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彭翔 | 沈阳市委党校(沈阳行政学院)市情研究所主任、副教授
随著全球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香港正加紧建立国际创科中心。香港应著力打造以成果转化为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抓紧构建贯穿各环节的完备科技服务链,加快河套港深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北部都会区建设,建设科产城一体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中央立足于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著眼于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任务提出的新概念。实现这个伟大发展目标,必须把创新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目标导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著力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香港推动产业升级、加速形成创科新质生产力、巩固和增强国际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高品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的重要保障。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量,以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支撑,以推动经济社会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从而确保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香港具有深厚的科研根基、顶尖的科研人才和完善的创科基建,国际科研交流合作网络发达,基础研发成果丰硕。再加上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和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在发展创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当前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复杂形势下,香港的国际合作平台、人才和渠道优势更加凸显,连接世界的创科桥梁与窗口作用尤为重要。据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20年研究评审工作」显示,香港八所资助大学超过70%的研究项目达到「国际卓越」或以上水平,1/4的项目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但在实践中,诸多科研成果大多仅停留在论文或专利阶段,要么走不出象牙塔,要么转化后运用范围很有限,未能成为普惠性的技术,科研与产业并未实现真正对接。在高校「基础研发」到产业「应用推广」之间存在漫长的链条,亟需构建完善高效的创新体系,高效率实现从高校到社会的知识转移及产业化应用,高质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香港产业层级和综合竞争力,有力推进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著力打造新型研发机构
应著力打造以成果转化为主导,兼具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等多种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随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对于竞争的胜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研发机构往往更注重科研成果的产出,而忽视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这导致大量优秀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浪费了宝贵的资源。香港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必须将成果转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实践证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需要机构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洞察力,以便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新型研发机构: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能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并为成果转化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二要鼓励创新创业,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资源支持。为科研人员提供创业辅导、融资支持、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他们将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三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机构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通过内部培训、学术交流、人才引进等方式,提高机构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四要通过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对每个研发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注重加强与相关机构和个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提高机构的科研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抓紧构建完备科技服务链
应抓紧构建贯穿科技转移、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科技中介、工业设计、市场咨询的完备科技服务链。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台,包括技术转移机构、孵化器、加速器等,促进科研机构和产业界无缝对接。通过技术、人才、知识的转移,将实验室中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产业界提供所需人力资源并实现知识的传播。一是加强科技成果的熟化与商业化,扎实推进将实验室中的科研成果中试放大,解决其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更加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商业价值。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打击侵权行为,加强知识产权的转化和运用,促进知识产权充分服务社会。三是大力发展科技中介,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桥梁,促进技术的转移和推广,为产业界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共享,为知识产权的创造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促进其转化面世。四是加强设计与科技的融合,推动设计与制造的协同发展。加强创新设计理念的推广和应用,提高设计师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设计与市场的对接,推动设计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五是建立完善的市场咨询体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问题,提高咨询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咨询服务的创新和升级,提高咨询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
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应坚持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协同创新强链、精准合作补链、企业带动延链,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提升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可以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商业模式引入到产业链中,提升其整体竞争力。同时,重点项目还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产业链的紧密联系。因此,香港在选择重点项目时,一是应注重与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收益性。扎实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推动相关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工作。二是应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积极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支持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工作,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分析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短板,寻找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选择及优化合作方式,如联合研发、生产合作、市场合作等,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精准合作提供人才保障。鼓励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共同推动产业链的发展和升级。三是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带动整个产业链提供支持。要加强与内地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东盟、中东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国际化发展,为延长产业链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建设科技创新集聚区
应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北部都会区建设,依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科产城一体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区。根据《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抓紧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划定「路线图」、明确「施工图」,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北部都会区建设,著力解决创科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通过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科产城一体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香港城市新品质和新形象,持续增强香港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为香港创科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要制定科学合理规划,明确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科产城一体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区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制定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各个方面的系列政策措施,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科产城一体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北部都会区城市功能,实现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高效率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升级。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1-2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8/zh4eP8EMTpqXAFC9ZeEog5YbsVmqMdkBhLX.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彭翔 | 沈阳市委党校(沈阳行政学院)市情研究所主任、副教授
随著全球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香港正加紧建立国际创科中心。香港应著力打造以成果转化为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抓紧构建贯穿各环节的完备科技服务链,加快河套港深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北部都会区建设,建设科产城一体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中央立足于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著眼于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任务提出的新概念。实现这个伟大发展目标,必须把创新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目标导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著力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香港推动产业升级、加速形成创科新质生产力、巩固和增强国际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高品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的重要保障。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量,以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支撑,以推动经济社会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从而确保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香港具有深厚的科研根基、顶尖的科研人才和完善的创科基建,国际科研交流合作网络发达,基础研发成果丰硕。再加上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和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在发展创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当前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复杂形势下,香港的国际合作平台、人才和渠道优势更加凸显,连接世界的创科桥梁与窗口作用尤为重要。据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20年研究评审工作」显示,香港八所资助大学超过70%的研究项目达到「国际卓越」或以上水平,1/4的项目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但在实践中,诸多科研成果大多仅停留在论文或专利阶段,要么走不出象牙塔,要么转化后运用范围很有限,未能成为普惠性的技术,科研与产业并未实现真正对接。在高校「基础研发」到产业「应用推广」之间存在漫长的链条,亟需构建完善高效的创新体系,高效率实现从高校到社会的知识转移及产业化应用,高质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香港产业层级和综合竞争力,有力推进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著力打造新型研发机构
应著力打造以成果转化为主导,兼具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等多种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随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对于竞争的胜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研发机构往往更注重科研成果的产出,而忽视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这导致大量优秀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浪费了宝贵的资源。香港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必须将成果转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实践证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需要机构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洞察力,以便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新型研发机构: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能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并为成果转化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二要鼓励创新创业,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资源支持。为科研人员提供创业辅导、融资支持、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他们将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三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机构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通过内部培训、学术交流、人才引进等方式,提高机构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四要通过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对每个研发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注重加强与相关机构和个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提高机构的科研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抓紧构建完备科技服务链
应抓紧构建贯穿科技转移、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科技中介、工业设计、市场咨询的完备科技服务链。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台,包括技术转移机构、孵化器、加速器等,促进科研机构和产业界无缝对接。通过技术、人才、知识的转移,将实验室中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产业界提供所需人力资源并实现知识的传播。一是加强科技成果的熟化与商业化,扎实推进将实验室中的科研成果中试放大,解决其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更加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商业价值。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打击侵权行为,加强知识产权的转化和运用,促进知识产权充分服务社会。三是大力发展科技中介,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桥梁,促进技术的转移和推广,为产业界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共享,为知识产权的创造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促进其转化面世。四是加强设计与科技的融合,推动设计与制造的协同发展。加强创新设计理念的推广和应用,提高设计师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设计与市场的对接,推动设计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五是建立完善的市场咨询体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问题,提高咨询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咨询服务的创新和升级,提高咨询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
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应坚持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协同创新强链、精准合作补链、企业带动延链,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提升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可以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商业模式引入到产业链中,提升其整体竞争力。同时,重点项目还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产业链的紧密联系。因此,香港在选择重点项目时,一是应注重与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收益性。扎实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推动相关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工作。二是应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积极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支持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工作,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分析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短板,寻找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选择及优化合作方式,如联合研发、生产合作、市场合作等,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精准合作提供人才保障。鼓励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共同推动产业链的发展和升级。三是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带动整个产业链提供支持。要加强与内地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东盟、中东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国际化发展,为延长产业链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建设科技创新集聚区
应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北部都会区建设,依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科产城一体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区。根据《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抓紧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划定「路线图」、明确「施工图」,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北部都会区建设,著力解决创科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通过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科产城一体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香港城市新品质和新形象,持续增强香港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为香港创科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要制定科学合理规划,明确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科产城一体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区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制定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各个方面的系列政策措施,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科产城一体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北部都会区城市功能,实现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高效率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升级。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4年1-2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8/zh4eP8EMTpqXAFC9ZeEog5YbsVmqMdkBhLX.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