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伟文
特区政府刚宣布将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的放上议程后,外国传媒就不断“发功”, 摇动著“痛失新闻自由”、“知情权无价”、“香港言论自由已死”等旗帜,目的是大肆抹黑今次立法对港人的言论自由有重大影响,它们想要的政治效果,轻则可鼓动揽炒支持者发声反对立法工作;重则可挑起反政府示威,重拾昔日首次二十三条立法的大游行,甚至触发大规模暴动等,令到香港越乱越好。
揭开反二十三条立法舆论序幕的是亲华美国经济学者S. Roach,他在《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中刊登一篇名为“It pains me to say Hong Kong is over”(中译:“沉痛地宣称香港已玩完”),在特区政府宣布二十三条立法后,外国传媒不断“派出”外国学者指出二十三条立法将会影响香港的营运环境、外国将撤资等言论。
以上的言论,对香港市民来讲都是隔靴搔痒而已,真正最影响港人的,就是《彭博》(Bloomberg) 于日前接连发出三份帖文,将根本没有关连的事情拉在一起讨论,甚至写上它们预设的“结果”,符合它们所谓的“逻辑”!这三份文章分别是“HK says Telegram should be prohibited in Article 23 proposal”(中译:“港人在二十三条立法将禁止使用Telegram”)及“HK says Signal should be prohibited in Article 23 proposal”(中译:“港人二十三条立法后将禁止使用Signal”)作标题,以及题为“HK Security Law Public Consultation Lists Facebook, YouTube Ban”(中译:“香港公安条例将禁止做用Facebook, YouTube”),《彭博》单方面提出二十三条立法后,广大市民就不可用 Facebook、Instagram 、Telegram、YouTube、Signal 等社交网站程式,担心我们失去言论自由。
特区政府即时回应该传媒的指控,误导全港市民,制造恐慌。《彭博》知道事态严重,随即将文章下架,并刊登一篇名为“Hong Kong Says City Won’t Prohibit Popular Messaging Apps”(中译:“香港(政府)证实不会禁止公众传讯程式”)。
外国传媒经常对本港社会事件使出“组合拳”,先从经济方面入手,进行威吓。它们不断发放某条例立法后将会影响外资在港投资、破坏营商环境、外汇储备下跌等言论,务求从香港经济根基入手。
假若“经济牌”未能对社会做成广泛讨论,就会从民生方面入手。好像今次,《彭博》先后发出三份帖文,都是有深浅之分,社交平台Telegram 和Signal不是太多港人使用,影响比较浅。然而,当效果不太理想,它们就加大力度放在影响比较广阔的社交媒体,如 YouTube、Facebook 及 Instagram。大部份市民都有使用上述提及的社交媒体,当禁止使用将会引起广泛舆论,到时特区政府被迫撤回方案,外国势力就可继续肆无忌惮地在香港进行反中乱港勾结。
事实上,香港每当推行与民生有关政策时,外国传媒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经过它们的绘形绘影、无中生有、加盐加醋的报导后,就由一件鸡毛蒜皮、毫无新闻价值的事件,炒作成影响千秋万世的重大民生的政治事件,务求鼓动全香港市民齐来声讨特区政府。
由二十三条首次立法开始,它们一直在香港政局起了兴风作浪的作用。其后政府推出国民教育政策时,外国传媒即时利用多张儿童被国民教育洗脑的政治漫画来“抢眼球”,目的是加深港人对政府推出的国民教育,就是洪水猛兽。今次外国传媒,与以美国为首的境外势力成功地产生了“唱黄簧”效应,达到它们预期想要的“政治效果”,就是“推倒,不要重来”。
这招“境外双结合”,之后多次特区政府推出敏感的政策时起到相同的政治效果。由于过去几届政府都对外国传媒投鼠忌器,认为如果评论太多外国传媒的言行,就会被它们加上“妨碍新闻自由”。因此,当外国传媒肆无忌惮地批评特区政府,政府往往使出“四两拨千斤”的招数,打算轻轻带过就完结。讽刺的是,外国传媒不是政府眼中的宠物,以为轻轻抚摸就可乖乖就范。每当政府批评外国传媒的所作所为后,它们的即时反应就是继续“唱衰”政府,直到没有新闻价值为止。
不过,今次外国传媒错判形势,它们的如意算盘根本打不响,正如笔者上述谈及的,将无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成“极有可能”发生的,妖言惑众,侮辱全港七百万人的智慧。重要的是,外国传媒的真面目已在2019年看清楚,香港人已经尝试了它们做谣生事的技巧,所以今次又用相同招数只会弄巧反拙,让人感觉就是强弩之末。所以,当二十三条成功立法后,外国传媒特区政府推行政策的力度将会大减,政府的施政更加畅顺。
(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深水埗区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8/RVmyVkqSTjG1EixyEccN2dgGtIYJPeJ4d7F.jpe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林伟文
特区政府刚宣布将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的放上议程后,外国传媒就不断“发功”, 摇动著“痛失新闻自由”、“知情权无价”、“香港言论自由已死”等旗帜,目的是大肆抹黑今次立法对港人的言论自由有重大影响,它们想要的政治效果,轻则可鼓动揽炒支持者发声反对立法工作;重则可挑起反政府示威,重拾昔日首次二十三条立法的大游行,甚至触发大规模暴动等,令到香港越乱越好。
揭开反二十三条立法舆论序幕的是亲华美国经济学者S. Roach,他在《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中刊登一篇名为“It pains me to say Hong Kong is over”(中译:“沉痛地宣称香港已玩完”),在特区政府宣布二十三条立法后,外国传媒不断“派出”外国学者指出二十三条立法将会影响香港的营运环境、外国将撤资等言论。
以上的言论,对香港市民来讲都是隔靴搔痒而已,真正最影响港人的,就是《彭博》(Bloomberg) 于日前接连发出三份帖文,将根本没有关连的事情拉在一起讨论,甚至写上它们预设的“结果”,符合它们所谓的“逻辑”!这三份文章分别是“HK says Telegram should be prohibited in Article 23 proposal”(中译:“港人在二十三条立法将禁止使用Telegram”)及“HK says Signal should be prohibited in Article 23 proposal”(中译:“港人二十三条立法后将禁止使用Signal”)作标题,以及题为“HK Security Law Public Consultation Lists Facebook, YouTube Ban”(中译:“香港公安条例将禁止做用Facebook, YouTube”),《彭博》单方面提出二十三条立法后,广大市民就不可用 Facebook、Instagram 、Telegram、YouTube、Signal 等社交网站程式,担心我们失去言论自由。
特区政府即时回应该传媒的指控,误导全港市民,制造恐慌。《彭博》知道事态严重,随即将文章下架,并刊登一篇名为“Hong Kong Says City Won’t Prohibit Popular Messaging Apps”(中译:“香港(政府)证实不会禁止公众传讯程式”)。
外国传媒经常对本港社会事件使出“组合拳”,先从经济方面入手,进行威吓。它们不断发放某条例立法后将会影响外资在港投资、破坏营商环境、外汇储备下跌等言论,务求从香港经济根基入手。
假若“经济牌”未能对社会做成广泛讨论,就会从民生方面入手。好像今次,《彭博》先后发出三份帖文,都是有深浅之分,社交平台Telegram 和Signal不是太多港人使用,影响比较浅。然而,当效果不太理想,它们就加大力度放在影响比较广阔的社交媒体,如 YouTube、Facebook 及 Instagram。大部份市民都有使用上述提及的社交媒体,当禁止使用将会引起广泛舆论,到时特区政府被迫撤回方案,外国势力就可继续肆无忌惮地在香港进行反中乱港勾结。
事实上,香港每当推行与民生有关政策时,外国传媒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经过它们的绘形绘影、无中生有、加盐加醋的报导后,就由一件鸡毛蒜皮、毫无新闻价值的事件,炒作成影响千秋万世的重大民生的政治事件,务求鼓动全香港市民齐来声讨特区政府。
由二十三条首次立法开始,它们一直在香港政局起了兴风作浪的作用。其后政府推出国民教育政策时,外国传媒即时利用多张儿童被国民教育洗脑的政治漫画来“抢眼球”,目的是加深港人对政府推出的国民教育,就是洪水猛兽。今次外国传媒,与以美国为首的境外势力成功地产生了“唱黄簧”效应,达到它们预期想要的“政治效果”,就是“推倒,不要重来”。
这招“境外双结合”,之后多次特区政府推出敏感的政策时起到相同的政治效果。由于过去几届政府都对外国传媒投鼠忌器,认为如果评论太多外国传媒的言行,就会被它们加上“妨碍新闻自由”。因此,当外国传媒肆无忌惮地批评特区政府,政府往往使出“四两拨千斤”的招数,打算轻轻带过就完结。讽刺的是,外国传媒不是政府眼中的宠物,以为轻轻抚摸就可乖乖就范。每当政府批评外国传媒的所作所为后,它们的即时反应就是继续“唱衰”政府,直到没有新闻价值为止。
不过,今次外国传媒错判形势,它们的如意算盘根本打不响,正如笔者上述谈及的,将无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成“极有可能”发生的,妖言惑众,侮辱全港七百万人的智慧。重要的是,外国传媒的真面目已在2019年看清楚,香港人已经尝试了它们做谣生事的技巧,所以今次又用相同招数只会弄巧反拙,让人感觉就是强弩之末。所以,当二十三条成功立法后,外国传媒特区政府推行政策的力度将会大减,政府的施政更加畅顺。
(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深水埗区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8/RVmyVkqSTjG1EixyEccN2dgGtIYJPeJ4d7F.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