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舟
1月26日,由大湾区科学论坛、香港生物科技协会、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有限公司及大湾区香港中心联合举办的“河套香港园区在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功能作用研讨会”在湾仔会展中心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会上说了一句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话:香港未来“食粥食饭”就是看创新科技产业能否发展起来。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也在会上带来了河套园区的最新进展,园区首批三座大楼将于今年年底陆续落成,另外五座大楼亦会在社区隔离设施(方舱)拆除及土地平整后尽快启动兴建。未来政府其实也会考虑将河套剩余的其他方舱区域逐步释放出来,变为科技发展用地。
总楼面超科学园3倍
现在河套香港园区的土地面积(87公顷)是位于沙田的香港科学园(22公顷)的4倍,总楼面面积将来至少会达到香港科学园(40万方米)的3倍以上。可以说,河套园区是香港到目前为止对创科产业最重要的,也是规模和投入最大的一个基建。
2022年底,特区政府发布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其中明确提出目标:到2030年,研发总开支(R&D)相对GDP的比率由0.99%提升至2%,制造业占GDP由2020年的1%提升至5%。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创科和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支撑,而这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用地。
虽然近期陆续有知名企业落户香港,例如全球最大电动车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英国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智能驾驶技术龙头科企地平线等,但是现在香港科学园能提供的空间已经很有限了。
如果我们希望这些龙头企业能够把具规模的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放在香港,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空间。
然而,现在政府手上掌握的,中短期内可直接提供给企业作为创科发展的土地空间相当有限。包括近期提出准备在沙岭建设的数据中心,其面积仅有2公顷(虽然将来有可能进一步扩展),而且尚未完成将土地改作创科用途的法定程序。另一个在规划中的新田科技城虽然更大,但是规划和土地征收都未完成,真正要大规模投入使用至少需等到2030年之后。
因此,在2030年之前香港主要可运用的创科用地就基本集中在河套园区了。未来要吸引具备规模的创科企业,无论是建设大型研发中心或实验室,还是中试生产线,都有赖于河套的建设进度和发展模式。所以河套的成败对未来10年香港创科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也是创科蓝图中2030年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但是,目前河套的发展中还存在3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是河套香港园区的定位和产业规划,尚未能够与国家整体科技规划和战略布局有良好的配合。
香港过往善于做土地空间规划,却缺乏做产业规划的成功经验。所以,相信河套将来会有很好的空间和建筑规划,也符合绿色环保理念的标准和要求。可是对于河套来讲,建楼不是关键,把这些楼宇填满也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够争取到什么层级的产业项目,以及这些项目能否在国家科技战略中发挥作用,并拉动香港创科产业有实质突破。
应有更清晰战略定位
虽然香港河套园区初步规划了包括生命健康科技区、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区、新科技先进制造区等在内的不同产业主题片区,但这只是较为宽泛的产业范围层面,并没有明确香港要如何吸引哪些关键项目和如何培育产业链,而这恰恰是河套成败的所在。
未来河套香港园区应有更清晰的战略定位,通过规划布局产业项目来配合国家科技战略。比如,有必要针对性地围绕国家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聚焦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引进核心龙头科技企业,建立产业化为导向的国际大型研发中心。还可以积极利用香港国际自贸港的特殊地位,发挥税率低、国际化、法治化、出入境自由等优势,以河套为平台吸引相关领域的国际尖端产业人才,打造掌握关键技术的高端人才汇集地。
之前中美关系紧张,美欧等国在科技领域排斥华人的时候,香港政府也曾制定过特别政策,拨款予大学,用于招聘海外学术界的知名教授。但这项政策给予的名额相对有限,而且只能通过大学来进行人才招揽。背后的原因其实是香港没有产业支撑,无法吸收产业界的高端国际科技人才。所以,河套需要通过培育创科产业,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平台来吸纳海外产业界的科技人才,与国家的宏观科技战略形成配合。
除了吸引关键企业之外,香港也可以考虑和内地合作,结合香港的学科优势,谋划在河套建立国家实验室。所谓“国家实验室”其实和平常高校中所提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同,很多人会因为“重点”两字,感觉后者比前者要厉害,含金量更高,事实上恰恰相反。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内的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建立的实验室,达到国家认可的标准,就可以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现在有数百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国家实验室的规模则大得多,代表了某一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其运行与研究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在本学科领域代表国家最高水准,基本上包括本学科领域所有研究方向。所以到目前为止,国家实验室仅有9个。
宜争取建国家实验室
现时在粤港澳大湾区有两个国家实验室,分别是位于深圳南山的“鹏城实验室”和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始建于2018年,是中央批准的网络通讯领域新型科研机构,主要研究方向是网络通讯、网络空间和网络智能,其核心任务是服务国家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战略。广州实验室成立于2021年,由钟南山院士牵头,该实验室聚焦重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致力于打造成防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大型综合研究基地。
香港如今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就是生物医学。未来可以发挥香港的这个优势,创造条件争取在河套园区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三个国家实验室,吸引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为国家生物医学发展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第二个问题是在河套“一区两园”设计下,现在香港园区与深圳园区的互动性、联动性不足。未来几年,随着河套合作区的楼宇陆续落成,两个园区将开始进入大规模的招商引资阶段。如果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之间没有很好的互动,未能形成产业联动布局的情况,两个园区很容易变成竞争关系。
因为河套深圳园区正在努力打造趋同于香港的环境,比如开展一二线的分线管理,推动资金、数据等要素的便利化流动。所以两个园区如无法形成协同效应,而是各自为政、各自招商、各自管理,那就有可能陷入负面的竞争中。
其实,当年深圳设立前海合作区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前海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与香港合作,在金融和专业服务方面率先对香港开放。但是当前海提出要发展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之后,反而第一时间引发了香港一些人的疑虑,甚至当时的立法会议员都质疑前海是不是和香港在“抢生意”。
今天河套的“一区两园”比前海在地理上更接近,两个园区紧连着,而且将来因为深圳园区实施的一二线分离管理,在环境上会和香港更加相近。
“一区两园”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结合港深各自优势,将香港的自由港优势和深圳的产业基础优势在河套这一个区域共同发挥出“合金效应”。如果双方各行其是,那非但不能达成当时的初衷,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未来两个园区一定要增强互动性,尤其是要共同争取一些重大的项目在两个园区跨河布局。
第三个问题就是整个河套香港园区的规划设计理念需要更新。现在香港园区的设计还是将其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园区来安排,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面积用于建造宿舍和公寓。这是因为在香港传统的观念中,河套处于香港最偏远的边境地区,人们很难在市区和河套园区之间通勤。所以香港园区的建设一开始就考虑到宿舍问题。2024年底河套园区将落成的第一幢楼就是宿舍楼,比两幢实验室大楼落成还要早。
可利用深圳市区配套
其实河套的香港园区紧贴着深圳的市中心区,尽管离香港的传统市区很远。所以选择去河套香港园区的企业必然是那些与深圳有很密切业务联系的企业,相关的产业人才和科研人员将来可以很方便地在两个园区以及港深两地间流动。
香港园区可以充分利用深圳的很多基础设施,包括电力、公寓、污水处理等。在紧邻河套深圳园区的南华村,深圳政府已经规划了一个重建项目,预计将建成一个服务于河套园区的国际人才生活社区,提供近5000套住宅单位。所以实际上香港园区并不需要在有限的空间规划建设过多公寓。
因此,未来在发展河套香港园区时,整体的规划思维和理念应有所转变,有必要更加充分地用好深圳的产业优势和基建设施,因为许多重大基础设施其实是可以共用共享的。例如以后河套香港园区如果建设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耗电量大的设施,那也可以和深圳的电网合作,令处于香港园区的机构也能够使用到成本更低的电力。
套用日前研讨会上梁振英先生所讲的那句话,未来十年香港创科产业是“食粥”还是“食饭”,就取决于河套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作者系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1/89sdddycReNhFcleuEC3SwD93I7jo67UOOv.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方舟
1月26日,由大湾区科学论坛、香港生物科技协会、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有限公司及大湾区香港中心联合举办的“河套香港园区在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功能作用研讨会”在湾仔会展中心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会上说了一句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话:香港未来“食粥食饭”就是看创新科技产业能否发展起来。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也在会上带来了河套园区的最新进展,园区首批三座大楼将于今年年底陆续落成,另外五座大楼亦会在社区隔离设施(方舱)拆除及土地平整后尽快启动兴建。未来政府其实也会考虑将河套剩余的其他方舱区域逐步释放出来,变为科技发展用地。
总楼面超科学园3倍
现在河套香港园区的土地面积(87公顷)是位于沙田的香港科学园(22公顷)的4倍,总楼面面积将来至少会达到香港科学园(40万方米)的3倍以上。可以说,河套园区是香港到目前为止对创科产业最重要的,也是规模和投入最大的一个基建。
2022年底,特区政府发布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其中明确提出目标:到2030年,研发总开支(R&D)相对GDP的比率由0.99%提升至2%,制造业占GDP由2020年的1%提升至5%。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创科和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支撑,而这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用地。
虽然近期陆续有知名企业落户香港,例如全球最大电动车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英国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智能驾驶技术龙头科企地平线等,但是现在香港科学园能提供的空间已经很有限了。
如果我们希望这些龙头企业能够把具规模的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放在香港,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空间。
然而,现在政府手上掌握的,中短期内可直接提供给企业作为创科发展的土地空间相当有限。包括近期提出准备在沙岭建设的数据中心,其面积仅有2公顷(虽然将来有可能进一步扩展),而且尚未完成将土地改作创科用途的法定程序。另一个在规划中的新田科技城虽然更大,但是规划和土地征收都未完成,真正要大规模投入使用至少需等到2030年之后。
因此,在2030年之前香港主要可运用的创科用地就基本集中在河套园区了。未来要吸引具备规模的创科企业,无论是建设大型研发中心或实验室,还是中试生产线,都有赖于河套的建设进度和发展模式。所以河套的成败对未来10年香港创科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也是创科蓝图中2030年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但是,目前河套的发展中还存在3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是河套香港园区的定位和产业规划,尚未能够与国家整体科技规划和战略布局有良好的配合。
香港过往善于做土地空间规划,却缺乏做产业规划的成功经验。所以,相信河套将来会有很好的空间和建筑规划,也符合绿色环保理念的标准和要求。可是对于河套来讲,建楼不是关键,把这些楼宇填满也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够争取到什么层级的产业项目,以及这些项目能否在国家科技战略中发挥作用,并拉动香港创科产业有实质突破。
应有更清晰战略定位
虽然香港河套园区初步规划了包括生命健康科技区、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区、新科技先进制造区等在内的不同产业主题片区,但这只是较为宽泛的产业范围层面,并没有明确香港要如何吸引哪些关键项目和如何培育产业链,而这恰恰是河套成败的所在。
未来河套香港园区应有更清晰的战略定位,通过规划布局产业项目来配合国家科技战略。比如,有必要针对性地围绕国家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聚焦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引进核心龙头科技企业,建立产业化为导向的国际大型研发中心。还可以积极利用香港国际自贸港的特殊地位,发挥税率低、国际化、法治化、出入境自由等优势,以河套为平台吸引相关领域的国际尖端产业人才,打造掌握关键技术的高端人才汇集地。
之前中美关系紧张,美欧等国在科技领域排斥华人的时候,香港政府也曾制定过特别政策,拨款予大学,用于招聘海外学术界的知名教授。但这项政策给予的名额相对有限,而且只能通过大学来进行人才招揽。背后的原因其实是香港没有产业支撑,无法吸收产业界的高端国际科技人才。所以,河套需要通过培育创科产业,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平台来吸纳海外产业界的科技人才,与国家的宏观科技战略形成配合。
除了吸引关键企业之外,香港也可以考虑和内地合作,结合香港的学科优势,谋划在河套建立国家实验室。所谓“国家实验室”其实和平常高校中所提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同,很多人会因为“重点”两字,感觉后者比前者要厉害,含金量更高,事实上恰恰相反。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内的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建立的实验室,达到国家认可的标准,就可以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现在有数百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国家实验室的规模则大得多,代表了某一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其运行与研究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在本学科领域代表国家最高水准,基本上包括本学科领域所有研究方向。所以到目前为止,国家实验室仅有9个。
宜争取建国家实验室
现时在粤港澳大湾区有两个国家实验室,分别是位于深圳南山的“鹏城实验室”和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始建于2018年,是中央批准的网络通讯领域新型科研机构,主要研究方向是网络通讯、网络空间和网络智能,其核心任务是服务国家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战略。广州实验室成立于2021年,由钟南山院士牵头,该实验室聚焦重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致力于打造成防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大型综合研究基地。
香港如今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就是生物医学。未来可以发挥香港的这个优势,创造条件争取在河套园区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三个国家实验室,吸引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为国家生物医学发展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第二个问题是在河套“一区两园”设计下,现在香港园区与深圳园区的互动性、联动性不足。未来几年,随着河套合作区的楼宇陆续落成,两个园区将开始进入大规模的招商引资阶段。如果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之间没有很好的互动,未能形成产业联动布局的情况,两个园区很容易变成竞争关系。
因为河套深圳园区正在努力打造趋同于香港的环境,比如开展一二线的分线管理,推动资金、数据等要素的便利化流动。所以两个园区如无法形成协同效应,而是各自为政、各自招商、各自管理,那就有可能陷入负面的竞争中。
其实,当年深圳设立前海合作区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前海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与香港合作,在金融和专业服务方面率先对香港开放。但是当前海提出要发展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之后,反而第一时间引发了香港一些人的疑虑,甚至当时的立法会议员都质疑前海是不是和香港在“抢生意”。
今天河套的“一区两园”比前海在地理上更接近,两个园区紧连着,而且将来因为深圳园区实施的一二线分离管理,在环境上会和香港更加相近。
“一区两园”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结合港深各自优势,将香港的自由港优势和深圳的产业基础优势在河套这一个区域共同发挥出“合金效应”。如果双方各行其是,那非但不能达成当时的初衷,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未来两个园区一定要增强互动性,尤其是要共同争取一些重大的项目在两个园区跨河布局。
第三个问题就是整个河套香港园区的规划设计理念需要更新。现在香港园区的设计还是将其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园区来安排,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面积用于建造宿舍和公寓。这是因为在香港传统的观念中,河套处于香港最偏远的边境地区,人们很难在市区和河套园区之间通勤。所以香港园区的建设一开始就考虑到宿舍问题。2024年底河套园区将落成的第一幢楼就是宿舍楼,比两幢实验室大楼落成还要早。
可利用深圳市区配套
其实河套的香港园区紧贴着深圳的市中心区,尽管离香港的传统市区很远。所以选择去河套香港园区的企业必然是那些与深圳有很密切业务联系的企业,相关的产业人才和科研人员将来可以很方便地在两个园区以及港深两地间流动。
香港园区可以充分利用深圳的很多基础设施,包括电力、公寓、污水处理等。在紧邻河套深圳园区的南华村,深圳政府已经规划了一个重建项目,预计将建成一个服务于河套园区的国际人才生活社区,提供近5000套住宅单位。所以实际上香港园区并不需要在有限的空间规划建设过多公寓。
因此,未来在发展河套香港园区时,整体的规划思维和理念应有所转变,有必要更加充分地用好深圳的产业优势和基建设施,因为许多重大基础设施其实是可以共用共享的。例如以后河套香港园区如果建设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耗电量大的设施,那也可以和深圳的电网合作,令处于香港园区的机构也能够使用到成本更低的电力。
套用日前研讨会上梁振英先生所讲的那句话,未来十年香港创科产业是“食粥”还是“食饭”,就取决于河套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作者系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1/89sdddycReNhFcleuEC3SwD93I7jo67UOOv.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