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席 范鸿龄
公营医院服务是医疗体制的骨干,香港特区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中提到要推进公营医疗服务。面对香港存在的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需求增加等严峻挑战,医管局积极开展多项措施应对:广纳环球医疗专才,抓紧大湾区合作发展机遇,利用粤港两地医疗资源、人才双向流动优势互补;对内发展智慧医院、推动医疗设施现代化等,推动公营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致力守护民康。
提速度谋发展
医管局多措并举迎挑战
踏入三月,是香港撤销“口罩令”一周年。不知不觉,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亦已一年多。去年以来,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正常人员往来,两地融合发展提速,社会生活重现生机。特区政府致力于不断增强发展动能,提速度、谋发展。医院管理局亦不敢松懈,急起直追,追回三年多疫情妨碍了的发展机会,马不停蹄推动多项可持续发展策略,完善公营医疗体系,包括从世界各地“抢人才”,积极深化与内地的医疗交流,加深与大湾区的双向交流管道,长远建立人才库,以应对人口老化及医疗需求增加的严峻挑战。
香港医护人手短缺是不争事实,规划公立医院医护人手,从来不是一个简单课题,当中包括考虑病人服务、专科培训名额、公私营医疗服务分配比例、未来可持续医疗服务发展等。人力资源是建设健康香港的重要一环,医管局要走更远的路,人才是不可或缺的。
广纳环球医疗专才
建立优质服务团队
医疗服务以人为本,“人”——既包括服务使用者,也包括服务提供者。建立稳健可靠的医疗团队始终是优质医疗服务关键所在,以达至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此,我们既致力吸引及培育医疗专才,亦积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以挽留人才。
医管局除了推出一系列措施挽留和激励现职员工,同时亦放眼全球。我们去年四月起相继走访多个国家和地区,向海外医科毕业生和医生介绍来港执业的最新途径和注册安排,著力透过有限度注册和特别注册安排聘请更多非本地培训医生,吸引他们长远留港,在公立医院就业。
为延续积极“走出去”广纳人才,我们去年进而推出“环球医疗人才汇聚计划”,以弹性短期合约,招揽世界各地不同医疗专才加入医管局大家庭,令香港公立医院成为汇聚世界医疗人才的枢纽,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香港拥有完善的医疗专业培训系统,我们能借助此优势为来港的专才提供心仪专科的培训机会;同时,他们亦可以为我们纾缓人手短缺问题,达至双赢。
湾区人才交流
深化粤港合作
除了放眼国际,我们亦要抓紧眼前“近水楼台”的大好机会,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规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目标是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充分发挥三地综合优势,促成区内的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本已具有得天独厚优势,香港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在国家整体发展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香港作为国家的国际窗口,既是国家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同时亦是受惠者。我们要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技术及管理、专业培训等优势,全力推动大湾区医疗创新与服务融合,为大湾区建设作出贡献,积极融入国家“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
香港与内地医疗交流历史源远流长,两地良性互动,硕果累累。粤港两地多年来一直维持紧密联系,长久以来定期进行人才交流、互访、培训和合作。两地除建立了深厚友谊外,亦奠定了长远合作的良好基础,两地合作交流发展空间无限。
在广东省卫健委和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支持下,医管局于2022年第四季已开展了“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进一步拓展交流的广度与深度,粤港两地医疗交流合作再迈进一大步。交流计划为粤港医护人才交流学习开辟了可持续的管道和机制,便利大湾区内公营医疗系统的医护进行专业交流,促进两地医护人手及临床服务产生协同效应,提升两地医疗服务质素,互为裨益。
计划推展以来,首阶段已经有10名医生、70名护士、7位中医师和5名放射技师先后从广东省不同城市来港交流。第一批共70名大湾区护士交流期刚已结束,紧接著第二批100名大湾区护士已相继来港展开交流。他们平均有9年临床经验,当中有10名是副主任护师级别,已到各联网的老人科、心脏重症监护、眼科、内视镜科等交流。此外,第二批大湾区医生及中医师等亦将陆续抵港到公立医院交流。我们深信这个人才交流计划将不断扩展。
两地医疗互鉴
双向交流美美与共
香港与内地无论医疗体制、医院管理模式,以至临床治疗、人才培训等,都有不少值得互相借镜的地方,亦各有特点及优势。内地很多医院,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智慧型医院、微创手术等都做得十分成功。加上内地人口和病例相对较多,有丰富的案例及教材,按著“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两地双向交流绝对有利于互学互鉴,以及增进两地医护人员彼此熟悉不同医疗制度的运作,互相交换宝贵经验,从而造福更多病人。
故此,除了促成大湾区医疗人才来港交流,医管局亦一直积极派员前往大湾区医疗机构切磋学习。以“粤港放射师及物理师人才交流计划”为例,医管局年初共派出14名放射师及5名物理学家先后到访广东省两星期,参观了多间三甲医院,包括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深入了解当地医疗制度、放射科及肿瘤防治的技术发展与病人服务模式。
前往大湾区交流的同事回港后分享体验,提到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地医疗的应用程度比想像还要高,而且大多技术都是内地厂家或医院自主研发,能够大大减轻医疗团队日常工作,例如辅助医生断症及草拟医疗报告等,有感香港可以多多学习。
无独有偶,来港交流的大湾区护士亦有分享,提及对本港公立医院使用的临床医疗管理系统印象深刻,系统可以确保不同联网医院医生沟通顺畅,了解病人做过什么治疗,有何检查、结果等,认为在推广智慧医院时亦可借镜。
双向交流的意义正在于此:亲往当地,扩阔眼界,互学互鉴,惺惺相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我眼里,两地医护双向交流,除了在工作上建立默契,在专业知识上深入交流,更难得的是彼此间建立了一份宝贵友谊。我们正与内地其他不同城市和地区探讨长远建立双向人才交流机制,扩阔人才互动的深度及广度,期望今年内能陆续开展相关安排。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
善用资源惠及病人
除了透过人才交流计划,吸纳医疗专才,增加人手,减轻前线压力,我们亦善用硬件配套,利用国家支持我们的资源,纾缓公营医疗系统压力。我所说的正是“中央援港应急医院”。第五波新冠疫情期间,中央政府于落马洲河套区援建应急医院。随著疫情过去,我们把握这个机会,物尽其用。
医管局去年展开日间放射诊断服务先导计划,主动邀请合适病人到中央援港应急医院接受放射科服务,包括脑部、胸腔、腹部等的电脑扫描造影,以及脊柱、肩部、膝部等的磁力共振扫描造影。计划获得不少病人的正面评价,最大的好处莫过于是能够大大节省轮候时间。
由于先导计划反应正面,为了惠及更多病人及善用资源,我们将计划推展至超声造影检查服务。应急医院的两部超声造影机早前已正式启用,为全港公立医院病人提供腹部、盆腔超声造影检查,包括肝胆胰、泌尿系统超声造影检查。公立医院非紧急病人如要进行超声造影,一般需要轮候一段时间,有了应急医院的设备,可大大缩短轮候时间,广受病人欢迎。
推动医疗设施现代化
医管局致力守护民康
正如文首提及,由于人口增长及老龄化,加上慢性疾病日渐普及,与日俱增的服务需求已远超供应,维持服务供需平衡及运作效率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医管局会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继续推展医院发展计划,同时会重整服务模式,加强日间医疗服务,并会继续扩大公私营协作计划和发展综合模式专科门诊,以管理病人流量、改善专科门诊服务轮候时间、提升临床服务效率和病人体验,致力令公营医疗系统能长远照顾市民需要。
医管局亦会继续优化医疗服务,包括理顺不同医疗服务的流程,缩短病人的轮候时间;亦会引入不同的新技术,提升治疗成效;医管局亦正配合政府支援科研的策略,促进医管局进行临床研究及试验,同时支援学术界及其他科研机构,共同推动香港医疗科研发展,提升香港的医疗水平。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管局未来会继续制订策略推动医疗设施现代化,包括发展智慧医院、推动新的服务模式和应用先进科技等。其实,医管局的“数码大门”早已打开,最佳例子就是流动应用程式“HA Go”,为市民提供不少便利服务。另外,医管局会继续透过推动智慧医疗,善用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的应用等,致力透过科技塑造优质医疗服务,循序渐进改变服务模式。
此外,我们亦正探索扩大遥距医疗服务的可行性,为更多合适的病人提供遥距医疗,不单可以为病人带来更大便利,同时可以透过科技纾缓医院挤迫的环境,为提升医院服务创造更多可能性,务求让病人在社区参与自理和保持健康,降低对住院或专科医疗的需求。
要成就优质公营医疗服务,有赖医管局九万多名同事并肩作战。我衷心感谢每一位同事竭诚付出,不分昼夜守护民康。面对未来种种新挑战,我将继续与医管局所有同仁和各方颗伴紧密合作,并肩前行,继续为香港公营医疗系统作出贡献,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花开三月,生机盎然,愿广大市民,身心康泰,生活愉快。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28/A4tEXbNt0eX0Lp8dPYnQt8KLAmEn7shcCCp.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