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行政长官李家超上周二(1月30日)宣布展开基本法23条立法的公众咨询后,立法会全体成员随即发表声明,全力支持23条立法;各主要政团和社团,以及工商、法律、传媒、教育、文化等界别的代表团体及人士也迅速发声,全力支持23条立法,不少团体和人士还表示,将协助特区政府做好对立法的宣传解说,以保证立法顺利完成。
可以预见,反中乱港分子对23条立法感到如芒在背、如鲠在喉,会发起新一轮污名化、妖魔化23条立法的攻势。新华社周六(3日)以署名“港澳平”发表题为《为什么反中乱港分子如此害怕和阻挠23条立法》的文章,深刻揭露了其中缘由,“因为他们做贼心虚、心里有鬼、甘心当狗,才千方百计阻挠23条立法。”
为应对反中乱港势力的攻击,特区政府已作出安排,加大对市民、外国驻港领事馆、外国商会的解说工作,同时,由保安局局长邓炳强亲任队长的“应变反驳队”也投入工作,随时应对各种谣言和恶意解读。
总体来看,围绕23条立法会出现一些杂音,但这些杂音不足以影响立法进程,纵观回归祖国以来26年多,现在是23条立法的最佳时期。
立会力挺 立法通道亮“绿灯”
在1月25日的“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上,有议员要求特区政府尽快开启基本法第23条的咨询和立法工作。上周二立法公众咨询正式启动后,立法会全体议员声明全力支持。主席梁君彦表示,23条立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香港特区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会按照自身要求制定法律,23条立法与国际做法是一致的。“立法会会好好履行宪制责任,全力进行审议工作,并协助特区政府完善立法建议。”
立法会有如此坚定立场,得益于“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全面落实,本届立法会全部由爱国者组成。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曾对“爱国者治港”提出“五个善于”和“五有”的要求。即“善于在治港实践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善于破解香港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善于为民众办实事;善于团结方方面面的力量;善于履职尽责,勇挑重担、积极作为”和“有情怀、有格局、有担当、有本领、有作为”。
本届立法会就任后,努力提升履职能力,在监督政府依法施政的同时,与政府良性互动沟通,支持政府破解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有所作为。立法会支持23条立法,这为推进立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各界共识明显 更易凝聚合力
这些天来,本港各界纷纷发声,表示积极支持23条立法。比如工商界的反响尤其热烈,工联会、经民联、民建联、新民党、香港友好协进会、香港侨界社团联会、香港地产建设商会、香港总商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香港工业总会、香港工商总会、香港中小企业联合会、香港注册承建商商会等社团组织,均联署登报声明、接受媒体采访,或透过立法会发声,支持尽快完成23条立法。这一切释放出挺国安、挺法治、挺社会稳定、挺“一国两制”的强烈讯号。
与2003年相比,香港各界“23条立法取态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修例风波”的惨痛教训,令人们认识到23条立法不能再拖。2019年长达7个多月的“黑暴”警醒人们,如果香港在维护“一国”原则上不够坚定、纠扯不清,必然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动乱;如果香港内耗不断、动荡不安,投资者望而生畏,香港的“两制”优势也不复存在。“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一国”和“两制”之间是辩证关系。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认识水平普遍提升,加之国安法实施后,“港独”势力土崩瓦解,为23条立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其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加力”。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大背景下,美英等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更加严厉。以英国为例,英国议会2023年7月通过最新的《国家安全法案》,明显扩张了警方权力,包括警方可以在无搜查令的情况下执行搜查,警方可以在没有逮捕令下逮捕并羁押嫌疑人,最长可羁押14天;也明显扩张了司法部门权力,包括国安案件可不公开审讯、英国政府可以根据国安法指控并逮捕外国公民;还明显扩张了政府部门权力,包括可以对嫌犯实施禁止外出、禁用电子设备等强制处分。
其三,特区政府解说工作空前有力。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成立专队负责立法解说工作。近日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等政府官员非常繁忙,积极向有关政团、界别、组织、机构广泛开展解说工作,争取各界更多了解和支持。
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变化,令香港社会凝聚共识比以往更加容易、更有成效。
“国安损经济”非事实 难蛊惑公众
现在,香港经济发展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有人归咎于“国安”,认为维护国安应该“降调”,以免吓退投资者。23条立法启动,还有人会以“吸引投资”、“维护香港国际城市地位”的理由,阻止立法进程。事实上,这些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不妨先看两件事情:
第一,香港投资推广署总结2023年工作时指出,2023年协助382家企业来港,较2022年增加27%,共为香港带来616亿元投资。就来源地来看,这些企业来自45个经济体,内地继续是最大的来源市场,英国、美国、新加坡和澳洲分居第2至第5位。就行业分布而言,以金融财经、创新科技居多。由此可见,外资仍然青睐香港。
第二,香港美国商会最近公布最新会员调查显示,有79%美企对香港法治“投信任票”,比起去年再增加6个百分点;亦有69%美企表示其业务并未受到香港国安法的负面影响。调查亦显示,有65%受访者认为香港金融服务监管环境相当透明,其中在香港特区政府政策全力支持下,财富管理、家族办公室和绿色金融被认为是过去3年令香港增强竞争力的3大重要领域。
时下,香港股市、楼市下挫,与美元持续加息等外围环境有直接关系;对外贸易的“成绩单”不如预期,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恢复缓慢有直接关系。不考虑这些直接的经济因素,每次遇到困难,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甩锅给“国安”,这既没有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也隐藏着不良居心。
中美关系缓和 干扰逐渐减弱
今年1月23日,陈国基在瑞士日内瓦出席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工作组会议上发言时指出,香港在基本法保障下实施普通法制度,司法权亦独立行使,香港司法机构广受国际认同。香港既是高度市场化、开放和国际化的经济体,亦坚守法治,集国际都会成功元素于一身。
陈国基是以中国代表团副团长的身份出席会议并发言的,他的发言得到了与会绝大多数国家的高度认可和支持,美英等国对香港司法制度和人权状况的“抹黑”,并没有掀起波澜。
放眼当今世界格局和中美关系变化,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西方仍会不断“抹黑”香港的司法制度和人权状况,但总体上会呈现减弱趋势。原因有二:一是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实现由乱到治,他们在香港策动“颜色革命”的成功率极小,没有必要再下赌注。二是中美关系总体缓和,世界多处战火蔓延,还有几个敏感地区正在聚集爆发冲突的风险,美国内部也出现矛盾,虽然2024年是选举年,按惯例民主、共和两党都会透过打压中国来吸引选票,但这更多是一种姿态,美国在很多方面还有求于中国,不会真的大动干戈。
综上所述,现在是23条立法的最佳窗口期,香港社会应团结一心、全力以赴,尽快补上这一“历史欠帐”,筑牢香港长治久安的根基。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5/vF2lD9uo8IioKzkLmP1BILOeHnVjy75RRAb.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行政长官李家超上周二(1月30日)宣布展开基本法23条立法的公众咨询后,立法会全体成员随即发表声明,全力支持23条立法;各主要政团和社团,以及工商、法律、传媒、教育、文化等界别的代表团体及人士也迅速发声,全力支持23条立法,不少团体和人士还表示,将协助特区政府做好对立法的宣传解说,以保证立法顺利完成。
可以预见,反中乱港分子对23条立法感到如芒在背、如鲠在喉,会发起新一轮污名化、妖魔化23条立法的攻势。新华社周六(3日)以署名“港澳平”发表题为《为什么反中乱港分子如此害怕和阻挠23条立法》的文章,深刻揭露了其中缘由,“因为他们做贼心虚、心里有鬼、甘心当狗,才千方百计阻挠23条立法。”
为应对反中乱港势力的攻击,特区政府已作出安排,加大对市民、外国驻港领事馆、外国商会的解说工作,同时,由保安局局长邓炳强亲任队长的“应变反驳队”也投入工作,随时应对各种谣言和恶意解读。
总体来看,围绕23条立法会出现一些杂音,但这些杂音不足以影响立法进程,纵观回归祖国以来26年多,现在是23条立法的最佳时期。
立会力挺 立法通道亮“绿灯”
在1月25日的“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上,有议员要求特区政府尽快开启基本法第23条的咨询和立法工作。上周二立法公众咨询正式启动后,立法会全体议员声明全力支持。主席梁君彦表示,23条立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香港特区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会按照自身要求制定法律,23条立法与国际做法是一致的。“立法会会好好履行宪制责任,全力进行审议工作,并协助特区政府完善立法建议。”
立法会有如此坚定立场,得益于“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全面落实,本届立法会全部由爱国者组成。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曾对“爱国者治港”提出“五个善于”和“五有”的要求。即“善于在治港实践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善于破解香港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善于为民众办实事;善于团结方方面面的力量;善于履职尽责,勇挑重担、积极作为”和“有情怀、有格局、有担当、有本领、有作为”。
本届立法会就任后,努力提升履职能力,在监督政府依法施政的同时,与政府良性互动沟通,支持政府破解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有所作为。立法会支持23条立法,这为推进立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各界共识明显 更易凝聚合力
这些天来,本港各界纷纷发声,表示积极支持23条立法。比如工商界的反响尤其热烈,工联会、经民联、民建联、新民党、香港友好协进会、香港侨界社团联会、香港地产建设商会、香港总商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香港工业总会、香港工商总会、香港中小企业联合会、香港注册承建商商会等社团组织,均联署登报声明、接受媒体采访,或透过立法会发声,支持尽快完成23条立法。这一切释放出挺国安、挺法治、挺社会稳定、挺“一国两制”的强烈讯号。
与2003年相比,香港各界“23条立法取态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修例风波”的惨痛教训,令人们认识到23条立法不能再拖。2019年长达7个多月的“黑暴”警醒人们,如果香港在维护“一国”原则上不够坚定、纠扯不清,必然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动乱;如果香港内耗不断、动荡不安,投资者望而生畏,香港的“两制”优势也不复存在。“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一国”和“两制”之间是辩证关系。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认识水平普遍提升,加之国安法实施后,“港独”势力土崩瓦解,为23条立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其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加力”。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大背景下,美英等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更加严厉。以英国为例,英国议会2023年7月通过最新的《国家安全法案》,明显扩张了警方权力,包括警方可以在无搜查令的情况下执行搜查,警方可以在没有逮捕令下逮捕并羁押嫌疑人,最长可羁押14天;也明显扩张了司法部门权力,包括国安案件可不公开审讯、英国政府可以根据国安法指控并逮捕外国公民;还明显扩张了政府部门权力,包括可以对嫌犯实施禁止外出、禁用电子设备等强制处分。
其三,特区政府解说工作空前有力。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成立专队负责立法解说工作。近日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等政府官员非常繁忙,积极向有关政团、界别、组织、机构广泛开展解说工作,争取各界更多了解和支持。
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变化,令香港社会凝聚共识比以往更加容易、更有成效。
“国安损经济”非事实 难蛊惑公众
现在,香港经济发展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有人归咎于“国安”,认为维护国安应该“降调”,以免吓退投资者。23条立法启动,还有人会以“吸引投资”、“维护香港国际城市地位”的理由,阻止立法进程。事实上,这些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不妨先看两件事情:
第一,香港投资推广署总结2023年工作时指出,2023年协助382家企业来港,较2022年增加27%,共为香港带来616亿元投资。就来源地来看,这些企业来自45个经济体,内地继续是最大的来源市场,英国、美国、新加坡和澳洲分居第2至第5位。就行业分布而言,以金融财经、创新科技居多。由此可见,外资仍然青睐香港。
第二,香港美国商会最近公布最新会员调查显示,有79%美企对香港法治“投信任票”,比起去年再增加6个百分点;亦有69%美企表示其业务并未受到香港国安法的负面影响。调查亦显示,有65%受访者认为香港金融服务监管环境相当透明,其中在香港特区政府政策全力支持下,财富管理、家族办公室和绿色金融被认为是过去3年令香港增强竞争力的3大重要领域。
时下,香港股市、楼市下挫,与美元持续加息等外围环境有直接关系;对外贸易的“成绩单”不如预期,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恢复缓慢有直接关系。不考虑这些直接的经济因素,每次遇到困难,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甩锅给“国安”,这既没有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也隐藏着不良居心。
中美关系缓和 干扰逐渐减弱
今年1月23日,陈国基在瑞士日内瓦出席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工作组会议上发言时指出,香港在基本法保障下实施普通法制度,司法权亦独立行使,香港司法机构广受国际认同。香港既是高度市场化、开放和国际化的经济体,亦坚守法治,集国际都会成功元素于一身。
陈国基是以中国代表团副团长的身份出席会议并发言的,他的发言得到了与会绝大多数国家的高度认可和支持,美英等国对香港司法制度和人权状况的“抹黑”,并没有掀起波澜。
放眼当今世界格局和中美关系变化,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西方仍会不断“抹黑”香港的司法制度和人权状况,但总体上会呈现减弱趋势。原因有二:一是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实现由乱到治,他们在香港策动“颜色革命”的成功率极小,没有必要再下赌注。二是中美关系总体缓和,世界多处战火蔓延,还有几个敏感地区正在聚集爆发冲突的风险,美国内部也出现矛盾,虽然2024年是选举年,按惯例民主、共和两党都会透过打压中国来吸引选票,但这更多是一种姿态,美国在很多方面还有求于中国,不会真的大动干戈。
综上所述,现在是23条立法的最佳窗口期,香港社会应团结一心、全力以赴,尽快补上这一“历史欠帐”,筑牢香港长治久安的根基。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5/vF2lD9uo8IioKzkLmP1BILOeHnVjy75RRA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