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将到立法会出席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探讨的议题之一是“推动城市经济”。
李家超周二(23日)出席行政会议前见记者时表示,想同议员探讨的问题是:政府同社会各界如何携手,推动与吸引更多的盛事在香港举行;业界可以如何做使盛事增值,及如何提升访客的良好体验与印象,产生“磁石效应”,进而吸引更多的旅客来到香港;业界如何将“人气”变成“财气”。李家超期望听取议员的意见与建议。
李家超亦宣布,春节期间香港特区与内地实施通关特别安排,年三十至年初四(2月9至13日),深圳湾口岸旅客及车辆均可24小时通关;罗湖口岸在年三十及年初二(2月9日和2月11日)两天,将延长通关时间至凌晨2时,港铁东铁线相应延长服务。
以上措施旨在搞活城市经济,从李家超及特区政府推动城市经济的新策略,可以看出有为政府的新风貌。
盛事连连 让港随时有“高光时刻”
周日(21日)举行的渣打香港马拉松约有7.4万人参与,恢复至疫情前的规模,给香港带来一派热闹景象。李家超当日主持了起步礼,他还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我很高兴看到2024年的香港盛事连连,不单为市民掀起一浪浪的欢乐气氛,亦能吸引海外旅客来港,振兴香港经济。特区政府会继续推动、推广在港举行国际大型盛事,展现我们盛事之都的魅力,巩固香港的国际城市地位。”
据悉,今年1至4月,香港将有40多项大型活动及国际会议举行。包括刚刚结束的香港网球公开赛、上周六(20日)的世界足球传奇杯、4月份举行的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昨起一连两天举行的亚洲金融论坛等。
平心而论,让一座城市“火”起来不难,难的是让城市“火而有序”、“火而生财”。特区政府不断推动鼓励国际盛事来港举行,行政长官把这作为一件大事,问计于立法会议员,可见此事在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中的重要性。
过往,政府采取“积极不干预”的原则,甘于作市场经济的“守夜人”,在经济上行、波澜不惊的环境下,以“守”为主,并无不妥。然而,在经济发展困难、风险挑战不断的环境下,政府如果仍然以“守”为主,则会错失良机。
去年是疫后复常的第一年,年初人们普遍对经济复苏持乐观态度,但受外围环境的影响,香港的贸易并不理想;受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影响,香港旅游业“旺丁不旺财”;受美元持续加息、以及部分外资企业对投资环境担忧的影响,香港出现了资本外流的现象。
时下,最紧要的事情是说好“香港故事”,展示香港魅力。在这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行政长官及特区政府全力将国际盛事的“饼”做大,让香港时刻处于“高光时刻”,可以增强人们对香港的投资信心。特区政府把举办国际盛事作为推动城市经济的切入点,这个“点”选对了!
特别通关 让“人流”激发“商流”
特区政府与深圳方面协调,在春节期间安排特别通关措施,特别是深圳湾口岸24小时通关,这标志著香港和内地的联通进一步提升。
从经济的角度看,人开始流动,就开始产生消费,也就开始拉动经济增长。统计数字显示,每150万旅客来港,会带给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约0.1个百分点增长。
回顾过往,内地游客给香港带来了可观的红利。香港旅游发展局数据显示,2003年推出“自由行”后,内地旅客入境香港总消费从2003年的334亿元,猛增至2019年的1,576亿元,增长了3.7倍!“自由行”20年,内地旅客在港消费累计超过22,375亿元。从人均消费看,2003年,内地访港不过夜旅客人均消费1,290元,到2019年增长为2,198元,增长了70.4%。“自由行”也为香港本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养活7%至8%的就业人口。
“自由行”给香港带来的红利直到2019年6月“修例风波”爆发戛然而止;2020年又爆发新冠疫情,香港与内地“封关”3年,直到去年初复通关。然而,时变境迁,内地游客对香港“自由行”的热度总体下降;同时,内地游客的口味有所变化,不再热衷于赴港购物。香港旅发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访港旅客总数为3,400万人次,近8成来自内地,仅恢复至疫情前55%的水平。
“通”则“活”,“堵”则“死”。针对通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不断调研改进。政务司司长陈国基1月2日向媒体表示,政府将推行3方面的举措:一是将来若举办大型活动,事先召开高层大型活动过关安排会议,提早作出部署;二是和内地相关部门积极商讨不同方案,包括可否延长铁路口岸开放时间、增加24小时通关口岸数目等;三是优化跨境交通安排,方便跨境巴士流转。
特区政府在春节期间做出特别通关安排,有利于内地人来港和港人北上“双向奔赴”,抓住了关键时间点。这个“点”抓得好。
磁石效应 让盛事释放更大红利
这次,李家超与议员探讨3个问题:一是如何推动与吸引更多的盛事在香港举行;二是业界如何使盛事增值;三是业界如何将“人气”变成“财气”。这3个问题是搞活城市经济的关键,非常重要。
先看“如何推动与吸引更多的盛事在香港举行”,时下的香港具有吸引国际盛事的诸多优势。首先,香港国安法和新选举制度实施后,香港没有了政治纷争,社会各界一心一意谋发展、惠民生;在地缘冲突加剧、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香港安定和谐的环境是吸引国际盛事的绝好条件。其次,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表示,香港具有中西文化荟萃和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以及便捷连通海内外的优势。如他所言,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具有举办国际盛会的优越条件。关键是我们如何用好这些有利条件,立法会议员及社会各界都应多提好建议。
再看业界如何使盛事增值,去年3月8日,“灼灼芳华--中艺国际妇女节艺术展”启动仪式在香港举行,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在致辞中表示,“是次艺术展览以‘灼灼芳华’为名,寓意深远。希望中艺持续发掘女性的独特才华与力量,在讲好香港故事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麦美娟点出了活动的“增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际上,在港举办的每一次国际盛事,都是展示香港魅力、中国魅力、“一国两制”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机会,从策划环节开始,就应考虑到如何“增值”,如何“增更大值”。立法会议员及业界人士应多提好建议。
最后看业界如何将“人气”变成“财气”,疫情前香港举办的国际盛事吸引了大量访港的过夜旅客;现在随著交通更加便利,过夜旅客有减少的趋势。境外人士以参加、观看国际盛事来港,仅仅是开始,如何给他们提供更多优质服务,让他们扩大消费范围、延长消费时段?业界需要政府给予哪些支持?这都需要“下深水”进行研究。面对“旺丁不旺财”的难题,一味抱怨,无济于事,各方一起携手解决,才是正确做法。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全国港澳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的致辞中指出,“相信特别行政区政府一定会敢于担当、善作善成,把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破除利益固化藩篱,著力破解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行政长官带领特区政府推动城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再次体现了“把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的要求,相信通过特区政府持续用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香港城市经济必能活力凸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日益强劲。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25/CaCZMrgHweg2UJK6ESZZt1QAGe26D0ttuV3.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将到立法会出席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探讨的议题之一是“推动城市经济”。
李家超周二(23日)出席行政会议前见记者时表示,想同议员探讨的问题是:政府同社会各界如何携手,推动与吸引更多的盛事在香港举行;业界可以如何做使盛事增值,及如何提升访客的良好体验与印象,产生“磁石效应”,进而吸引更多的旅客来到香港;业界如何将“人气”变成“财气”。李家超期望听取议员的意见与建议。
李家超亦宣布,春节期间香港特区与内地实施通关特别安排,年三十至年初四(2月9至13日),深圳湾口岸旅客及车辆均可24小时通关;罗湖口岸在年三十及年初二(2月9日和2月11日)两天,将延长通关时间至凌晨2时,港铁东铁线相应延长服务。
以上措施旨在搞活城市经济,从李家超及特区政府推动城市经济的新策略,可以看出有为政府的新风貌。
盛事连连 让港随时有“高光时刻”
周日(21日)举行的渣打香港马拉松约有7.4万人参与,恢复至疫情前的规模,给香港带来一派热闹景象。李家超当日主持了起步礼,他还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我很高兴看到2024年的香港盛事连连,不单为市民掀起一浪浪的欢乐气氛,亦能吸引海外旅客来港,振兴香港经济。特区政府会继续推动、推广在港举行国际大型盛事,展现我们盛事之都的魅力,巩固香港的国际城市地位。”
据悉,今年1至4月,香港将有40多项大型活动及国际会议举行。包括刚刚结束的香港网球公开赛、上周六(20日)的世界足球传奇杯、4月份举行的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昨起一连两天举行的亚洲金融论坛等。
平心而论,让一座城市“火”起来不难,难的是让城市“火而有序”、“火而生财”。特区政府不断推动鼓励国际盛事来港举行,行政长官把这作为一件大事,问计于立法会议员,可见此事在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中的重要性。
过往,政府采取“积极不干预”的原则,甘于作市场经济的“守夜人”,在经济上行、波澜不惊的环境下,以“守”为主,并无不妥。然而,在经济发展困难、风险挑战不断的环境下,政府如果仍然以“守”为主,则会错失良机。
去年是疫后复常的第一年,年初人们普遍对经济复苏持乐观态度,但受外围环境的影响,香港的贸易并不理想;受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影响,香港旅游业“旺丁不旺财”;受美元持续加息、以及部分外资企业对投资环境担忧的影响,香港出现了资本外流的现象。
时下,最紧要的事情是说好“香港故事”,展示香港魅力。在这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行政长官及特区政府全力将国际盛事的“饼”做大,让香港时刻处于“高光时刻”,可以增强人们对香港的投资信心。特区政府把举办国际盛事作为推动城市经济的切入点,这个“点”选对了!
特别通关 让“人流”激发“商流”
特区政府与深圳方面协调,在春节期间安排特别通关措施,特别是深圳湾口岸24小时通关,这标志著香港和内地的联通进一步提升。
从经济的角度看,人开始流动,就开始产生消费,也就开始拉动经济增长。统计数字显示,每150万旅客来港,会带给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约0.1个百分点增长。
回顾过往,内地游客给香港带来了可观的红利。香港旅游发展局数据显示,2003年推出“自由行”后,内地旅客入境香港总消费从2003年的334亿元,猛增至2019年的1,576亿元,增长了3.7倍!“自由行”20年,内地旅客在港消费累计超过22,375亿元。从人均消费看,2003年,内地访港不过夜旅客人均消费1,290元,到2019年增长为2,198元,增长了70.4%。“自由行”也为香港本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养活7%至8%的就业人口。
“自由行”给香港带来的红利直到2019年6月“修例风波”爆发戛然而止;2020年又爆发新冠疫情,香港与内地“封关”3年,直到去年初复通关。然而,时变境迁,内地游客对香港“自由行”的热度总体下降;同时,内地游客的口味有所变化,不再热衷于赴港购物。香港旅发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访港旅客总数为3,400万人次,近8成来自内地,仅恢复至疫情前55%的水平。
“通”则“活”,“堵”则“死”。针对通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不断调研改进。政务司司长陈国基1月2日向媒体表示,政府将推行3方面的举措:一是将来若举办大型活动,事先召开高层大型活动过关安排会议,提早作出部署;二是和内地相关部门积极商讨不同方案,包括可否延长铁路口岸开放时间、增加24小时通关口岸数目等;三是优化跨境交通安排,方便跨境巴士流转。
特区政府在春节期间做出特别通关安排,有利于内地人来港和港人北上“双向奔赴”,抓住了关键时间点。这个“点”抓得好。
磁石效应 让盛事释放更大红利
这次,李家超与议员探讨3个问题:一是如何推动与吸引更多的盛事在香港举行;二是业界如何使盛事增值;三是业界如何将“人气”变成“财气”。这3个问题是搞活城市经济的关键,非常重要。
先看“如何推动与吸引更多的盛事在香港举行”,时下的香港具有吸引国际盛事的诸多优势。首先,香港国安法和新选举制度实施后,香港没有了政治纷争,社会各界一心一意谋发展、惠民生;在地缘冲突加剧、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香港安定和谐的环境是吸引国际盛事的绝好条件。其次,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表示,香港具有中西文化荟萃和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以及便捷连通海内外的优势。如他所言,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具有举办国际盛会的优越条件。关键是我们如何用好这些有利条件,立法会议员及社会各界都应多提好建议。
再看业界如何使盛事增值,去年3月8日,“灼灼芳华--中艺国际妇女节艺术展”启动仪式在香港举行,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在致辞中表示,“是次艺术展览以‘灼灼芳华’为名,寓意深远。希望中艺持续发掘女性的独特才华与力量,在讲好香港故事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麦美娟点出了活动的“增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际上,在港举办的每一次国际盛事,都是展示香港魅力、中国魅力、“一国两制”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机会,从策划环节开始,就应考虑到如何“增值”,如何“增更大值”。立法会议员及业界人士应多提好建议。
最后看业界如何将“人气”变成“财气”,疫情前香港举办的国际盛事吸引了大量访港的过夜旅客;现在随著交通更加便利,过夜旅客有减少的趋势。境外人士以参加、观看国际盛事来港,仅仅是开始,如何给他们提供更多优质服务,让他们扩大消费范围、延长消费时段?业界需要政府给予哪些支持?这都需要“下深水”进行研究。面对“旺丁不旺财”的难题,一味抱怨,无济于事,各方一起携手解决,才是正确做法。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全国港澳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的致辞中指出,“相信特别行政区政府一定会敢于担当、善作善成,把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破除利益固化藩篱,著力破解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行政长官带领特区政府推动城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再次体现了“把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的要求,相信通过特区政府持续用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香港城市经济必能活力凸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日益强劲。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25/CaCZMrgHweg2UJK6ESZZt1QAGe26D0ttuV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