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 杨宜勇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倾听民声、体察民情是政府正确决策的基础。今年是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最近,我们就如何保障民生、扩大内需、强化农民多渠道增收等2024全国两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咨询了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最终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需要不断增长,实现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同步。
2024年,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措施涉及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医疗保障、消费和养老等多个方面。一应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政府须确保重点群体,如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的就业稳定。此外,还将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以及提升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二应完善社会保障网络。政府应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并加快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与关爱。三应不断提升教育公平和教学质量。重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通过教联体、共同体、集团校等方式加强薄弱学校改进,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四应进一步促进消费和提升生活质量。商务部应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完善市场和流通体系,激发消费潜能,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以科技创新体现稳中求进,不断巩固长期向好的新质生产力基础。
2024年,政府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面激发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一应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结合。科技创新被视为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因素。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发展,中国希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从而提升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二应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其中涉及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并涉及到对一些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的联合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三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中国应重点构建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优化组织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以推动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应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这其中包括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撑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将强调制造强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及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五要加强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保障。探索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及建立健全科技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继续扩大内需,坚持稳字当头巩固稳定基石。
2024年,中国政府为扩大内需,应该实施多项措施以增强消费动力和优化消费条件。一应促进消费恢复和扩大。中国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消费的持续恢复和扩大,以支持国民经济的回升。通过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二应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按照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开放民用机场、基础电信运营、油气勘探开发、配售电、国防科技等领域,市场准入对各类投资主体要一视同仁,鼓励民间投资进入。三应优化消费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需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并优化消费环境。这其中包括巩固居民增收的微观基础,增加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多渠道改善市场和就业预期。四应突出重点发展领域。政府应聚焦健康消费、绿色智能消费、数字消费等潜力较大的领域。同时,加快推动消费供给升级,推进消费品品质革命,探索建立质量追溯管理体系专门认证制度,促进国货品质提升和规范发展。五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中国政府应该通过强化宏观政策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
稳住“三农”基本盘,强化农民多渠道增收的举措。
2024年,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坚持不懈地抓好“三农”工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一应巩固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生产。政府应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以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此外,还将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并优先在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二应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应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在种子创新和生物技术方面,以加快种质资源数字化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三应防止返贫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政府应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此外,还将重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四应完善乡村建设和治理。通过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4年,中国政府应通过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应加大创新要素配置改革。科技创新被视为推动产业创新和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上,以及促进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旨在提升其核心功能和竞争力,同时确保国有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这包括完善国有经济管理体系和提高国有资本的产业引领功能。三应优化营商环境和市场体系。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此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四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的改革旨在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包括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和服务,以及改进对创新创业企业的支持和服务。五应完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制的改革旨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六应加强对外开放和全球合作。对外开放领域将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和制度层面,强调自主、安全和大国责任。这包括推进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服务市场、信息数据市场的开放,以及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实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中国政府应通过多项措施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应促进城乡区域政策的深度协调配合。加强城乡区域政策与财政、就业、产业、科技、环保等其他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二应持续优化区域投资结构。政府应把握投资需求与方向,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激发全社会投资信心、预期和潜力动力。投资将重点围绕区域重大战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布局推进重大投资建设项目。三应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一体化。政府应促进都市圈和城市群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一体化投资建设,推进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等新型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应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结合。政府强调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五应优化区域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政府应该优化利用外资布局,积极挖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吸引外资潜力,引导有条件地方加大力度面向国际招商引资,积极推动外资项目落地,同时持续推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贸易促进平台建设。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3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3/OXXRplm0Pe2UFyYs9uRAfnAo4tnZr5E9yQy.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北京 杨宜勇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倾听民声、体察民情是政府正确决策的基础。今年是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最近,我们就如何保障民生、扩大内需、强化农民多渠道增收等2024全国两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咨询了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最终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需要不断增长,实现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同步。
2024年,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措施涉及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医疗保障、消费和养老等多个方面。一应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政府须确保重点群体,如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的就业稳定。此外,还将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以及提升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二应完善社会保障网络。政府应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并加快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与关爱。三应不断提升教育公平和教学质量。重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通过教联体、共同体、集团校等方式加强薄弱学校改进,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四应进一步促进消费和提升生活质量。商务部应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完善市场和流通体系,激发消费潜能,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以科技创新体现稳中求进,不断巩固长期向好的新质生产力基础。
2024年,政府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面激发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一应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结合。科技创新被视为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因素。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发展,中国希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从而提升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二应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其中涉及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并涉及到对一些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的联合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三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中国应重点构建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优化组织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以推动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应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这其中包括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撑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将强调制造强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及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五要加强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保障。探索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及建立健全科技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继续扩大内需,坚持稳字当头巩固稳定基石。
2024年,中国政府为扩大内需,应该实施多项措施以增强消费动力和优化消费条件。一应促进消费恢复和扩大。中国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消费的持续恢复和扩大,以支持国民经济的回升。通过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二应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按照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开放民用机场、基础电信运营、油气勘探开发、配售电、国防科技等领域,市场准入对各类投资主体要一视同仁,鼓励民间投资进入。三应优化消费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需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并优化消费环境。这其中包括巩固居民增收的微观基础,增加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多渠道改善市场和就业预期。四应突出重点发展领域。政府应聚焦健康消费、绿色智能消费、数字消费等潜力较大的领域。同时,加快推动消费供给升级,推进消费品品质革命,探索建立质量追溯管理体系专门认证制度,促进国货品质提升和规范发展。五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中国政府应该通过强化宏观政策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
稳住“三农”基本盘,强化农民多渠道增收的举措。
2024年,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坚持不懈地抓好“三农”工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一应巩固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生产。政府应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以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此外,还将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并优先在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二应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应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在种子创新和生物技术方面,以加快种质资源数字化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三应防止返贫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政府应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此外,还将重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四应完善乡村建设和治理。通过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4年,中国政府应通过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应加大创新要素配置改革。科技创新被视为推动产业创新和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上,以及促进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旨在提升其核心功能和竞争力,同时确保国有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这包括完善国有经济管理体系和提高国有资本的产业引领功能。三应优化营商环境和市场体系。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此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四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的改革旨在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包括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和服务,以及改进对创新创业企业的支持和服务。五应完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制的改革旨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六应加强对外开放和全球合作。对外开放领域将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和制度层面,强调自主、安全和大国责任。这包括推进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服务市场、信息数据市场的开放,以及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实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中国政府应通过多项措施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应促进城乡区域政策的深度协调配合。加强城乡区域政策与财政、就业、产业、科技、环保等其他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二应持续优化区域投资结构。政府应把握投资需求与方向,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激发全社会投资信心、预期和潜力动力。投资将重点围绕区域重大战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布局推进重大投资建设项目。三应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一体化。政府应促进都市圈和城市群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一体化投资建设,推进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等新型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应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结合。政府强调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五应优化区域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政府应该优化利用外资布局,积极挖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吸引外资潜力,引导有条件地方加大力度面向国际招商引资,积极推动外资项目落地,同时持续推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贸易促进平台建设。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3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3/OXXRplm0Pe2UFyYs9uRAfnAo4tnZr5E9yQy.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