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窦淼 图|汪菲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它们不仅是一个地区的名片,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记忆,其中所蕴含的,是童年至今的不变味道,和与此相关的一个个值得回味抑或深藏的瞬间。武陵人怀念在桃花源的过往,却不可再度身临,我们深爱的钵(读音:波)子菜,却可以很幸运地随时拥有。

古城常德
「常德」古称「武陵」、「朗州」,位于湖南的西北部,拥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记载,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先人「蚩尤、善卷」等均有遗迹,一说「孟姜女」的故乡也在此地;「李白、刘禹锡、柳宗元、范仲淹、朱熹、王阳明」等大家,在这里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艺术大师「黄永玉」是现代常德人的骄傲。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对「世外桃源」的餐饮有记载:「……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据考证,「世外桃源」即是现在的湖南常德地区,这里的「常德米粉」征服了它所触及的每一位食客,而让当地人更为钟爱的是「钵子菜」,有俗语:「不愿朝中为驸马,只要炖钵炉子咕咕嘎」。湖南省非遗「常德钵子菜」,是宴请亲友的必备美食。

历史悠久的「常德钵子」菜
常德「城头山」曾出土5000年前的陶釜和陶鼎,即当今钵子的「前辈」,甲骨文的「福」字犹如「钵子」的形状,「钵子菜」也因此很有文化历史底蕴。钵子菜又称「炖钵炉子菜」、炖钵菜、火锅,是湖南湘菜系传统的名菜。「钵子」所使用的烹调方法在陶器发明的新石器时期就早已出现,直到青铜时代,那时的炊器是「鼎」,《韩诗外传》中记叙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的四周,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古代先民「烹于斯、食于斯」炊、食合一的鼎食文化的特征。
常德桃源「钵子菜」是将初步烹制好的原料,用陶制的炖钵、砂锅或金属小锅盛装,随小火炉上桌,由食者边煮边吃,这种方式更加完好地保留着古代先民「鼎食文化」的古朴遗风,形式多样,味道丰富,制作简便,出菜快捷。
无钵不成宴
常德桃源民谣曰:「不愿朝中为附马,只要炖钵炉子咕咕嘎。」常德桃源人痴迷钵子菜从古至今,未尝中断。
其一,是常德桃源地处湘北,北方是辽阔的江汉平原,对于北方南下的寒流毫无屏障,可长驱直入,冬春寒冷潮湿,滴水成冰;而又地处洞庭湖区,地势低洼,夏秋湿热,炎热时达38摄氏度以上。钵子菜正好能驱寒去湿,增进食欲。
其二,此烹食方式,是一种多汤菜肴,主料酥烂、鲜嫩,能够较好地保持菜肴的色、香、味,汁浓味鲜。且常德人素来喜爱热食,有「一滚当三鲜」之说,味觉的最佳温度是70摄氏度,钵子菜满足了人们的品味要求。
其三,制作的原料都取材于本地所产的水鲜、畜禽、时蔬等,常德人家中都会做,来了客人都要做几个钵,否则不成敬意。
秋冬季炉火熊熊,钵内热气翻腾、香气四溢,驱尽寒气,即便在炎热的盛夏,常德桃源人的甑钵炉子照样炖得热气腾腾,春主生发,人们被钵子们刺激地酣畅淋漓,胃口大开,佐以美酒,则更有利于气血流通,达到养生效果,所以常德人乐此不疲。
王谢堂前亦惊艳
「钵子菜」既是一种餐饮方式,又是一种烹调方法,让食者边煮边吃,还可以根据食者的嗜好将一些新鲜蔬菜、香菜、面条等下入其中,搭配可多种多样,而且对小火炉的火力控制也有讲究,先用大火炖,后用小火熬,其味先是浓鲜,吃到最后汤汁渐微,只剩一些油汁,干香的风味乍起,香辣、辛香、浓鲜是钵子菜永恒的主题。
钵子菜多为就地取材的极普通的鸡、鸭、鱼、肉、水产、蛋类、豆类、豆制品及各种时疏、乾菜等,现在也出现了用海鲜原料所做的钵子菜、火锅菜,可荤可素,选料广泛,主辅料搭配又非常丰富随意,可以说无所不能炖。从它的主料前期处理的方法来看,可以用白煮、烩、氽、炸、煸炒、红烧、黄焖、红煨、等方法,进行前期制作然后炖制。
「常德桃源钵子菜」承传着祖先古老的饮食文化,启于远古时代,夹带着沅江畔的泥土芳香,曾几何时被重臣曾国藩带入过大内御膳,爱新觉罗·启隆先生谓之:德善家中寻常宴,王谢堂前亦惊艳。
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追求乡土风味为时尚的今天,这支古老的湘菜奇葩,持续焕发着令人欲罢不能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