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敏康
香港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包括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枢纽、建设北都大学教育城、筹建应用科技大学、在“抢人才”的同时强化大学育才功能等。笔者认为,关于把香港打造成国际高等教育枢纽的规划,符合习主席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的思想,也符合香港的自身特点。
所谓“枢纽”,是指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或重要的地点。将香港打造成国际高等教育枢纽,使香港既与内地的“双一流”高校建设遥相呼应,又充分利用了“一国两制”的优势,使香港成为连接内地与国际的高等教育枢纽。
香港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枢纽,与其自身独特的高等教育优势是分不开的。香港高等学校相对自治,师生全球化、多元化,资讯丰富多彩,英语教学,可根据市场需要自主设置学科等等。这些优良条件使得香港有五家高校进入全球百强之列,不少大学的学科更在全球名列前茅。因此,把香港打造成国际高等教育枢纽,有利于香港汇聚全球人才(包括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而学生毕业后留港发展,更加有利于促进香港人口素质。
当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中国内地学生做了很多限制,不允许攻读高科技领域相关专业的中国留学生获得美国签证。香港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提供更多机会让内地优秀学生到香港研读。此前的《施政报告》中还提出增加“一带一路奖学金”名额及其他相关措施,表明了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到香港深造,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人才。
《施政报告》中也宣布了一系列支持自资大专教育发展的措施,包括新一轮批地计划及开办课程贷款计划、支持自资院校提升校舍并会提供财政和配套支援、支持合适的自资院校发展成为应用科学大学。这些措施有利于开拓多层级国际高等教育资源,服务各地不同学生的需求。
《施政报告》还提出,自2024-2025学年起,香港非本地学生就学人数上限将由现时相当于本地学生学额的20%提升一倍至40%。按目前大概1.5万个政府资助本科学额计算,非本地本科生名额将增至接近6,000人。这个政策符合香港国际高等教育枢纽的定位。同时也必须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资源配置(尤其是校舍)的问题;第二是学生多元化与国际化问题。
就第一个问题,建议在北部都会区规划一个国际高等教育枢纽的片区,采取类似大学城的思路,统一校舍管理。就第二个问题,应当做好内地学生与国际学生的统筹工作,尤其可以凭藉香港高等学校的良好口碑,吸引东南亚、南亚的学生来港就读。特区政府还应当着力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为留住非本地生在港发展提供便利。例如,有专业组织专门提出政府要检讨入境规例对留学生实习的制度;扩展公私营实习管道,为海外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步做好配套政策,与院校、企业和市场合作,为留学生安排更多实习机会,合作设立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做好生涯规划留人。
(作者系香江智汇秘书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来源:信报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26/pZZYMwpfLgUmKBYYusNMozVC1u6n6vzsvN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