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2月18日是农历新春第一个工作日,广东省召开的一个大会吸引了舆论广泛关注。这就是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大会上讲话,吹响了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
去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元人民币(近2万亿美元),已形成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有19家广东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广东经济块头大、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范围广,这决定了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香港与广东经济联系紧密,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的讯号,有哪些值得香港关注呢?黄坤明讲到“四要”:要视人才为珍宝、要与企业同奋斗、要用市场育动能、要向改革要活力。“四要”蕴藏着粤港合作的广阔空间,也给香港推进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启迪。
吸聚全球人才 粤港可分工合作
黄坤明讲到:“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全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
行政长官李家超及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吸引人才。去年以来,香港“抢人才”的成效远超预期。但从人才结构看,既符合“高层次”,又符合“创新型”标准的人才还不够多;从人才来源地看,来自内地的人才占了绝大多数,来自发达国家的人才还不够多。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盘棋”,吸聚人才也应是“一盘棋”。笔者认为,粤港两地至少可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联手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
第一,为人才“居住在香港,工作在广东”提供便利。“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文化多元,资讯自由,货币兑换自由,教育资源富集,医疗水平世界一流,且气候宜人,是不可多得的宜居之城。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是高端制造业集中区,拥有许多科技型企业,为相关领域的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两地可联手为人才提供便利,满足人才对工作地和居住地的不同需求。
第二,为人才“实验室在香港,生产线在广东”提供便利。香港拥有5间世界百强大学,在一些领域的科研水平世界一流,但香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产业的能力不强。“香港实验室+广东生产线”可以创造更大价值。粤港两地应联手搭建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高效便捷通道,为相关人才工作提供便利。
第三,为人才“缴税对标香港,创业遍及粤港”提供便利。香港实行低税率政策,这对于全球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粤港两地应深入研究,并向中央争取特殊政策,让进入大湾区的人才,按香港的标准缴税,享受低税率政策。
广东企业转型 香港有合作机遇
黄坤明讲到:“要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他提及“省里今年将推出一批新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广东拥有华为、美的、比亚迪、大疆等世界级创新型企业,还有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茁壮成长,这是广东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厚实家底和强大底气。以这些企业为牵引,广东的企业正在转型升级。
广东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所决定的。由于广东工业规模大,这场变革蕴藏着巨大市场机遇,香港应从中找到合作的切入点。
比如,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有丰富的金融产品,可以为广东的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提供金融服务。
又比如,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一定优势。2022年底,特区政府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聚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产业发展。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有深厚基础。2022年,香港本地大学有关人工智能的论文在国际间被引用的次数及其影响力排名全球第三。
香港的优势远不止以上两个方面,香港应梳理自身优势和广东企业的需求,为广东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
用好超大市场,香港须深入研究。
黄坤明讲到:“我们要深刻把握产业科技创新的演进逻辑,把超大规模市场这一独特优势,切实转化为加快创新发展的优势、胜势。”
如何“转化”?黄坤明讲了三句话:“根据市场需求凝练科研问题,依托市场优势吸聚创新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兑现创新价值。”
中国内地拥有14亿多人口,比整个欧洲的总人口还多;中产阶层达4亿人,比美国的总人口还多。人均GDP刚刚跨越一万美元,增长的空间还很大。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制造业国。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市场的地位。利用好超大规模市场这个优势,对于广东来说是重大课题,对于香港来说也是重大课题。
香港特区政府长期奉行“积极不干预”的政策,曾有利于“自由港”建设。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香港最大的发展机遇在内地,如果对利用好内地这个超大规模市场研究不透、把握不准,则会错失身边的机遇。依笔者之见,特区政府应组织专业人士,聚焦“如何利用好内地这个超大规模市场”展开研究,为本港工商界拓展内地市场提供指引。
应该看到,香港与内地的市场互补性很强,香港若能找准利用内地市场的着力点,也一定会为香港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进科技创新 香港应汇聚合力
黄坤明讲到:“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要积极探索具体路径,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转化’,更好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
黄坤明说“新型举国体制”是“利器”,丝毫也不夸张。从航空航天到量子通讯,从深海钻探到生物医药,中国的许多重大科技突破,都得益于“新型举国体制”。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香港的科技创新与内地联动较少;现在,香港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善于借助“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推进创新。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大湾区要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纲要》指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讯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这正是香港借助“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推进创新的依据。
行政长官李家超及本届特区政府就任以来,把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结合起来,在提振本地消费、拓展“盛事经济”、“抢人才”、“抢企业”等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各界的认同和赞誉。在科技创新方面,在借力的同时,亦应在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转化”方面持续加力,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全国港澳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的致词中指出:“相信特别行政区政府一定会不断展现出敢于担当、善作善成的新风尚,把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破除利益固化藩篱,着力破解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夏宝龙还指出:“工商界作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应以促进香港高质量发展、践行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展现爱国爱港新气象。”
特区政府与工商界一起做好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正是对夏宝龙以上希望的积极回应,也是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的题中要义。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做法启示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香港应统筹谋划、多出大招、实招!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原刊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20/xAgwr6wKjNLwIC9ivzbZ2SfM6Issma6sQqk.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2月18日是农历新春第一个工作日,广东省召开的一个大会吸引了舆论广泛关注。这就是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大会上讲话,吹响了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
去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元人民币(近2万亿美元),已形成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有19家广东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广东经济块头大、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范围广,这决定了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香港与广东经济联系紧密,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的讯号,有哪些值得香港关注呢?黄坤明讲到“四要”:要视人才为珍宝、要与企业同奋斗、要用市场育动能、要向改革要活力。“四要”蕴藏着粤港合作的广阔空间,也给香港推进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启迪。
吸聚全球人才 粤港可分工合作
黄坤明讲到:“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全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
行政长官李家超及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吸引人才。去年以来,香港“抢人才”的成效远超预期。但从人才结构看,既符合“高层次”,又符合“创新型”标准的人才还不够多;从人才来源地看,来自内地的人才占了绝大多数,来自发达国家的人才还不够多。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盘棋”,吸聚人才也应是“一盘棋”。笔者认为,粤港两地至少可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联手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
第一,为人才“居住在香港,工作在广东”提供便利。“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文化多元,资讯自由,货币兑换自由,教育资源富集,医疗水平世界一流,且气候宜人,是不可多得的宜居之城。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是高端制造业集中区,拥有许多科技型企业,为相关领域的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两地可联手为人才提供便利,满足人才对工作地和居住地的不同需求。
第二,为人才“实验室在香港,生产线在广东”提供便利。香港拥有5间世界百强大学,在一些领域的科研水平世界一流,但香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产业的能力不强。“香港实验室+广东生产线”可以创造更大价值。粤港两地应联手搭建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高效便捷通道,为相关人才工作提供便利。
第三,为人才“缴税对标香港,创业遍及粤港”提供便利。香港实行低税率政策,这对于全球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粤港两地应深入研究,并向中央争取特殊政策,让进入大湾区的人才,按香港的标准缴税,享受低税率政策。
广东企业转型 香港有合作机遇
黄坤明讲到:“要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他提及“省里今年将推出一批新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广东拥有华为、美的、比亚迪、大疆等世界级创新型企业,还有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茁壮成长,这是广东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厚实家底和强大底气。以这些企业为牵引,广东的企业正在转型升级。
广东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所决定的。由于广东工业规模大,这场变革蕴藏着巨大市场机遇,香港应从中找到合作的切入点。
比如,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有丰富的金融产品,可以为广东的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提供金融服务。
又比如,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一定优势。2022年底,特区政府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聚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产业发展。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有深厚基础。2022年,香港本地大学有关人工智能的论文在国际间被引用的次数及其影响力排名全球第三。
香港的优势远不止以上两个方面,香港应梳理自身优势和广东企业的需求,为广东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
用好超大市场,香港须深入研究。
黄坤明讲到:“我们要深刻把握产业科技创新的演进逻辑,把超大规模市场这一独特优势,切实转化为加快创新发展的优势、胜势。”
如何“转化”?黄坤明讲了三句话:“根据市场需求凝练科研问题,依托市场优势吸聚创新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兑现创新价值。”
中国内地拥有14亿多人口,比整个欧洲的总人口还多;中产阶层达4亿人,比美国的总人口还多。人均GDP刚刚跨越一万美元,增长的空间还很大。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制造业国。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市场的地位。利用好超大规模市场这个优势,对于广东来说是重大课题,对于香港来说也是重大课题。
香港特区政府长期奉行“积极不干预”的政策,曾有利于“自由港”建设。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香港最大的发展机遇在内地,如果对利用好内地这个超大规模市场研究不透、把握不准,则会错失身边的机遇。依笔者之见,特区政府应组织专业人士,聚焦“如何利用好内地这个超大规模市场”展开研究,为本港工商界拓展内地市场提供指引。
应该看到,香港与内地的市场互补性很强,香港若能找准利用内地市场的着力点,也一定会为香港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进科技创新 香港应汇聚合力
黄坤明讲到:“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要积极探索具体路径,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转化’,更好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
黄坤明说“新型举国体制”是“利器”,丝毫也不夸张。从航空航天到量子通讯,从深海钻探到生物医药,中国的许多重大科技突破,都得益于“新型举国体制”。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香港的科技创新与内地联动较少;现在,香港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善于借助“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推进创新。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大湾区要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纲要》指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讯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这正是香港借助“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推进创新的依据。
行政长官李家超及本届特区政府就任以来,把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结合起来,在提振本地消费、拓展“盛事经济”、“抢人才”、“抢企业”等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各界的认同和赞誉。在科技创新方面,在借力的同时,亦应在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转化”方面持续加力,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全国港澳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的致词中指出:“相信特别行政区政府一定会不断展现出敢于担当、善作善成的新风尚,把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破除利益固化藩篱,着力破解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夏宝龙还指出:“工商界作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应以促进香港高质量发展、践行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展现爱国爱港新气象。”
特区政府与工商界一起做好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正是对夏宝龙以上希望的积极回应,也是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的题中要义。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做法启示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香港应统筹谋划、多出大招、实招!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原刊于《信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20/xAgwr6wKjNLwIC9ivzbZ2SfM6Issma6sQq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