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由广西香港商会、深圳大学港澳台学生联谊会主办,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深圳联络部及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深圳新闻中心协办的“明确香港发展定位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国两会精神分享会”在深圳紫荆山庄举行。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会议员陈勇,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锦良,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陈文洲、魏明德、朱鼎健、蔡黄玲玲应邀作交流分享。

其中,全国政协委员陈文洲题为《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加强两地互通打造美好“北部都会区”》的分享内容,全文如下:
各位嘉宾、各位同学:
今年三月,全国两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一次高举旗帜、真抓实干、团结奋进的大会。全体港区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期间,认真参会,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审议各项报告,踊跃发出正面声音,就热点议题展开专业务实的讨论,并与到团组听会的国家部委领导互动交流。
本次全国两会的会议精神,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深刻把握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定信心。我国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和高素质劳动力众多的人才优势。二是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三是深刻理解、运用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创新起主要作用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质。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两地互通打造美好北部都会区”,这也是我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定信心、高质量发展及新质生产力的理解。
2023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响应“十四五”规划中关于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完善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目标,公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2023》。《纲领》进一步勾划“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蓝图、主要建设项目及推进时间表,并布局未来四大区域: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创新科技地带、口岸商贸及产业区、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以及制订了“产业导向基建先行”的发展路向。“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面积达3万公顷,约占全港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覆盖元朗区及北区等现有新市镇、多个处于不同规划及建设阶段的新发展区,全面发展后目标新增50万个房屋单位及50万个新职位,预计容纳250万人口,未来将成为香港发展的新引擎。然而,在长远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难点:
第一,香港土地、产业等方面行政审批程序冗长,规划布局需付较大时间成本,影响发展效率。
第二,香港的科研支出占比仍远低于深圳及部分大湾区城市,加上科研产业市场化程度不足,影响“北部都会区”未来的创科发展。
第三,“北部都会区”与深圳相连的共有七个陆路口岸。然而目前因“一地两检”没有在全部关口推行,加上关口开放时限等各方面因素限制深港两地人员流动。
就此,我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专责架构,具有跨部门统领职能,统筹落实“北部都会区”发展。在国家级层面,建议在中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指导框架下,统筹协调国家部委、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区政府、香港智库、商会、中资企业,一同制订“北部都会区”发展路线图及时间表。在深港两地层面设立深港协同规划委员会,从而提高双方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度及决策权。此外,应积极遴选邀请大型央企、国企参与创科中心、产业园等基建项目的兴建,按照香港本地的基建标准,利用他们自身的基建速度优势加快建设,同时于建成后可考虑移交特区政府或专责机构运营管理,发挥各自所长。
二、香港特区政府应把握本地高校基础研究能力水平高、知识产权制度及科研管理规则标准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国际教育中心,建设北部都会区大学城,主动对接内地及海外优质高校进驻大学城,并积极引进内地及海外龙头科网企业在大学城内,设立如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产业的综合科研中心,以政府的政策及资助基金为引导,实现“官学产研”结合。此外,香港可以配合广东省“科研在港澳,转化在内地”的路线,结合香港基础研究水平与大湾区的产业集群优势,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通过加速科研产业化,加快科研资金循环,同时将香港科研与内地市场进一步融合。
三、完善通关模式,逐步推动24小时通关,先在深圳湾口岸及莲塘口岸延长通关时间,之后所有口岸24小时通关,并且逐步实施“一地两检”。同时,为了方便河套高新科技区内的工作人员来往深港,应研究设定指定口岸,让指定人员预先登记认证,之后往返时无须再作检查,方便科研人员往来两地。
最后,深港两地应研究加强机场至机场、两地高新科技园区跨境直达交通服务,以进一步便利两地人员来往。
以上是我的分享。我期待,在特区政府的带领下,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能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共建美丽“北部都会区”,为市民谋幸福,为国家贡献力量。

此后,陈文洲委员还围绕“内地高校在港开设分校”等问题和现场的嘉宾及同学交流。
陈文洲委员表示,目前,从香港与内地高校优势互补、将内地的科技创新、产业转化优势与香港国际化、前沿研究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服务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社会上的确有内地高校在港开办分校的讨论。
深圳大学在这方面的确是先行者,几年前就提出相关设想。但是,客观上,香港高等教育先进发达且高度市场化,内地高校的竞争优势在此不容易体现, 同时,内地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经验还比较欠缺。此外,内地高等教育和香港高等教育模式、管理体制上存在较大差异。
他认为,困难包括:
1. 目前相关政策尚未明确。在制度上也存在要素流动的壁垒,比如内地高校的教师、科研设备、资金等难以高效便捷地跨境流动。
2. 内地高等教育的学制、学历、学位与香港本地基础教育衔接上,存在困难(比如:教学语言、课本都不一样)
3. 香港多所高校已经在内地设立分支机构、且内地许多高校也在港招生,已经存在一定人才流动的机制,所以上述讨论针对的有效需求有多少,需要进一步研究。
他建议,在中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指导框架下,展开调研和部署。香港可考虑设立专门委员会,和内地对接、协调相关工作。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25/WcaQfKXoQ2n2Yfi3iYowwhhMAqIzICzImLo.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