤情况,以便院舍弹性安排人手,亦以防巡查时因人手不足而受处分,甚或考虑开放输入外劳的限制。
协助院舍优化服务方面,政府早于2018年拨款10亿港元设立“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资助合资格安老院舍及复康机构添置科技产品,笔者认为这项措施有助乐龄科技发展。不过考虑到香港现时安老政策方针是“居家安老、院舍后援”,现时“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资助的产品比较大型,例如电动护理床,社区安老长者较难在家布置使用,建议政府开放资助小型化、居家化的产品,相信可加强普及化。
推动跨境安老提供更多服务选择
2023年11月,笔者在立法会提出“加快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安老规划”议案,获得各位议会同事一致通过。民建联于2023年下旬向724名长者进行电话调查,结果发现有36.4%表示“有考虑过”到内地安老。港人到内地居住并非最近才出现的“潮流”,根据国务院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21年居住在内地31个省份的香港居民高达37万人,最多港人居住的省份为广东,其次为福建、上海、云南。故笔者认为,面向香港安老需求推动跨境安老,既能满足港人安老需求,又能实现内地和香港互利共赢。
首先,建议政府帮助长者“就地医疗”,不需两地折腾。例如将医疗劵适用范围扩大至住院服务及日间手术程序;为长居内地的长者新设“住院医疗补助金额”,设定每年上限五千港元或代支手术费用的指定百分比等等。其次,建议与内地各地政府及部门合作设立“银乐村”。众所周知,香港地少人多,在港安老是按“床位”计,但在内地是按“房间”计,如能在大湾区兴建港式管理的安老小镇,相信对香港长者十分具有吸引力。再次,建议兼顾“医、康、养”。要实现“享老有社区,服务有平台,照顾有资源,支付有保险”,关键在于保险产品配套,政府可推动保险业界设计提供专门保险产品。最后,建议推进跨境安老要有长远部署。劳工及福利局孙玉菡局长早前表示,特区政府正在与内地安老院舍洽谈,未来将开放让更多港人居住,院舍级别据称为四星或以上。希望政府制订一套符合香港长者需要的服务质素认证制度,包括院舍合资格护理或保健员的人手安排、药物管理、硬件基础设施等等,以迎合港人习惯的“Q唛”(香港优质标志局的简称)认证,提高对内地院舍的信心。
近年来,香港安老系统压力日增,在可见的未来,银发族随处可见。回忆过去,笔者当年很多精神具活力的老友记,有些已往彼岸,有些身体欠佳,激发笔者坚持致力关注及推动安老服务持续优化的决心,让老友记、让广大长者能安度晚年,毋须惆怅近黄昏。
(标题为编者所拟,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