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行政长官李家超及本届特区政府就任以来,把人才视为第一资源,发挥香港“一国两制”优势,促四方人才来港发展。
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周日(18日)到深圳出席由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并在以“加强粤港澳人才协作强化产业科技人才支撑”为题的人才专题分论坛上致辞。他表示,香港将在建立人才合作机制、构建培训和研发基地、促进香港与各地人才流动、发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4个方面,与广东省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将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
香港从2022年年底推行的各项人才入境计划,至今共收到超过24万宗申请,并已批出14万宗。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2023年世界人才报告》中,香港的人才竞争力水平在亚洲地区高居第二。事实充分证明,香港依然是全球人才竞相追逐的理想城市。
但必须看到,人才永远是稀缺资源,香港在“抢人才”,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抢人才”,香港人才高地如何建?仍然是一个长期必须做好的功课。
放眼湾区 树立“一盘棋”思维
陈国基在此次论坛上表示,特区政府今年5月将举办“全球人才高峰会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欢迎广东省有关方面参会,共商人才大计。对于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讲话中提及“将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陈国基在会后向媒体表示,香港一定全面配合。
陈国基的表态充分表明,本届香港特区政府全局观念明显增强,“跳出香港看香港”、“站在湾区看香港”。就人才高地建设而言,不再局限于香港“一隅”,而是以“一盘棋”思维谋划。
“一盘棋”思维对于香港人才高地建设至关重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才与其他创新要素一样,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愈来愈便利,许多经济体都“联手引才”,比如欧美、东盟等。对国际顶尖人才,许多经济体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用,但求管用”的思路,构建灵活的协作机制,让人才为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纲要,粤港澳3地将深度融合。《纲要》特别指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这里专门提到“人才”,指明了“人才”这个创新要素,是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支撑。
因此,树立人才工作“一盘棋”思维,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央的希望和要求。
优势互补 提升人才质量
从“一盘棋”的视角看,香港人才高地不是孤立的,而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的一部分。因此,香港和广东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联手打造人才高地,促进大湾区人才质量整体提升。
香港的优势有二:其一,香港是国际人才枢纽和大湾区人才门户,香港长期实行“自由港”政策,对全球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为珠三角引进国际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二,香港是人才的“培育地”,香港拥有众多国际化学校,其中有5间世界百强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思维的学生,香港具有优越的条件。
广东最大的优势是制造业高度发达,亦是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拥有华为、美的、比亚迪、大疆等世界级创新型企业“顶天立地”,还有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这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培育人才提供了高水准的“操练场”。
粤港两地发挥各自优势,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大湾区创业,也可以培育出最优秀的人才。
据悉,2024/25学年起,特区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非本地学生限额,将提升1倍到40%,让更多内地以至全球学生到香港升学。同时,广东省在2019年开放多个重大科技专项,至今已经批出4.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过境,支持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研发或建立实验室。
这表明粤港两地在联手培育人才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下一步应在联手吸引人才方面再统筹谋划,破题开局。
先行先试 激发人才活力
粤港携手建设人才高地有一个重要的“突破点”,那就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近年来,香港与深圳已在此有深度合作,推动合作区在“一国两制”下发挥“一区两园”的优势,争取试行专属跨境政策。李家超就任行政长官后,非常重视“河套”的深港全方位合作,香港园区的第一期规划已经初步完成,并为人才提供住宿、商业和相关附属设施,已经有3座大楼将于今年底陆续落成。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仅仅是“先行先试”的区域。其实,从国家发展全局来看,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都是“先行先试”的区域。中国正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进“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必须大胆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国家扩大开放提供参考,不少经验可以复制到全国各地。
看清了这个“局”,香港和广东在联手建设人才高地时,就可以放开手脚,以“先行先试”的思维指导实践,大胆地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主动地争取中央特殊政策,在人才“引、育、用、留”方面,敢于拆除“篱笆”、善于激发活力,并在人才工作上形成“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1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有关出现人才“离港潮”的言论毫无依据,无视香港继续成为国际人才聚集高地的事实,不负责任地贬损香港自由和人权状况,是对公众和舆论的误导。
正如汪文斌所说,香港特区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至2023年中,香港人口净流入17.4万,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离港潮”。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2023年世界人才报告当中,香港人才竞争力水平在亚洲地区高居第二。
事实上,香港现时吸引人才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从“天时”看,香港实现了由乱到治,进入由治及兴新阶段,市民安居乐业,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得到切实保障,为全球人才赴港干事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地利”看,香港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是亚太乃至全球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3大中心,教育、医疗、养老、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高。从“人和”看,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建设人才高地,一定会赋予香港更优厚的条件。
聚焦3点 吸引国际人才
当下,香港应该聚焦3个重点,吸引国际人才。其一,促进国际人才往来。化解国际人才对香港的“误读”,香港可以做好“盛事经济”这篇大文章,并引进更多国际机构在港设立办事处,让国外人才有机会认识真实的香港。二是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才引进项目。李家超及新一届特区政府就任以来,针对高才、优才、专才,密集出台一揽子引进计划,成效显著。现在应该继续细化人才类别,量身定做更多有针对性的引才计划。三是做优配套服务。特区政府可以为人才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协助其在港长期发展。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全国港澳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的致辞中指出,“大家要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继续发扬包容共济、求同存异、自强不息、善拼敢赢的优良传统,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敢做事、能做事、造成事,共同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香港建设人才高地,需要特区政府系统谋划、真抓实干,也需要全社会形成支持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夏宝龙主任所言,切中要害,相信在政通人和、海晏河清的今天,香港社会定能形成支持人才高地建设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22/l5radQ65NS1O5AY1ahYHAaXBfJMKppEl1ns.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行政长官李家超及本届特区政府就任以来,把人才视为第一资源,发挥香港“一国两制”优势,促四方人才来港发展。
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周日(18日)到深圳出席由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并在以“加强粤港澳人才协作强化产业科技人才支撑”为题的人才专题分论坛上致辞。他表示,香港将在建立人才合作机制、构建培训和研发基地、促进香港与各地人才流动、发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4个方面,与广东省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将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
香港从2022年年底推行的各项人才入境计划,至今共收到超过24万宗申请,并已批出14万宗。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2023年世界人才报告》中,香港的人才竞争力水平在亚洲地区高居第二。事实充分证明,香港依然是全球人才竞相追逐的理想城市。
但必须看到,人才永远是稀缺资源,香港在“抢人才”,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抢人才”,香港人才高地如何建?仍然是一个长期必须做好的功课。
放眼湾区 树立“一盘棋”思维
陈国基在此次论坛上表示,特区政府今年5月将举办“全球人才高峰会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欢迎广东省有关方面参会,共商人才大计。对于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讲话中提及“将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陈国基在会后向媒体表示,香港一定全面配合。
陈国基的表态充分表明,本届香港特区政府全局观念明显增强,“跳出香港看香港”、“站在湾区看香港”。就人才高地建设而言,不再局限于香港“一隅”,而是以“一盘棋”思维谋划。
“一盘棋”思维对于香港人才高地建设至关重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才与其他创新要素一样,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愈来愈便利,许多经济体都“联手引才”,比如欧美、东盟等。对国际顶尖人才,许多经济体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用,但求管用”的思路,构建灵活的协作机制,让人才为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纲要,粤港澳3地将深度融合。《纲要》特别指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这里专门提到“人才”,指明了“人才”这个创新要素,是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支撑。
因此,树立人才工作“一盘棋”思维,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央的希望和要求。
优势互补 提升人才质量
从“一盘棋”的视角看,香港人才高地不是孤立的,而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的一部分。因此,香港和广东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联手打造人才高地,促进大湾区人才质量整体提升。
香港的优势有二:其一,香港是国际人才枢纽和大湾区人才门户,香港长期实行“自由港”政策,对全球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为珠三角引进国际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二,香港是人才的“培育地”,香港拥有众多国际化学校,其中有5间世界百强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思维的学生,香港具有优越的条件。
广东最大的优势是制造业高度发达,亦是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拥有华为、美的、比亚迪、大疆等世界级创新型企业“顶天立地”,还有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这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培育人才提供了高水准的“操练场”。
粤港两地发挥各自优势,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大湾区创业,也可以培育出最优秀的人才。
据悉,2024/25学年起,特区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非本地学生限额,将提升1倍到40%,让更多内地以至全球学生到香港升学。同时,广东省在2019年开放多个重大科技专项,至今已经批出4.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过境,支持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研发或建立实验室。
这表明粤港两地在联手培育人才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下一步应在联手吸引人才方面再统筹谋划,破题开局。
先行先试 激发人才活力
粤港携手建设人才高地有一个重要的“突破点”,那就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近年来,香港与深圳已在此有深度合作,推动合作区在“一国两制”下发挥“一区两园”的优势,争取试行专属跨境政策。李家超就任行政长官后,非常重视“河套”的深港全方位合作,香港园区的第一期规划已经初步完成,并为人才提供住宿、商业和相关附属设施,已经有3座大楼将于今年底陆续落成。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仅仅是“先行先试”的区域。其实,从国家发展全局来看,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都是“先行先试”的区域。中国正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进“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必须大胆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国家扩大开放提供参考,不少经验可以复制到全国各地。
看清了这个“局”,香港和广东在联手建设人才高地时,就可以放开手脚,以“先行先试”的思维指导实践,大胆地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主动地争取中央特殊政策,在人才“引、育、用、留”方面,敢于拆除“篱笆”、善于激发活力,并在人才工作上形成“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1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有关出现人才“离港潮”的言论毫无依据,无视香港继续成为国际人才聚集高地的事实,不负责任地贬损香港自由和人权状况,是对公众和舆论的误导。
正如汪文斌所说,香港特区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至2023年中,香港人口净流入17.4万,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离港潮”。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2023年世界人才报告当中,香港人才竞争力水平在亚洲地区高居第二。
事实上,香港现时吸引人才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从“天时”看,香港实现了由乱到治,进入由治及兴新阶段,市民安居乐业,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得到切实保障,为全球人才赴港干事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地利”看,香港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是亚太乃至全球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3大中心,教育、医疗、养老、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高。从“人和”看,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建设人才高地,一定会赋予香港更优厚的条件。
聚焦3点 吸引国际人才
当下,香港应该聚焦3个重点,吸引国际人才。其一,促进国际人才往来。化解国际人才对香港的“误读”,香港可以做好“盛事经济”这篇大文章,并引进更多国际机构在港设立办事处,让国外人才有机会认识真实的香港。二是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才引进项目。李家超及新一届特区政府就任以来,针对高才、优才、专才,密集出台一揽子引进计划,成效显著。现在应该继续细化人才类别,量身定做更多有针对性的引才计划。三是做优配套服务。特区政府可以为人才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协助其在港长期发展。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全国港澳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的致辞中指出,“大家要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继续发扬包容共济、求同存异、自强不息、善拼敢赢的优良传统,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敢做事、能做事、造成事,共同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香港建设人才高地,需要特区政府系统谋划、真抓实干,也需要全社会形成支持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夏宝龙主任所言,切中要害,相信在政通人和、海晏河清的今天,香港社会定能形成支持人才高地建设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22/l5radQ65NS1O5AY1ahYHAaXBfJMKppEl1n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