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山
在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各地区之间必须讲求合作,以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提高竞争力。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包括经济、科技创新、基础建设等多层面的合作。四年来,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从不断“扩容”的基础设施新通道,再到不断深化机制、规则。特首李家超在2023年2月28日在接受媒体访时表示,科研成果产业化,大湾区互补互利。
2023年广东制造业增加值达到4.25亿元,约占全国八分之一,大部份来自大湾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湾区各市将进入一个融合发展,互相学习的阶段。
香港的角色
尽管香港转移了大部分制造业,但仍擅长使用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即使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只要香港有管理人员和客户,就可以搭建一个联通内地与外国的供应链。在科技领域中,香港在未来也可以扮演这个特定的角色。大湾区内有很多创新的科研成员,例如深圳在互联网中的各种创新、顺德和佛山在先进制造业的创新等。香港可以继续在这些科技产业链中发挥连接内地与国际的关键作用。
内地许多高新科扳科技企业其实都和香港有关联,例如知名的人工智能企业商汤、无人机制造商大疆,这些企业不只领先全国,在各自的领域中甚至领先全球。国宏嘉信资本与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推动中大相关初创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业务拓展,携手助力中大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促进香港成为全球创新中心。该司合伙人冼汉迪(香港再出发创科基金创办人兼主席)此次和中大的合作适逢其会,香港再出发创科基金和中大将会致力于发挥各自优势,产生协同效应,孕育更多的优秀的科研项目,以及帮助初创企业走向成功,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发展作出积极贡献。Precision Robotics Hong Kong(普悦医疗)是一所制造医疗机器人的公司,附有新颕的智能医疗系统。该司在科学园设立研究所,以香港作为进军大湾区的基地。太古主席白德利在2023年3月9日公布集团业绩时表示,事实上香港和大湾区的长远前景非常乐观,他对此充满信心。
香港已重回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轨道,而要提高香港竞争力,寻找发展的新动能,积极对接大湾区是当然之选。大湾区建设迎来最好时光,香港与其他各市联手,优势互补,空间无限。
大湾区重点领域融合作领域
(1)经贸领域
以相互投资贸易便利化,建立更加自由的贸易安排为重点,在港澳和大湾区各其他城市之间建立特殊的经贸关系安排措施,实现一些城市区域内人员、商品、资金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2)物流领域
在2021年全球十大港口中,大湾区已占其中三席,包括深圳(第四)、广州南沙(第五)、香港(第十)。大湾区有七个亿吨大港(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惠州以及香港),但各自为政,鲜有合作。大湾区多个码头可重新考卢整合,趁著共建世界级码头的机遇,提升港口的基建设施,例如参考洋山四期的经验,安装自动化、智能化的装御设备,使码头运作更具效率,提升物流业竞争力。
香港必须要发展智慧物流。特区政府应探讨如何支持各大学培养更多现代物流人才,助力智慧物流发展。香港的自由贸易口岸优势,可为内地的供应键打出通道,形成内外循环枢纽。
(3)金融业领域
香港是位居世界前列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发挥其角色和作用,吸引国际资金、金融产品和金融业管理经验汇聚,以促进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使大湾区资金流动更加畅通和透明,进一步开展金融市场合作,重点是推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和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合作。大湾区亦为香港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庞大的发展空间,例如产品研发、资产管理和其他金融服务等。
(4)重大合作平台建设领域
香港创科局局长孙东在2023年3月2日接受传媒访问时提出,香港要参与粤港澳大平台的建设,如河套、前海、南沙地区的项目。
有待加强的地方
第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冼汉迪表示,过去四年,大湾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有明显的改善,但规则衔接的“软联通”仍有待加强,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全国政协委员黄锦辉建议,制定大湾区“9+2”城际合作指标,以促进城际间的合作扶持,并让中央更了解大湾区各城市在实现共同目标中所取得的进展。他亦建议成立一个机构去进行统筹及决策。
小结
当前广东掀起“二次创业”的热潮,必将推动粤港合作进入新一轮黄金时代。香港要有发展的紧迫感,全力投入到大湾区发展的时代大潮当中。如何将香港优势和大湾区融合是香港再腾飞的关键。
香港国际创科中心的建设正在提速,香港创科即将步入服务香港、贡献国家的快车道。正如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曾指出,“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香港要联手大湾区内地城市和澳门,积极作为,在上述提及的几个重点领域加强合作,使大湾区成为中国新时代高贸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以及科技协同创新的典范。
(作者系香港银行学会考试审核委员会委员、香港董事学会培训委员会委员、香港职业及评审局专家,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1/gfGaMUIgNgqeQwq5rhfE4d1rgv6GjWU4Owl.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陆山
在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各地区之间必须讲求合作,以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提高竞争力。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包括经济、科技创新、基础建设等多层面的合作。四年来,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从不断“扩容”的基础设施新通道,再到不断深化机制、规则。特首李家超在2023年2月28日在接受媒体访时表示,科研成果产业化,大湾区互补互利。
2023年广东制造业增加值达到4.25亿元,约占全国八分之一,大部份来自大湾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湾区各市将进入一个融合发展,互相学习的阶段。
香港的角色
尽管香港转移了大部分制造业,但仍擅长使用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即使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只要香港有管理人员和客户,就可以搭建一个联通内地与外国的供应链。在科技领域中,香港在未来也可以扮演这个特定的角色。大湾区内有很多创新的科研成员,例如深圳在互联网中的各种创新、顺德和佛山在先进制造业的创新等。香港可以继续在这些科技产业链中发挥连接内地与国际的关键作用。
内地许多高新科扳科技企业其实都和香港有关联,例如知名的人工智能企业商汤、无人机制造商大疆,这些企业不只领先全国,在各自的领域中甚至领先全球。国宏嘉信资本与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推动中大相关初创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业务拓展,携手助力中大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促进香港成为全球创新中心。该司合伙人冼汉迪(香港再出发创科基金创办人兼主席)此次和中大的合作适逢其会,香港再出发创科基金和中大将会致力于发挥各自优势,产生协同效应,孕育更多的优秀的科研项目,以及帮助初创企业走向成功,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发展作出积极贡献。Precision Robotics Hong Kong(普悦医疗)是一所制造医疗机器人的公司,附有新颕的智能医疗系统。该司在科学园设立研究所,以香港作为进军大湾区的基地。太古主席白德利在2023年3月9日公布集团业绩时表示,事实上香港和大湾区的长远前景非常乐观,他对此充满信心。
香港已重回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轨道,而要提高香港竞争力,寻找发展的新动能,积极对接大湾区是当然之选。大湾区建设迎来最好时光,香港与其他各市联手,优势互补,空间无限。
大湾区重点领域融合作领域
(1)经贸领域
以相互投资贸易便利化,建立更加自由的贸易安排为重点,在港澳和大湾区各其他城市之间建立特殊的经贸关系安排措施,实现一些城市区域内人员、商品、资金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2)物流领域
在2021年全球十大港口中,大湾区已占其中三席,包括深圳(第四)、广州南沙(第五)、香港(第十)。大湾区有七个亿吨大港(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惠州以及香港),但各自为政,鲜有合作。大湾区多个码头可重新考卢整合,趁著共建世界级码头的机遇,提升港口的基建设施,例如参考洋山四期的经验,安装自动化、智能化的装御设备,使码头运作更具效率,提升物流业竞争力。
香港必须要发展智慧物流。特区政府应探讨如何支持各大学培养更多现代物流人才,助力智慧物流发展。香港的自由贸易口岸优势,可为内地的供应键打出通道,形成内外循环枢纽。
(3)金融业领域
香港是位居世界前列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发挥其角色和作用,吸引国际资金、金融产品和金融业管理经验汇聚,以促进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使大湾区资金流动更加畅通和透明,进一步开展金融市场合作,重点是推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和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合作。大湾区亦为香港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庞大的发展空间,例如产品研发、资产管理和其他金融服务等。
(4)重大合作平台建设领域
香港创科局局长孙东在2023年3月2日接受传媒访问时提出,香港要参与粤港澳大平台的建设,如河套、前海、南沙地区的项目。
有待加强的地方
第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冼汉迪表示,过去四年,大湾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有明显的改善,但规则衔接的“软联通”仍有待加强,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全国政协委员黄锦辉建议,制定大湾区“9+2”城际合作指标,以促进城际间的合作扶持,并让中央更了解大湾区各城市在实现共同目标中所取得的进展。他亦建议成立一个机构去进行统筹及决策。
小结
当前广东掀起“二次创业”的热潮,必将推动粤港合作进入新一轮黄金时代。香港要有发展的紧迫感,全力投入到大湾区发展的时代大潮当中。如何将香港优势和大湾区融合是香港再腾飞的关键。
香港国际创科中心的建设正在提速,香港创科即将步入服务香港、贡献国家的快车道。正如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曾指出,“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香港要联手大湾区内地城市和澳门,积极作为,在上述提及的几个重点领域加强合作,使大湾区成为中国新时代高贸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以及科技协同创新的典范。
(作者系香港银行学会考试审核委员会委员、香港董事学会培训委员会委员、香港职业及评审局专家,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1/gfGaMUIgNgqeQwq5rhfE4d1rgv6GjWU4Ow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