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炜光
由董建华1997出任特首,歴经曾荫权、梁振英到林郑月娥初期,特首办内都有一个职位叫“高级特别助理”,出任此职的人叫陈建平,他在内地出生,广州念新闻系,精通广州话,普通话是其母语。更重要的是陈建平因为跑了多年北京新闻,很多今天部长级人马,甚或更高的领导,或早已退休/离休(注意这两字是有分别的)干部,都和陈建平相识于微时,故陈能读懂和他们交谈时的弦外之音,看中共的公开文件时陈又能领略其微言大义。这对香港今天“要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极其重要。故笔者一向呼吁特首应重设这个职位及其团队,找一批类似陈建平这样的人才,年轻的、老成的,以他们对北京和内地各省市部委的政治触觉和敏锐,让特区政府在内交上如虎添翼。
笔者在此举两个例子。先此声明,这两个例子,一个是笔者发掘的,一个是江苏一位精研党史的教授启迪,和其他人无涉。笔者身边迄今没有任何朋友对出任内交顾问或重返政府,有任何兴趣。笔者只是班门弄斧,赚点HKG稿费而已。
先说第一个。大家可知道新华社2024年1月16日报导了习近平在党校出席一个金融研习班的开班仪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公开的资讯,大家上网可以看到。这个班是给党员的,但从学员、出席和列席的人员,便可知这个金融研习班,规格之高。学员是各省区市的金融领导、出席的领导除了人在瑞士达沃斯的李强总理外,其他政治局常委及国家副主席都出席了,这当然包括负责香港事务的丁薛祥。还有就是全国人大、政协的党员副委员长/主席等人。各民主党派的中央领导则列席。更重要的是:习近平讲话指出建设金融强国之路,多番提到“开放”、“强大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人才”,这里没有只字提到香港,但字字珠玑。若特区政府今天设有内交顾问团队,自能为特首及众高官解读其微言大义,作更好的部署。
第二个事例是一位江苏的党史专家提醒笔者的:“和中共官员打交道尤其资深望重的,要多懂党史,以至没有在内地发表但在境外网站能随时翻到的资料。有些典故不能用,否则很犯忌,勾起中共不愉快的回忆,而中共是非常重视歴史的。”这位专家著笔者找下面一封公开信看看。
事缘1982年文革刚结束不久,廖承志(廖公)以和蒋经国有同辈情谊的身分,发表公开信,劝台湾和大陆作第三次国共合作。蒋经国当时主政台湾,不想直接回信,便搬出远在美国的宋美龄(份属蒋的母亲)来回信。
1982年8月17日,宋美龄以一封公开信回复廖公。一开头,便显露其长辈之尊。
“承志世侄:
七月廿四日致经国函,已在报章阅及。经国主政,负有对我中华民国赓续之职责,故其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及中国国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
余阅及世侄电函,本可一笑置之。但念及五十六七年前事,世侄尚属稚年,此中真情肯綮,殊多隔阂。”
信的开首宋美龄便君临其上,老气横秋。宋然后便忆述往事,由孙中山临终,宋美龄和大姊宋霭龄(孔祥熙夫人)北上探视,主要是对胞姊/妹宋庆龄的奥援;再说到因而在北平和廖公母亲(何香凝)见面详谈,惊觉廖母对三民主义的娴熟。原文是“一位从未浸受西方教育之中国女子而能了解西方传来之民主意识,在五十余年前实所罕见。余认其为一位真正不可多得之三民主义信徒也。”大家可看出其微言大义吗?宋美龄是以长辈身分再搬出廖公直属长辈(母亲)对西方民主的意识来压廖公,指责廖公不懂三民主义,不懂西方民主,不听其母教诲。
之后便是一路数落中共,尤其提到毛泽东,和当时刚过去的文革,更是极尽用词贬斥。本段开头更有教训廖公不懂前辈往事之意,故原文用上“五十六七年前事”,“世侄尚属稚年”,“真情肯綮,殊多隔阂。”、“本可一笑置之”等字句,其高高在上,教训后辈的味道,跃然纸上,扑面而来。
更令人如骨鲠在喉的一段是提到“黄台之瓜”,原文是:
“世侄在万籁俱寂时,谅亦曾自忖一生,波劫重重,在抗战前后,若非先总统怀仁念旧,则世侄何能脱囹圄之厄,生命之忧,致尚冀三次合作,岂非梦呓?又岂不明黄台之瓜不堪三摘之至理耶?”
这位党史专家提醒笔者和中共高官打交道,有些典故不宜乱用,否则会触碰人家敏感神经,勾起人家不快往事。如果是“不知者”,那是对中共党史的无知。如果是“故意者”,那问题便大了!
再说一句,宋美龄在本段提到“波刼重重”,其实是怼廖公在致蒋经国信中引用的鲁迅名句:“歴尽刼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宋美龄的意思是:你的“波刼”你受便好了,和我们台湾无关。这封信内的有关典故,你是中共高官,听到有人在其他场合重提,会作何感想?
上述两个案例,相信远较笔者聪明的特区政府高层,都一定知道,且更能读懂其中深意。但若能重设内交顾问团队,应会如虎添翼,相得益彰。至于退休和离休的分别,特区政府高层深谙国情,一定远较笔者懂。笔者便不在此班门弄斧了!有兴趣的记者朋友,不妨直接问问他们。
(作者系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株洲联谊会名誉会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