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 石岩
1964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突破意识形态壁垒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中法两国建交既是两国政治、外交政策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创了两个不同意识形态大国求同存异、合作发展的典范。今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在新一轮国际大变局的背景下,回顾两国关系开启和发展的历史,对思考在当今复杂形势下大国相处之道,仍有重要启示作用。
共同的独立自主意识,促使两国走向彼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级格局逐渐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斗争日趋激烈。中国和法国分属两个阵营,长期彼此对立。由于美苏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地位,不断对阵营成员施压,甚至不惜牺牲成员国利益,中国和法国不约而同走上反对霸权的道路,选择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959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随即开始与北约脱钩,并呼吁欧洲发展独立的防务能力,致力于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中争取法国的大国地位。毛泽东对此十分赞赏,“我们很欣赏法国这种独立政策。不能跟著少数大国转,它们说什么就跟著说什么”“世界在变化,不是一两个大国所能管住的。”与此同时,中国亦不满苏联种种侵犯他国主权的行为,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反对苏联修正主义。出于反对霸权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共同诉求,最终促使中法开启建交议程。
1963年10月22日,作为戴高乐代表的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抵达北京。为对美国保密,戴高乐亲自安排设计富尔去中国的路线。富尔在中国进行半官方“旅行”期间,周恩来、陈毅同其进行了6次实质性会谈,双方都认为中法建交的时机已经成熟。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同时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并在三个月内互派大使。这在世界范围引起“外交核爆炸”,被国际舆论形容为“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向中法建交60周年招待会发表视频致辞时指出,60年前的中法建交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大事。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开中西方交往合作的大门,为处于冷战中的世界带来希望。60年来,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
中法建交不仅对于两国意义重大,而且带动了美西方世界对华关系的破局。更为深远的是,中法两国用切实行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展现了在两极格局下谋求独立自主的雄心和魄力。在当今美国推动的新一轮“阵营化”、“脱钩断链”和“新冷战”的复杂形势下,中法建交所体现的独立外交精神尤为值得各国思考和借鉴。
坚持求同存异原则,排除困难实现建交
中法国情差异巨大,但是两国能够跨越意识形态鸿沟,跳出阵营对立桎梏,最终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靠的是相互尊重和求同存异,这在建交初期双方处理台湾问题上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同任何国家建交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求对方必须与台湾当局断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戴高乐念及二战期间合作的“旧情”,起初不愿宣布与台湾断交,要求同中国无条件建交。富尔在谈判中曾提出法国在台湾保留一个领事馆,遭到周恩来总理断然拒绝。
眼看谈判陷入僵局,中方从大局考虑,决定先宣布建交,再由法国根据客观形势与台湾断交。中法发布建交公报后的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就发表声明,强调“按国际惯例,承认一个国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著不再承认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推翻的旧的统治集团。”重申法国对中法建交所承担的相应义务。戴高乐总统及时作出回应,向法国外交部下达指示:“从国际法的观点看,只有一个中国,而且所有中国人都这样认为。既然法国与北京政府建立了正常的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就认为北京政府是中国政府。法国有理由不承认台湾代表机构的外交地位,并尽快向其告知此意,和为此进行相应的物质准备。”1964年2月10日,法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履行了对中国的承诺。
虽然中法政治互信也曾因对台军售等事件而遭遇挫折,但两国本著相互尊重和求同存异的原则,最终克服困难,让中法关系重回正轨。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说,真正的友谊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共同谋求发展动力,构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长期以来,法国是中国在欧盟内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由于中法关系的特殊性,法国成为对华投资和在华建立合资企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受1979-1982年席卷欧美的经济危机影响,法国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呈现停滞状态,大批企业破产,失业率飙升。彼时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于是法国把目光投向了万里之外的中国。
1980年10月,德斯坦总统率团访华,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接待的第一位西方大国元首。德斯坦总统提出要使双边经贸关系适应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得到中方积极回应。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西方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开展和平利用核能合作的国家。1983年5月,密特朗总统在未出访美苏的情况下,首选中国作为欧洲之外的出访国。经过友好协商,中方同意在引进技术问题上对欧洲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如今中国高铁、核电和航空事业实现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法国的合作。1997年7月,希拉克总统访华,中法就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合作达成重要共识,并同意推动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这是中国首次与西方大国建立的新型关系。中法关系再次领先于其他西方国家。近几年,在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中法经贸关系虽然遭遇了一些波折,但总体保持著良好的增长势头。根据法国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法货物贸易首次突破千亿欧元大关,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进口国及第四大出口国。
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率领近百人代表团访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包括空客(Airbus)、法国电力集团(EDF)、阿尔斯通(Alstom)、欧莱雅(L'ORÉAL Paris)、威立雅(Veolia)、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等在内的60多家法国知名企业组成的经贸代表团。他们此行向世界表明,法国将著力通过加强中法经贸合作,“重启”与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彰显大国责任担当,携手应对全球风险挑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加速分化演变,中法关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在维护霸权的驱使下,全面调整对华政策,开展对华战略竞争,并反复施压盟友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选边站队,迫使其共同遏制中国。同时,欧洲自身也面临一体化的困境和多重叠加危机。在“跨大西洋联动效应”作用下,欧盟开始追随美国对华政策,加入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提出对华“去风险”策略。欧洲又被动地陷入大国对抗的夹缝之中。
在此背景下,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欧洲要提升自身能力和韧性,坚持战略自主,建设“主权欧洲”。法国再次体现出独立的大国思想和欧洲意识。习近平主席支持欧洲战略自主,他多次强调,中方对欧政策保持稳定连贯,希望欧方形成自主的对华认知,奉行自主的对华政策。面对当前地区冲突、气候变化、经济衰退、逆全球化等重大国际问题,中法两国也取得了系列共识。2023年11月24日,中法碳中和中心正式启动,向世界发出中法加强绿色科技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信号。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面对新时代的风云际会,中法应当秉持建交初心、积极面向未来、敢于有所作为。两国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不搞选边站队;担负大国责任,反对争权夺霸;维护多边主义,抵制单边主义。面向下一个60年,只要中法把握稳定、互惠、开拓、向上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大方向,就一定能继续走在大国关系的前列,共同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专家,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2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29/pIVQwL70lqIUJG01QOlSBr3RmUnkO8hmjWe.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 北京 石岩
1964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突破意识形态壁垒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中法两国建交既是两国政治、外交政策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创了两个不同意识形态大国求同存异、合作发展的典范。今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在新一轮国际大变局的背景下,回顾两国关系开启和发展的历史,对思考在当今复杂形势下大国相处之道,仍有重要启示作用。
共同的独立自主意识,促使两国走向彼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级格局逐渐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斗争日趋激烈。中国和法国分属两个阵营,长期彼此对立。由于美苏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地位,不断对阵营成员施压,甚至不惜牺牲成员国利益,中国和法国不约而同走上反对霸权的道路,选择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959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随即开始与北约脱钩,并呼吁欧洲发展独立的防务能力,致力于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中争取法国的大国地位。毛泽东对此十分赞赏,“我们很欣赏法国这种独立政策。不能跟著少数大国转,它们说什么就跟著说什么”“世界在变化,不是一两个大国所能管住的。”与此同时,中国亦不满苏联种种侵犯他国主权的行为,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反对苏联修正主义。出于反对霸权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共同诉求,最终促使中法开启建交议程。
1963年10月22日,作为戴高乐代表的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抵达北京。为对美国保密,戴高乐亲自安排设计富尔去中国的路线。富尔在中国进行半官方“旅行”期间,周恩来、陈毅同其进行了6次实质性会谈,双方都认为中法建交的时机已经成熟。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同时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并在三个月内互派大使。这在世界范围引起“外交核爆炸”,被国际舆论形容为“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向中法建交60周年招待会发表视频致辞时指出,60年前的中法建交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大事。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开中西方交往合作的大门,为处于冷战中的世界带来希望。60年来,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
中法建交不仅对于两国意义重大,而且带动了美西方世界对华关系的破局。更为深远的是,中法两国用切实行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展现了在两极格局下谋求独立自主的雄心和魄力。在当今美国推动的新一轮“阵营化”、“脱钩断链”和“新冷战”的复杂形势下,中法建交所体现的独立外交精神尤为值得各国思考和借鉴。
坚持求同存异原则,排除困难实现建交
中法国情差异巨大,但是两国能够跨越意识形态鸿沟,跳出阵营对立桎梏,最终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靠的是相互尊重和求同存异,这在建交初期双方处理台湾问题上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同任何国家建交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求对方必须与台湾当局断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戴高乐念及二战期间合作的“旧情”,起初不愿宣布与台湾断交,要求同中国无条件建交。富尔在谈判中曾提出法国在台湾保留一个领事馆,遭到周恩来总理断然拒绝。
眼看谈判陷入僵局,中方从大局考虑,决定先宣布建交,再由法国根据客观形势与台湾断交。中法发布建交公报后的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就发表声明,强调“按国际惯例,承认一个国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著不再承认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推翻的旧的统治集团。”重申法国对中法建交所承担的相应义务。戴高乐总统及时作出回应,向法国外交部下达指示:“从国际法的观点看,只有一个中国,而且所有中国人都这样认为。既然法国与北京政府建立了正常的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就认为北京政府是中国政府。法国有理由不承认台湾代表机构的外交地位,并尽快向其告知此意,和为此进行相应的物质准备。”1964年2月10日,法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履行了对中国的承诺。
虽然中法政治互信也曾因对台军售等事件而遭遇挫折,但两国本著相互尊重和求同存异的原则,最终克服困难,让中法关系重回正轨。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说,真正的友谊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共同谋求发展动力,构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长期以来,法国是中国在欧盟内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由于中法关系的特殊性,法国成为对华投资和在华建立合资企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受1979-1982年席卷欧美的经济危机影响,法国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呈现停滞状态,大批企业破产,失业率飙升。彼时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于是法国把目光投向了万里之外的中国。
1980年10月,德斯坦总统率团访华,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接待的第一位西方大国元首。德斯坦总统提出要使双边经贸关系适应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得到中方积极回应。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西方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开展和平利用核能合作的国家。1983年5月,密特朗总统在未出访美苏的情况下,首选中国作为欧洲之外的出访国。经过友好协商,中方同意在引进技术问题上对欧洲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如今中国高铁、核电和航空事业实现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法国的合作。1997年7月,希拉克总统访华,中法就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合作达成重要共识,并同意推动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这是中国首次与西方大国建立的新型关系。中法关系再次领先于其他西方国家。近几年,在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中法经贸关系虽然遭遇了一些波折,但总体保持著良好的增长势头。根据法国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法货物贸易首次突破千亿欧元大关,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进口国及第四大出口国。
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率领近百人代表团访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包括空客(Airbus)、法国电力集团(EDF)、阿尔斯通(Alstom)、欧莱雅(L'ORÉAL Paris)、威立雅(Veolia)、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等在内的60多家法国知名企业组成的经贸代表团。他们此行向世界表明,法国将著力通过加强中法经贸合作,“重启”与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彰显大国责任担当,携手应对全球风险挑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加速分化演变,中法关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在维护霸权的驱使下,全面调整对华政策,开展对华战略竞争,并反复施压盟友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选边站队,迫使其共同遏制中国。同时,欧洲自身也面临一体化的困境和多重叠加危机。在“跨大西洋联动效应”作用下,欧盟开始追随美国对华政策,加入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提出对华“去风险”策略。欧洲又被动地陷入大国对抗的夹缝之中。
在此背景下,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欧洲要提升自身能力和韧性,坚持战略自主,建设“主权欧洲”。法国再次体现出独立的大国思想和欧洲意识。习近平主席支持欧洲战略自主,他多次强调,中方对欧政策保持稳定连贯,希望欧方形成自主的对华认知,奉行自主的对华政策。面对当前地区冲突、气候变化、经济衰退、逆全球化等重大国际问题,中法两国也取得了系列共识。2023年11月24日,中法碳中和中心正式启动,向世界发出中法加强绿色科技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信号。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面对新时代的风云际会,中法应当秉持建交初心、积极面向未来、敢于有所作为。两国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不搞选边站队;担负大国责任,反对争权夺霸;维护多边主义,抵制单边主义。面向下一个60年,只要中法把握稳定、互惠、开拓、向上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大方向,就一定能继续走在大国关系的前列,共同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专家,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2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29/pIVQwL70lqIUJG01QOlSBr3RmUnkO8hmjW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