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 许正宇
近年来,香港在虚拟资产等方面发展迅速,特区政府以开放、审慎、稳健态度推出一系列发牌、规管制度,促使香港成为少数最早采用全面框架、从保障投资者角度规管虚拟资产活动的司法管辖区。本刊邀请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畅谈特区政府稳慎发展Web3.0生态圈及虚拟资产,加速金融与绿色科技结合应用,推进香港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稳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贡献国家“金融强国”建设。
发展第三代互联网(Web3.0)是现今世界大势所趋。香港特区作为一个“先行者”,一直与时俱进,致力推动Web3.0生态圈的蓬勃发展,这从过去数年的成果可见一斑。举例来说,数码港目前有超过220家从事相关技术的企业,包括3家独角兽企业。财经事务及库务局 (财库局)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推出两轮“拍住上”金融科技概念验证测试资助计划,鼓励传统金融机构伙拍金融科技企业持续创新。两轮计划共批出约150个项目,合共超过七成的解决方案在完成概念验证测试后得以商品化。
高瞻旷览 保障全面
特区政府的目标和政策方向十分清晰,就是为市场提供适当监管,释放Web3.0和其他相关技术的潜力,让它们可以提高金融和商贸在清算、结算和支付等环节的效率和透明度。在制订监管的细节时,我们采取“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原则,让这些技术和服务对金融稳定、投资者保障等的实际和潜在风险可得到合适的缓解。
鉴于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虚拟资产日益增加的全球影响力,我们密切关注国际上的监管发展,以确保香港的要求稳妥并便利市场。就此,特区政府已透过修订《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条例》,引入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以确保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符合有关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的国际标准,并保障投资者利益。
发牌制度已于去年6月生效,规管非常全面。当中,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本身和特定人员须遵守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的严格规管要求。该些要求涵盖多项事宜,包括持牌人应具备足够的财政能力、知识和经验,且应订有稳妥保管客户资产的安排、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虚拟资产纳入和交易政策、以及妥善的财务汇报和披露安排等。
事实上,香港是少数最早采用全面框架、从保障投资者角度规管虚拟资产活动的司法管辖区。为加强保障投资者,证监会已订明有关非专业投资者参与虚拟资产活动的详细规定,例如要求提供予非专业投资者的代币必须是大型和具高流通性的虚拟资产;而平台营运者若要将虚拟资产纳入供零售投资者交易的计划,也须事前取得证监会同意。
证监会及其辖下的投资者及理财教育委员会(投委会)自2017年起致力推动虚拟资产投资者教育。为配合Web3.0生态圈的发展,投委会近年积极加强虚拟资产教育的工作,透过社交媒体平台、传媒访问、讲座、宣传活动等多元渠道,提醒有关投资虚拟资产应注意的事项,以及使用无牌及海外交易平台的风险。同时,证监会亦加强发放有关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资料,包括公布持牌及可疑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名单,向公众提供清晰、透明和及时的资讯,加深公众对虚拟资产相关风险及潜在诈骗行为的认知并加以防范。
完善框架 适度规管
去年发生的无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可疑销售/诈骗行为,可见从政策角度反映适度而稳健的监管对市场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为进一步完善规管框架,特区政府正就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以外的虚拟资产相关业务,积极研究合适的规管措施。当中,就公众关注的虚拟资产场外交易所(俗称OTC),我们计划修订法例,制定规管安排。财库局于今年2月8日就设立虚拟资产场外交易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的立法建议,展开为期两个月的公众咨询。立法建议重点包括:要求任何人如在香港以业务形式提供任何虚拟资产现货交易的服务,须向海关关长申领牌照;规管范围涵盖所有虚拟资产场外交易服务,不论有关服务是透过实体店及/或其他平台提供;赋予海关关长权力,监督持牌人在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方面的合规情况,执行新制度的法定和规管要求;以及提供过渡安排,让规管制度有效实施。
合作创新 稳慎发展
因应稳定币在Web3.0和虚拟资产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而传统金融体系与虚拟资产市场间的联系也越趋紧密,财库局和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于去年12月底联合发表公众咨询文件,就有关监管稳定币发行人的立法建议收集意见。咨询期于2月29日完结。财库局和金管局正研究这些意见,争取尽快公布咨询总结。整体而言,公众普遍支持推出有关监管制度。对于立法建议的整体方向、原则和主要框架,回应者大多表示赞同。
为促进落实后续监管制度,金管局于今年3月12日推出“沙盒”,让有意发行稳定币的机构在可控范围内测试稳定币的发行流程、业务模式、投资者保障和风险管理制度,并就日后的监管要求进行沟通。
“数码港元”也有所进展。去年10月,金管局完成“数码港元”先导计划第一阶段的试验。16间参与第一阶段的机构进行了14项试验,深入研究六个范畴的本地零售用例,即全面支付、可编程支付、离线支付、代币化存款、第三代互联网交易结算和代币化资产结算。首阶段的试验发现,“数码港元”或可在可编程性、代币化及即时交收三方面,为香港现有的支付生态系统带来独特价值,并有潜力促进更快、更具成本效益和更具包容性的交易,同时可促成新型的经济活动。
今年3月,金管局推出先导计划的第二阶段试验,进一步研究“数码港元”的新用例。虽然金管局目前尚未就会否及何时正式推出“数码港元”作出决定,但先导计划的结果及实际经验,将有助金管局完善可能落实“数码港元”的方式。
数字人民币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和金管局一直就开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紧密合作,四家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及18家香港银行于今年初完成了演练工作,顺利透过转数快增值数字人民币钱包及利用其进行商户消费。数字人民币会在香港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届时更多香港市民将可便捷地开立和使用数币钱包,并通过转数快进行增值,进一步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和用户体验。
再进一步至央行合作层面,就是“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项目。金管局正与三家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泰国中央银行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以及国际结算银行开展“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mBridge)项目,探讨如何应用央行数码货币和创新方案。mBridge于2022年起进入试行阶段,主要涵盖国际贸易结算用例。项目现时已进入“最简可行产品”开发阶段,预计可在今年推出,并为系统最终正式投入运作做好准备。
此外,金管局今年3月展开全新的批发层面央行数码货币(wCBDC)项目Ensemble,以支持香港代币化市场发展。新项目旨在开拓创新的金融市场基建,透过wCBDC畅顺地进行代币化货币的银行同业结算。项目最初会聚焦代币化存款,即由商业银行向公众发行及提供的数码形式商业银行存款。在wCBDC的基础上,代币化存款可用于代币化资产交易,为代币化纪元开创优化及创新的机会。
发展绿色金融科技 提高香港新质生产力
中央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要任务。特区政府也正加把劲提高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通过创新推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变化和提升,从而释放更高的生产力所带来的发展潜力。其中,加速金融与绿色科技的结合应用便是一例。
特区政府在今年2月7日成功发行以港元、人民币、美元及欧元计价,总值约60亿港元的数码绿色债券,是继去年2月发行首批政府代币化绿色债券后再次取得的突破。此次发行取得了以下新突破:为全球首批多货币计价数码债券;为本地首批以数码原生形式发行的数码债券,无需先在传统的中央证券托管平台发行,然后再将债券转换至数码形式;透过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的外部连结,国际投资者可选择利用其现有欧洲清算(Euroclear)或明讯(Clearstream)户口参与该批数码绿色债券的买卖;以及是首批主权发行人采用债券数据分类术语BDT(Bond Data Taxonomy)的绿色债券,引入标准化元素,促进市场效率以及跨平台互操作性。
此外,由于这批数码绿色债券以数码原生形式发行,精简了发行程序,提升了整个流程的效率,将传统债券发行的一般需时5个营业日(T+5)大幅缩短至1个营业日(T+1)。
为更好地结合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加速经济绿色转型,我们将于今年上半年推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科技概念验证测试资助计划”,鼓励开发科技方案,为未被商业化的绿色金融科技提供前期资助,拓阔绿色金融科技的生态圈。我们将于晚些时候公布资助计划详情,预计受惠企业将包括绿色金融科技公司和采用其创新产品的私人公司。
要提高新质生产力,推动Web3.0、金融科技以致整体经济,稳定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必不可少。立法会刚在上个月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完成立法后,我深信特区政府联同各界定可集中全力拼经济,保香港繁荣发展、保所有外来投资者利益,为香港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让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继续贡献国家“金融强国”的建设目标。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4月号,标题有编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28/pFsWVP980h7U9opisVm5qoScrDxusOuDqSX.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 许正宇
近年来,香港在虚拟资产等方面发展迅速,特区政府以开放、审慎、稳健态度推出一系列发牌、规管制度,促使香港成为少数最早采用全面框架、从保障投资者角度规管虚拟资产活动的司法管辖区。本刊邀请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畅谈特区政府稳慎发展Web3.0生态圈及虚拟资产,加速金融与绿色科技结合应用,推进香港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稳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贡献国家“金融强国”建设。
发展第三代互联网(Web3.0)是现今世界大势所趋。香港特区作为一个“先行者”,一直与时俱进,致力推动Web3.0生态圈的蓬勃发展,这从过去数年的成果可见一斑。举例来说,数码港目前有超过220家从事相关技术的企业,包括3家独角兽企业。财经事务及库务局 (财库局)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推出两轮“拍住上”金融科技概念验证测试资助计划,鼓励传统金融机构伙拍金融科技企业持续创新。两轮计划共批出约150个项目,合共超过七成的解决方案在完成概念验证测试后得以商品化。
高瞻旷览 保障全面
特区政府的目标和政策方向十分清晰,就是为市场提供适当监管,释放Web3.0和其他相关技术的潜力,让它们可以提高金融和商贸在清算、结算和支付等环节的效率和透明度。在制订监管的细节时,我们采取“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原则,让这些技术和服务对金融稳定、投资者保障等的实际和潜在风险可得到合适的缓解。
鉴于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虚拟资产日益增加的全球影响力,我们密切关注国际上的监管发展,以确保香港的要求稳妥并便利市场。就此,特区政府已透过修订《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条例》,引入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以确保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符合有关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的国际标准,并保障投资者利益。
发牌制度已于去年6月生效,规管非常全面。当中,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本身和特定人员须遵守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的严格规管要求。该些要求涵盖多项事宜,包括持牌人应具备足够的财政能力、知识和经验,且应订有稳妥保管客户资产的安排、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虚拟资产纳入和交易政策、以及妥善的财务汇报和披露安排等。
事实上,香港是少数最早采用全面框架、从保障投资者角度规管虚拟资产活动的司法管辖区。为加强保障投资者,证监会已订明有关非专业投资者参与虚拟资产活动的详细规定,例如要求提供予非专业投资者的代币必须是大型和具高流通性的虚拟资产;而平台营运者若要将虚拟资产纳入供零售投资者交易的计划,也须事前取得证监会同意。
证监会及其辖下的投资者及理财教育委员会(投委会)自2017年起致力推动虚拟资产投资者教育。为配合Web3.0生态圈的发展,投委会近年积极加强虚拟资产教育的工作,透过社交媒体平台、传媒访问、讲座、宣传活动等多元渠道,提醒有关投资虚拟资产应注意的事项,以及使用无牌及海外交易平台的风险。同时,证监会亦加强发放有关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资料,包括公布持牌及可疑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名单,向公众提供清晰、透明和及时的资讯,加深公众对虚拟资产相关风险及潜在诈骗行为的认知并加以防范。
完善框架 适度规管
去年发生的无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可疑销售/诈骗行为,可见从政策角度反映适度而稳健的监管对市场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为进一步完善规管框架,特区政府正就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以外的虚拟资产相关业务,积极研究合适的规管措施。当中,就公众关注的虚拟资产场外交易所(俗称OTC),我们计划修订法例,制定规管安排。财库局于今年2月8日就设立虚拟资产场外交易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的立法建议,展开为期两个月的公众咨询。立法建议重点包括:要求任何人如在香港以业务形式提供任何虚拟资产现货交易的服务,须向海关关长申领牌照;规管范围涵盖所有虚拟资产场外交易服务,不论有关服务是透过实体店及/或其他平台提供;赋予海关关长权力,监督持牌人在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方面的合规情况,执行新制度的法定和规管要求;以及提供过渡安排,让规管制度有效实施。
合作创新 稳慎发展
因应稳定币在Web3.0和虚拟资产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而传统金融体系与虚拟资产市场间的联系也越趋紧密,财库局和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于去年12月底联合发表公众咨询文件,就有关监管稳定币发行人的立法建议收集意见。咨询期于2月29日完结。财库局和金管局正研究这些意见,争取尽快公布咨询总结。整体而言,公众普遍支持推出有关监管制度。对于立法建议的整体方向、原则和主要框架,回应者大多表示赞同。
为促进落实后续监管制度,金管局于今年3月12日推出“沙盒”,让有意发行稳定币的机构在可控范围内测试稳定币的发行流程、业务模式、投资者保障和风险管理制度,并就日后的监管要求进行沟通。
“数码港元”也有所进展。去年10月,金管局完成“数码港元”先导计划第一阶段的试验。16间参与第一阶段的机构进行了14项试验,深入研究六个范畴的本地零售用例,即全面支付、可编程支付、离线支付、代币化存款、第三代互联网交易结算和代币化资产结算。首阶段的试验发现,“数码港元”或可在可编程性、代币化及即时交收三方面,为香港现有的支付生态系统带来独特价值,并有潜力促进更快、更具成本效益和更具包容性的交易,同时可促成新型的经济活动。
今年3月,金管局推出先导计划的第二阶段试验,进一步研究“数码港元”的新用例。虽然金管局目前尚未就会否及何时正式推出“数码港元”作出决定,但先导计划的结果及实际经验,将有助金管局完善可能落实“数码港元”的方式。
数字人民币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和金管局一直就开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紧密合作,四家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及18家香港银行于今年初完成了演练工作,顺利透过转数快增值数字人民币钱包及利用其进行商户消费。数字人民币会在香港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届时更多香港市民将可便捷地开立和使用数币钱包,并通过转数快进行增值,进一步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和用户体验。
再进一步至央行合作层面,就是“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项目。金管局正与三家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泰国中央银行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以及国际结算银行开展“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mBridge)项目,探讨如何应用央行数码货币和创新方案。mBridge于2022年起进入试行阶段,主要涵盖国际贸易结算用例。项目现时已进入“最简可行产品”开发阶段,预计可在今年推出,并为系统最终正式投入运作做好准备。
此外,金管局今年3月展开全新的批发层面央行数码货币(wCBDC)项目Ensemble,以支持香港代币化市场发展。新项目旨在开拓创新的金融市场基建,透过wCBDC畅顺地进行代币化货币的银行同业结算。项目最初会聚焦代币化存款,即由商业银行向公众发行及提供的数码形式商业银行存款。在wCBDC的基础上,代币化存款可用于代币化资产交易,为代币化纪元开创优化及创新的机会。
发展绿色金融科技 提高香港新质生产力
中央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要任务。特区政府也正加把劲提高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通过创新推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变化和提升,从而释放更高的生产力所带来的发展潜力。其中,加速金融与绿色科技的结合应用便是一例。
特区政府在今年2月7日成功发行以港元、人民币、美元及欧元计价,总值约60亿港元的数码绿色债券,是继去年2月发行首批政府代币化绿色债券后再次取得的突破。此次发行取得了以下新突破:为全球首批多货币计价数码债券;为本地首批以数码原生形式发行的数码债券,无需先在传统的中央证券托管平台发行,然后再将债券转换至数码形式;透过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的外部连结,国际投资者可选择利用其现有欧洲清算(Euroclear)或明讯(Clearstream)户口参与该批数码绿色债券的买卖;以及是首批主权发行人采用债券数据分类术语BDT(Bond Data Taxonomy)的绿色债券,引入标准化元素,促进市场效率以及跨平台互操作性。
此外,由于这批数码绿色债券以数码原生形式发行,精简了发行程序,提升了整个流程的效率,将传统债券发行的一般需时5个营业日(T+5)大幅缩短至1个营业日(T+1)。
为更好地结合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加速经济绿色转型,我们将于今年上半年推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科技概念验证测试资助计划”,鼓励开发科技方案,为未被商业化的绿色金融科技提供前期资助,拓阔绿色金融科技的生态圈。我们将于晚些时候公布资助计划详情,预计受惠企业将包括绿色金融科技公司和采用其创新产品的私人公司。
要提高新质生产力,推动Web3.0、金融科技以致整体经济,稳定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必不可少。立法会刚在上个月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完成立法后,我深信特区政府联同各界定可集中全力拼经济,保香港繁荣发展、保所有外来投资者利益,为香港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让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继续贡献国家“金融强国”的建设目标。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4月号,标题有编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28/pFsWVP980h7U9opisVm5qoScrDxusOuDqSX.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