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黄钰洁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社区客厅,您……”记者话音未落,接受采访的社区客厅会员徐芬芳就忍不住向我们微倾,感慨地拍了拍自己的腿,笑著抢答:“当然是家啦!”
坐在一边的社区客厅工作人员看上去有些惊讶,对这个答案看起来很是惊喜,神色有些感动。
“家”的延伸
“家”,这是我们进入深水埗社区客厅后的第一感受。浅色木质家具、米白色墙体,简约大方而温馨,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室内,先入目的是和儿童游戏空间连在一起的服务台,一侧的墙上贴满了各式活动海报。
㓥,是粤语里“割”的意思。㓥房,即指业主将一个住房单位改建分割成多个很小的单位,出租给多家住户。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香港有逾21万㓥房用户蜗居在近11万个㓥房中,面积狭小、生活环境恶劣。位于深水埗福华街的社区客厅,即为特区政府在2023年12月为改善㓥房户居住环境而针对性推出的服务项目,汇聚政、商、民三方力量,由特区政府牵头推动,信和集团及黄廷方慈善基金提供场地,九龙乐善堂作为营运机构,项目为期三年,在设施上为㓥房户提供共享备餐间、集体活动所用共用空间;也提供资讯及举办讲座,为服务对象转介社区服务等。
社区客厅会员徐芬芳,是这里的常客,她被社区客厅的工作人员亲切地称呼为“芳姐”。她是江西南昌人,来香港工作,但因为一次意外摔倒而导致了严重的髋骨骨折,不仅做手术植入钢板,身体也不能弯曲超过特定角度和久坐,因此暂时无法继续工作,只能开始漫长的治疗。为降低生活成本,她搬进㓥房。但芳姐依然很乐观:“幸运的是我还能走路,有的人更严重的话是不能走路,要瘫痪在床上的。”
对芳姐来说,她最喜欢的设施是社区客厅的洗衣机和乾衣机。“我是独居一人,最大的问题是在家里洗不了、晒不了衣服。尤其是回南天,家里很潮湿、全部是水,如果在家再摔一跤,我就真的瘫痪了。”说著,芳姐摸了摸自己受伤的右腿。“所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来这里洗、烘被子。在香港想摊开晒个被子其实是很难的。”社区客厅带给芳姐的,不只有生活上的便利。“做了手术以后,我去看了心理医生。待在家里那么小的地方,又不能工作、又没有人社交,天天都只会想到这条伤腿,冬天冷、没有阳光,什么事也做不了。”“后来我就想到(社区)客厅了。来了一次后发现,大家都很随和地在一起聊聊天、说说话,我腿脚不方便,他们也会主动来帮我。现在一到这里来,你看奇怪了,心情马上就好很多了。”
“这里就像是自家的客厅一样”,芳姐说。
芳姐的体验,也正契合社区客厅的设计初心。社区客厅中心主任徐汇宗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介绍,“其实‘社区客厅’这个计划,是希望为我们的㓥房户提供一个延展的空间,对他们本身的生活环境做一个拓宽,为大家提供一个像客厅一样,可以时不时上来坐坐休息的地方。‘社区客厅’的命名也有别于传统的社区中心。这是因为我们希望用这个名字来给他们一个家的感觉,不希望他们像在传统社区中心一样那么拘谨,而是可以真正把这里当成是自己的家,所以我们全年365天从早上11点到晚上10点都开放。我们的选址也体现了这一点。社区客厅的位置在深水埗的正中心,对大多数人来说,步行10-15分钟就能到。”
“这里有接待处、会见室、用作做功课和上兴趣班及进行集体活动的共享客厅、让受惠家庭煮食、订餐用餐和交流的共用饭厅等,还提供了自助洗衣站、淋浴间、小童游戏及阅读角、运动设施等等设施。”在社区客厅里走了一圈后,徐汇宗带著记者坐在了共享客厅的沙发上。他转过头,看向沙发后浸满温暖阳光的大落地窗,告诉我们,这是他最骄傲的家装设计之一。“其实好多的㓥房户家里未必有好大的窗能让阳光进来,所以我们特地设计不少大落地玻璃窗。除了采光度高之外,也希望能提升大家的身心健康。”
此外,社区客厅的工作人员们也在不断观察、收集用户们的反馈,往这个“家”里添置家具、不断改善。“起先,客厅里其实是没有吹风筒的。我们观察到虽然设有淋浴间,但却很少有人用。询问会员后发现,原来是因为缺少吹风筒,大家就算在这里洗了澡,头发湿湿的也不方便。果然,在我们买来吹风筒后,来用淋浴间的人一下就变多了。”他又指了指外面的琴房示意,说,“我们最早也没有琴房,后来很多妈妈问我们,可不可以给小朋友提供一个空间来学琴或者练琴?于是大概在2月底的时候,我们信和集团副主席黄永光先生捐赠了一架钢琴,现在基本上每天都有人使用”。
从“小家”,到“大家”
这里越来越像一个家,这里也不止是一个家。
“(社区客厅)最开始投入使用的时候,大部分会员都比较拘谨,就像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样,不敢放开使用设施。后来会员之间、和我们同事之间慢慢开始熟络、变成朋友,大家关系越来越好以后,他们也会主动向我们建议增添什么设施,又或是有的家庭在共享饭厅煮完饭以后,彼此之间会无私分享,也会请我们同事一起喝糖水。”“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小社区”,徐汇宗说。
“过去三个月,我们平均每日大概会接待190人次。最繁忙时段是下午四点至晚上八点,最受欢迎的设施除了餐厅和洗衣房外,就是课后支援服务了。父母接孩子下课后,来到餐厅煮饭,小朋友就到自修室做功课。我们会有大专生义工来这里帮孩子们补习功课或做游戏,也会给他们提供电脑进行学习。”徐汇宗介绍,除了这一常设的课后支援服务外,社区客厅也经常举办大大小小的各式活动。“以最近的春节活动为例,我们的每个房间里都设置了一些摊位游戏,就像是社区客厅的年宵市集一样。最受欢迎的活动应该是免费的春节家庭大合照了,因为一般来说,他们很少机会可以聚首一堂,全家人一起拍一张好看的新年相片。看著他们拍完照特别开心,我们自己心里都很快乐。”
芳姐最喜欢的活动,是春节时社区客厅举办的盆菜宴。“我是春节前刚入的会,参加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春节的盆菜宴。像我们独居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孤独了,一个人过年的话,多凄凉啊。”提起参加盆菜宴,她又兴奋起来:“我们自己在家过年都不一定有这么多人,还有小朋友主动跑来跑去问你需要什么,大家都聚在一起,不知道有多热闹!”从芳姐一个人的小家,到可以一起在厨房做菜、看小朋友欢闹的大家,“这里就和一个大家庭一样,有家的感觉,这是最幸福的了。”
“这是我在香港的大家庭,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的大家,你说是不是?”芳姐问道。
从现在的家,向未来的家
社区客厅,不仅在空间上为㓥房户们实现了“家”的延伸,也在时间上为他们勾画出自己未来“家”的模样。
“就算你不去找他们(工作人员),他们观察到你有什么困难,都会主动想办法来找到你、帮助到你。”除了将社区客厅的工作人员视作新的家人朋友外,芳姐还大赞他们是“最可靠、随时能找到的帮手”,“比家人还有耐心,也确实比家人都辛苦”。工作人员解释,“我们平常也会主动联合深水埗的其他服务机构,去综合性了解每一个会员可能需要的服务,然后再主动给会员们提供服务。其实每一项服务的背后,都是各个服务机构连成的一张信息网和服务网。”
徐汇宗介绍,“社区客厅会经常举办各种讲座。比如最近我们和中华电力公司合作,为小朋友提供电力资源讲座,教导他们怎样安全用电。我们也和政府消防处合作,为大家讲解消防知识、带小朋友去消防局参观等等。”
芳姐说,她最有印象的活动是简约公屋计划讲座。恰巧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特区政府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来到社区客厅,向大家介绍“解决㓥房问题”工作组、简约公屋计划和过渡性房屋等。芳姐感慨地说:“要是平常让我们自己去申请,哪里会懂得去找这些资料、填这些表格。但是在(社区)客厅,不仅有局长来给我们讲解,客厅的工作人员还会来回答你的疑问、主动教你填申请表。”过渡性房屋和简约公屋,是为了帮助正在轮候公屋的㓥房户可以提前搬出㓥房,改善居住环境。据了解,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将从2025年首季度起陆续落成。
“我们希望这些住在㓥房里的住户的终点,绝不只是在社区客厅,而是可以真正拥有自己的一个小家。”听完芳姐的回答,坐在一旁的社区客厅工作人员补充道。
从一个人的家,到家的延伸,再到成为大家庭,最后由大家庭中诞生出一个个新的、充满希望的小家。“家”,是从设计者到运营者在建设这一社区服务中心时的思路,也是社区客厅会员徐芬芳在采访中不断提起的一个比喻,更是社工们希望将会员们未来转介出去、让他们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独立的家的衷心希望。今年2月25日,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行政长官李家超陪同下,到深水埗全港首个社区客厅考察,认为这一项目切实针对㓥房户的难点痛点,值得推广。社区客厅就像是一个汇聚点,让无数努力生活的个体得以在这里相聚,让这些人透过这一扇扇浸润著温暖阳光的落地窗,看见了窗外的更多可能。家长们可以放松地坐在沙发上,和新交的朋友们一起享受片刻闲暇、看见生活的乐趣;孩子们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活动、探索兴趣,通过义工们的帮助按自己未来希望的模样成长。从住户、到工作人员,每个人都在为构建属于自己的一个新“家”而努力著。
记者采访时,初春特有的暖阳正好透过大落地窗洒在了沙发的靠背上。芳姐提到,她很喜欢晒太阳,为了恢复自己的腿脚,她每天都要坚持走走,连自己晒黑了也毫不在意。加入社区客厅后,她每天走过来的路程也就十分钟,现在天气变好了,走在来的路上、晒著太阳,只是想想要来,她就已经很期待也很开心了。采访完后,芳姐看著窗外的好天气,说道:“天气回暖了,春天到了。”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4月号,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刊记者刘雨桐拍摄)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25/nBrwmc8OgsqUx6APwZrdrIogJ4eyhJ1nNkI.jpe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本刊记者 黄钰洁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社区客厅,您……”记者话音未落,接受采访的社区客厅会员徐芬芳就忍不住向我们微倾,感慨地拍了拍自己的腿,笑著抢答:“当然是家啦!”
坐在一边的社区客厅工作人员看上去有些惊讶,对这个答案看起来很是惊喜,神色有些感动。
“家”的延伸
“家”,这是我们进入深水埗社区客厅后的第一感受。浅色木质家具、米白色墙体,简约大方而温馨,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室内,先入目的是和儿童游戏空间连在一起的服务台,一侧的墙上贴满了各式活动海报。
㓥,是粤语里“割”的意思。㓥房,即指业主将一个住房单位改建分割成多个很小的单位,出租给多家住户。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香港有逾21万㓥房用户蜗居在近11万个㓥房中,面积狭小、生活环境恶劣。位于深水埗福华街的社区客厅,即为特区政府在2023年12月为改善㓥房户居住环境而针对性推出的服务项目,汇聚政、商、民三方力量,由特区政府牵头推动,信和集团及黄廷方慈善基金提供场地,九龙乐善堂作为营运机构,项目为期三年,在设施上为㓥房户提供共享备餐间、集体活动所用共用空间;也提供资讯及举办讲座,为服务对象转介社区服务等。
社区客厅会员徐芬芳,是这里的常客,她被社区客厅的工作人员亲切地称呼为“芳姐”。她是江西南昌人,来香港工作,但因为一次意外摔倒而导致了严重的髋骨骨折,不仅做手术植入钢板,身体也不能弯曲超过特定角度和久坐,因此暂时无法继续工作,只能开始漫长的治疗。为降低生活成本,她搬进㓥房。但芳姐依然很乐观:“幸运的是我还能走路,有的人更严重的话是不能走路,要瘫痪在床上的。”
对芳姐来说,她最喜欢的设施是社区客厅的洗衣机和乾衣机。“我是独居一人,最大的问题是在家里洗不了、晒不了衣服。尤其是回南天,家里很潮湿、全部是水,如果在家再摔一跤,我就真的瘫痪了。”说著,芳姐摸了摸自己受伤的右腿。“所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来这里洗、烘被子。在香港想摊开晒个被子其实是很难的。”社区客厅带给芳姐的,不只有生活上的便利。“做了手术以后,我去看了心理医生。待在家里那么小的地方,又不能工作、又没有人社交,天天都只会想到这条伤腿,冬天冷、没有阳光,什么事也做不了。”“后来我就想到(社区)客厅了。来了一次后发现,大家都很随和地在一起聊聊天、说说话,我腿脚不方便,他们也会主动来帮我。现在一到这里来,你看奇怪了,心情马上就好很多了。”
“这里就像是自家的客厅一样”,芳姐说。
芳姐的体验,也正契合社区客厅的设计初心。社区客厅中心主任徐汇宗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介绍,“其实‘社区客厅’这个计划,是希望为我们的㓥房户提供一个延展的空间,对他们本身的生活环境做一个拓宽,为大家提供一个像客厅一样,可以时不时上来坐坐休息的地方。‘社区客厅’的命名也有别于传统的社区中心。这是因为我们希望用这个名字来给他们一个家的感觉,不希望他们像在传统社区中心一样那么拘谨,而是可以真正把这里当成是自己的家,所以我们全年365天从早上11点到晚上10点都开放。我们的选址也体现了这一点。社区客厅的位置在深水埗的正中心,对大多数人来说,步行10-15分钟就能到。”
“这里有接待处、会见室、用作做功课和上兴趣班及进行集体活动的共享客厅、让受惠家庭煮食、订餐用餐和交流的共用饭厅等,还提供了自助洗衣站、淋浴间、小童游戏及阅读角、运动设施等等设施。”在社区客厅里走了一圈后,徐汇宗带著记者坐在了共享客厅的沙发上。他转过头,看向沙发后浸满温暖阳光的大落地窗,告诉我们,这是他最骄傲的家装设计之一。“其实好多的㓥房户家里未必有好大的窗能让阳光进来,所以我们特地设计不少大落地玻璃窗。除了采光度高之外,也希望能提升大家的身心健康。”
此外,社区客厅的工作人员们也在不断观察、收集用户们的反馈,往这个“家”里添置家具、不断改善。“起先,客厅里其实是没有吹风筒的。我们观察到虽然设有淋浴间,但却很少有人用。询问会员后发现,原来是因为缺少吹风筒,大家就算在这里洗了澡,头发湿湿的也不方便。果然,在我们买来吹风筒后,来用淋浴间的人一下就变多了。”他又指了指外面的琴房示意,说,“我们最早也没有琴房,后来很多妈妈问我们,可不可以给小朋友提供一个空间来学琴或者练琴?于是大概在2月底的时候,我们信和集团副主席黄永光先生捐赠了一架钢琴,现在基本上每天都有人使用”。
从“小家”,到“大家”
这里越来越像一个家,这里也不止是一个家。
“(社区客厅)最开始投入使用的时候,大部分会员都比较拘谨,就像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样,不敢放开使用设施。后来会员之间、和我们同事之间慢慢开始熟络、变成朋友,大家关系越来越好以后,他们也会主动向我们建议增添什么设施,又或是有的家庭在共享饭厅煮完饭以后,彼此之间会无私分享,也会请我们同事一起喝糖水。”“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小社区”,徐汇宗说。
“过去三个月,我们平均每日大概会接待190人次。最繁忙时段是下午四点至晚上八点,最受欢迎的设施除了餐厅和洗衣房外,就是课后支援服务了。父母接孩子下课后,来到餐厅煮饭,小朋友就到自修室做功课。我们会有大专生义工来这里帮孩子们补习功课或做游戏,也会给他们提供电脑进行学习。”徐汇宗介绍,除了这一常设的课后支援服务外,社区客厅也经常举办大大小小的各式活动。“以最近的春节活动为例,我们的每个房间里都设置了一些摊位游戏,就像是社区客厅的年宵市集一样。最受欢迎的活动应该是免费的春节家庭大合照了,因为一般来说,他们很少机会可以聚首一堂,全家人一起拍一张好看的新年相片。看著他们拍完照特别开心,我们自己心里都很快乐。”
芳姐最喜欢的活动,是春节时社区客厅举办的盆菜宴。“我是春节前刚入的会,参加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春节的盆菜宴。像我们独居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孤独了,一个人过年的话,多凄凉啊。”提起参加盆菜宴,她又兴奋起来:“我们自己在家过年都不一定有这么多人,还有小朋友主动跑来跑去问你需要什么,大家都聚在一起,不知道有多热闹!”从芳姐一个人的小家,到可以一起在厨房做菜、看小朋友欢闹的大家,“这里就和一个大家庭一样,有家的感觉,这是最幸福的了。”
“这是我在香港的大家庭,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的大家,你说是不是?”芳姐问道。
从现在的家,向未来的家
社区客厅,不仅在空间上为㓥房户们实现了“家”的延伸,也在时间上为他们勾画出自己未来“家”的模样。
“就算你不去找他们(工作人员),他们观察到你有什么困难,都会主动想办法来找到你、帮助到你。”除了将社区客厅的工作人员视作新的家人朋友外,芳姐还大赞他们是“最可靠、随时能找到的帮手”,“比家人还有耐心,也确实比家人都辛苦”。工作人员解释,“我们平常也会主动联合深水埗的其他服务机构,去综合性了解每一个会员可能需要的服务,然后再主动给会员们提供服务。其实每一项服务的背后,都是各个服务机构连成的一张信息网和服务网。”
徐汇宗介绍,“社区客厅会经常举办各种讲座。比如最近我们和中华电力公司合作,为小朋友提供电力资源讲座,教导他们怎样安全用电。我们也和政府消防处合作,为大家讲解消防知识、带小朋友去消防局参观等等。”
芳姐说,她最有印象的活动是简约公屋计划讲座。恰巧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特区政府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来到社区客厅,向大家介绍“解决㓥房问题”工作组、简约公屋计划和过渡性房屋等。芳姐感慨地说:“要是平常让我们自己去申请,哪里会懂得去找这些资料、填这些表格。但是在(社区)客厅,不仅有局长来给我们讲解,客厅的工作人员还会来回答你的疑问、主动教你填申请表。”过渡性房屋和简约公屋,是为了帮助正在轮候公屋的㓥房户可以提前搬出㓥房,改善居住环境。据了解,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将从2025年首季度起陆续落成。
“我们希望这些住在㓥房里的住户的终点,绝不只是在社区客厅,而是可以真正拥有自己的一个小家。”听完芳姐的回答,坐在一旁的社区客厅工作人员补充道。
从一个人的家,到家的延伸,再到成为大家庭,最后由大家庭中诞生出一个个新的、充满希望的小家。“家”,是从设计者到运营者在建设这一社区服务中心时的思路,也是社区客厅会员徐芬芳在采访中不断提起的一个比喻,更是社工们希望将会员们未来转介出去、让他们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独立的家的衷心希望。今年2月25日,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行政长官李家超陪同下,到深水埗全港首个社区客厅考察,认为这一项目切实针对㓥房户的难点痛点,值得推广。社区客厅就像是一个汇聚点,让无数努力生活的个体得以在这里相聚,让这些人透过这一扇扇浸润著温暖阳光的落地窗,看见了窗外的更多可能。家长们可以放松地坐在沙发上,和新交的朋友们一起享受片刻闲暇、看见生活的乐趣;孩子们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活动、探索兴趣,通过义工们的帮助按自己未来希望的模样成长。从住户、到工作人员,每个人都在为构建属于自己的一个新“家”而努力著。
记者采访时,初春特有的暖阳正好透过大落地窗洒在了沙发的靠背上。芳姐提到,她很喜欢晒太阳,为了恢复自己的腿脚,她每天都要坚持走走,连自己晒黑了也毫不在意。加入社区客厅后,她每天走过来的路程也就十分钟,现在天气变好了,走在来的路上、晒著太阳,只是想想要来,她就已经很期待也很开心了。采访完后,芳姐看著窗外的好天气,说道:“天气回暖了,春天到了。”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4月号,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刊记者刘雨桐拍摄)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25/nBrwmc8OgsqUx6APwZrdrIogJ4eyhJ1nNkI.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