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长荣
将香港疫控放开后经济尚未得到理想恢复,一味归因于受外围环境影响,几乎是财金官员的一致口径。看来善用香港传统优势行业的能量,激发内生动力,自决香港的力所能及,塑造本土经济更强生态,主动应变外围新局,是特区政府当前的应尽急务!
笔者认为香港眼下本土经济的症结仍然是有效消费不足、投资意欲失固,尤其房地产、股市、服务业的低迷,严重削弱了大家对未来的信心和预期,抑制了当前的消费及投资行为,自身经济血气不够、循环受制。 所以本人强烈建议特区政府在今个月公布《财政预算案》时,撤销所有物业交易的“辣招”和利用香港特有优势开辟股票市场及相关资本巿场的吸引力,从楼市和资本市场入手,以香港可以独立施行且能立竿见影、“吹糠见米”之举,先恢复香港经济的“精气神”,释放本土发展动能、活跃市场流通。
房地产加辣已经 13 个年头了,当时的政策本意也是可因势而变,收放全在特区政府。须知今日不同彼时,土地及房屋的供应量在特区政府的竭力拓展下已持续增加,今非昔比。而且楼市低迷多年,仅 2022、2023 两年地产价格指数已累积下跌近 30%,写字楼空置率高企,已造成特区政府倚重的卖地收入大减,原先预算 2023 年有 850 亿元卖地收入,最终仅实现 370 亿元。 构成财政赤字不说,于大处而言,要兑现改善民生和加码八大中心的建设,今天的香港依然是无法绕过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楼价的继续下行,房 地产的资产风险例必传导到金融体系;再者,在没有新的经济增长体系建立起来之前,毫无疑问房地产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肯定还是香港的主要支撑,其动力不能恢复,后果可想而知。而针对市场现实而言,香港大部分居民握有房产、背负按揭,楼价持续下行、交投不活跃,港人又何敢使钱推动消费呢?去年抢人才,已超有10 万人落户香港,面对 15%的极高印花税,必定却步于置业,不利于促进他们在港生根的考虑等等。为疫后经济的“返生”,我哋搏命去做胸外压及人工呼吸,但偏偏又唔将卡住条颈的已不合时宜的政策松开,这肯定是房地产乃至整体市场流通的“杀器”,更免谈相关行业的增长发展了。香港必须要按“时令”量体裁衣,今日时势是经济“寒冬”,特区政府不能本末倒置,一味以防范楼价再升而罔顾对多元市场动力的扼杀,应以务实思维灵活化解各种层面适切的“急难愁盼”⋯⋯
股票市场的持续低迷,我们同样也不能光是归因于受外围市场的影响而“望天打挂”,为何人家日本及印度等股票市场这两年相反蓬勃非常呢?去年10 月《施政报告》中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措施未见起效,又是否应该组合更多的对症良方呢?例如,国务院国资委在今年1月24日宣布了要求国有上市企业进行“市值管理”的3项措施:1)通过专业化整合,提升公司竞争力;2)通过增持、回购等市场化手段,稳定市场预期;3)加强现金分红力度,提高股息率,驱动国企央企较好的股价表现。同时,将国有上市企业的市值变化作为每年职效考核的重要指标,笔者发觉香港金融当局好像对上述可以为香港股市提质增效加以利用的举措毫无反应!须知香港股票市场目前的结构,中资占港股总市值的77%,占港股日均成交额的 87%,而国企又占在港上市中资企业整体的最大股权比例。也就是说港股中较大权重的股东有进行“市值管理”的迫切性,投资者也肯定乐见其成,我们怎么就对如此与港股关联甚大的市场动力好像“事不关己”呢?笔者认为,香港金融当局绝对应该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制定政策及指引,推动上市企业增加所获利润的派息比例和鼓励股票回购等等,提高股票持有人的权益回报及投资吸引力。又例如,可否加速、加大以人民币计价的证券交易市场拓展,强化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对香港资本市场的独特作用。
强如香港外汇基金的股票投资组合中,2023年全年在港股亏损155亿元,相反在其他地区的股票赚了732亿元,其他一般投资者在港股的遭遇可想而知。笔者认为激活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并不单是行业本身的需要,而是关系到金融安全、财政平衡、民生改善、活跃消费、人才引进、资本凝聚等一系列的联动。况且市场继续没有赚钱效应、资产流动性不足,将会恶化营商环境,倒迫投资者另选它方,此消彼长之下,有可能酿成香港经济短中长期的负面被动。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义工联盟常务副主席)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5/W83MjtuNEFxx8RkAohPNLI46DMWpjCqb6Ut.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