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屠海鸣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于今天在北京召开;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于明天在北京召开。由此中国进入了“‘两会’时间”。
“两会”是观察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将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做出评价,对新一年的施政之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过去一年,中央政府的成绩单如何呢?去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务院总理。李强总理出席记者见面会时坦言:“今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容乐观,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比较多”。他同时坚定地表示,我们的基本取向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稳,重点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进,关键是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步。
那么,用“三稳一进”的标准衡量2023年中央政府的施策成效,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经济去年增长5.2% 好于预期
国家统计局2月29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6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5.2%。这个数字好于预期。
去年“两会”确定的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是“5%左右”。之所以使用“左右”的表述,原因正如李强总理所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容乐观”。说明中央政府年初就看到了疫后世界经济复苏艰难的问题。
情况正如所料,由于全球供应链恢复缓慢,叠加地缘政治冲突的因素,2023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不足3%,未能达到预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美国经济增长2.5%,法国经济增长0.9%,日本经济增长1.9%,德国经济负增长下降0.4%,英国预计增长0.1%。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统计显示,中国内地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下拉动GDP 0.6个百分点。
可见,受全球供应链恢复缓慢的影响,中国的进出口偏弱,消费和投资扛起了拉动增长的大梁。
去年,中国的消费市场呈现出蓬勃生机。中央政府出台了鼓励消费的政策,许多城市“地摊经济”、“夜经济”火爆起来。各地的节庆活动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世界”、“西安大唐不夜城”火爆出圈,令人印象深刻。对于香港居民来说,北上深圳消费成为潮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时隔疫情3年,内地的货品、购物环境、消费体验都令本港居民赞叹不已。这一切说明,中央政府拉动消费的措施是精准有效的,不得不令人叹服。
去年,中国仍是一片投资的热土。就在美西方媒体声称“产业转移”、鼓吹“脱钩断链”、渲染在华投资“风险”的背景下,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仍处历史高位;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
去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简称“外资24条”),再次印证了中国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诚意,坚定了外资的信心。不久前,中国美国商会发布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称,2023年在华美企财务表现、企业对中国发展前景预期、来华投资意向均有改善,大多数受访企业仍将保持在中国的布局。
失业率降0.4个百分点 难能可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比2022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各季度平均值分别是5.4%、5.2%、5.2%、5.0%,就业逐步改善的态势比较明显。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央政府始终关注3个重点困难群体: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困难群众。
2023年,中国的农民工有2.97亿人,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还多,老一代农民工技能单一,愈来愈难以适应用工企业需求;中国的高校毕业生去年超过1,100万人,就业压力巨大;困难群众则更需要政府关照,为其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以确保每家至少有一人就业。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采取15条措施促进就业,包括: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企业扩岗政策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稳岗扩岗服务和贷款业务、加大技能培训支持力度、向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发放补贴、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等等。
凡事须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失业率下降的指标,印证了中央政府施策得当,把握好了力、度、效。
物价温和涨 与美德日对比鲜明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2022年上涨0.2%。这种温和增长,达到了预期效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民众很关心的猪肉价格下降13.6%、鲜菜价格下降2.6%、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3%,这些指标的变化涉及千家万户,民众的感受最明显。
不妨看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物价情况,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消费者价格年上涨3.4%;德国全年通胀率为5.9%,这是德国统一以来的第二高值,仅次于2022年创纪录的7.9%;日本2023年CPI上涨3.1%,创下41年来新高。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在抗通胀和稳增长之间艰难平衡,中国物价上涨总体温和的态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稳物价,中央政府精准施策。去年5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为经营主体降低成本的22条措施。比如,在税费优惠政策方面规定:“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增值税”;在缓解企业人工成本压力方面规定:继续阶段性降低部分社会保险费率;在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方面规定: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等等。
高质量发展 把握“稳”与“进”平衡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30.3%;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增长54.0%;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23.3%;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36.2%。
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新三样”产品(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了29.9%。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上产业的产量和出口量“双双猛增”,回应了李强总理年初所说的“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步。”
人们犹记得,李强总理去年在记者见面会回答时说:“要打好这么几套组合拳:一是宏观政策的组合拳,二是扩大需求的组合拳,三是改革创新的组合拳,四是防范化解风险的组合拳。”
现在看来,“四套组合拳”每一套都是系统集成、综合施策的具体体现。宏观政策的“组合拳”,落实好了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大政策,形成了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扩大需求的“组合拳”,促成了“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无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愿消费”的良性循环;改革创新的“组合拳”,形成了“以改革为创新松绑,以创新为改革助力”的局面;防范化解风险的“组合拳”,达到了“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中国经济规模大、情况复杂、外部环境不佳,要在“稳”与“进”之间把握好平衡,绝非易事。2023年的这份成绩单堪称“靓丽”!
中央政府的这份靓丽成绩单启示我们,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对于推进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不久前,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布了特区新一年的“财政预算案”,整体上体现“固本、提质、强信心”的特征,也体现出对“稳”与“进”关系的重视。相信下一步,在实施过程中特区政府会精准把握,灵活应变,带领社会各界蹄疾步稳,推进发展,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来源香港《经济导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4/gnAMWV2FkFbDh0UyOJD6VEA7npN48aCkb7f.jpe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 |屠海鸣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于今天在北京召开;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于明天在北京召开。由此中国进入了“‘两会’时间”。
“两会”是观察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将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做出评价,对新一年的施政之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过去一年,中央政府的成绩单如何呢?去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务院总理。李强总理出席记者见面会时坦言:“今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容乐观,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比较多”。他同时坚定地表示,我们的基本取向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稳,重点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进,关键是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步。
那么,用“三稳一进”的标准衡量2023年中央政府的施策成效,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经济去年增长5.2% 好于预期
国家统计局2月29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6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5.2%。这个数字好于预期。
去年“两会”确定的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是“5%左右”。之所以使用“左右”的表述,原因正如李强总理所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容乐观”。说明中央政府年初就看到了疫后世界经济复苏艰难的问题。
情况正如所料,由于全球供应链恢复缓慢,叠加地缘政治冲突的因素,2023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不足3%,未能达到预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美国经济增长2.5%,法国经济增长0.9%,日本经济增长1.9%,德国经济负增长下降0.4%,英国预计增长0.1%。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统计显示,中国内地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下拉动GDP 0.6个百分点。
可见,受全球供应链恢复缓慢的影响,中国的进出口偏弱,消费和投资扛起了拉动增长的大梁。
去年,中国的消费市场呈现出蓬勃生机。中央政府出台了鼓励消费的政策,许多城市“地摊经济”、“夜经济”火爆起来。各地的节庆活动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世界”、“西安大唐不夜城”火爆出圈,令人印象深刻。对于香港居民来说,北上深圳消费成为潮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时隔疫情3年,内地的货品、购物环境、消费体验都令本港居民赞叹不已。这一切说明,中央政府拉动消费的措施是精准有效的,不得不令人叹服。
去年,中国仍是一片投资的热土。就在美西方媒体声称“产业转移”、鼓吹“脱钩断链”、渲染在华投资“风险”的背景下,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仍处历史高位;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
去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简称“外资24条”),再次印证了中国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诚意,坚定了外资的信心。不久前,中国美国商会发布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称,2023年在华美企财务表现、企业对中国发展前景预期、来华投资意向均有改善,大多数受访企业仍将保持在中国的布局。
失业率降0.4个百分点 难能可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比2022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各季度平均值分别是5.4%、5.2%、5.2%、5.0%,就业逐步改善的态势比较明显。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央政府始终关注3个重点困难群体: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困难群众。
2023年,中国的农民工有2.97亿人,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还多,老一代农民工技能单一,愈来愈难以适应用工企业需求;中国的高校毕业生去年超过1,100万人,就业压力巨大;困难群众则更需要政府关照,为其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以确保每家至少有一人就业。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采取15条措施促进就业,包括: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企业扩岗政策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稳岗扩岗服务和贷款业务、加大技能培训支持力度、向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发放补贴、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等等。
凡事须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失业率下降的指标,印证了中央政府施策得当,把握好了力、度、效。
物价温和涨 与美德日对比鲜明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2022年上涨0.2%。这种温和增长,达到了预期效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民众很关心的猪肉价格下降13.6%、鲜菜价格下降2.6%、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3%,这些指标的变化涉及千家万户,民众的感受最明显。
不妨看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物价情况,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消费者价格年上涨3.4%;德国全年通胀率为5.9%,这是德国统一以来的第二高值,仅次于2022年创纪录的7.9%;日本2023年CPI上涨3.1%,创下41年来新高。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在抗通胀和稳增长之间艰难平衡,中国物价上涨总体温和的态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稳物价,中央政府精准施策。去年5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为经营主体降低成本的22条措施。比如,在税费优惠政策方面规定:“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增值税”;在缓解企业人工成本压力方面规定:继续阶段性降低部分社会保险费率;在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方面规定: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等等。
高质量发展 把握“稳”与“进”平衡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30.3%;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增长54.0%;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23.3%;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36.2%。
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新三样”产品(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了29.9%。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上产业的产量和出口量“双双猛增”,回应了李强总理年初所说的“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步。”
人们犹记得,李强总理去年在记者见面会回答时说:“要打好这么几套组合拳:一是宏观政策的组合拳,二是扩大需求的组合拳,三是改革创新的组合拳,四是防范化解风险的组合拳。”
现在看来,“四套组合拳”每一套都是系统集成、综合施策的具体体现。宏观政策的“组合拳”,落实好了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大政策,形成了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扩大需求的“组合拳”,促成了“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无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愿消费”的良性循环;改革创新的“组合拳”,形成了“以改革为创新松绑,以创新为改革助力”的局面;防范化解风险的“组合拳”,达到了“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中国经济规模大、情况复杂、外部环境不佳,要在“稳”与“进”之间把握好平衡,绝非易事。2023年的这份成绩单堪称“靓丽”!
中央政府的这份靓丽成绩单启示我们,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对于推进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不久前,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布了特区新一年的“财政预算案”,整体上体现“固本、提质、强信心”的特征,也体现出对“稳”与“进”关系的重视。相信下一步,在实施过程中特区政府会精准把握,灵活应变,带领社会各界蹄疾步稳,推进发展,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来源香港《经济导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4/gnAMWV2FkFbDh0UyOJD6VEA7npN48aCkb7f.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