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小庄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中国有延续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989年柏林围墙倒塌,此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苏冷战结束。西方世界发表了很多分析文章,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大胆推测,世界历史“终结”了,世界将是西方自由民主国家的天下,前苏联和新中国意识形态和文明将从此结束。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提出“文明冲突论”,发现了所谓苏东解体和中亚地区的断裂带,推断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激烈发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亨廷顿猜对了。南斯拉夫后来分解为七个国家,前苏联也解体了。如俄罗斯加入欧盟,前苏联文明也就会消失了,但美欧偏偏不让,怕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北约不但不解散,还要沿断裂带分批东扩到黑海,俄罗斯岂能善罢。美国和北约企图迫使中国走西式道路,想让具有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中国在这样那样的冲突中消失。
在美苏冷战结束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面临新的挑战:美国发动了贸易战、科技战和金融战等“新冷战”,这应当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另一个新起点。经过4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科技和民生等已有长足进步,到了《史记·管晏列传》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阶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做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都是新起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
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明确提出过“文化自信”的要求。2016年,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从而形成了“四个自信”。此后,十九大、二十大报告都分别提到“四个自信”。
建立文化自信,在什么国家都不容易,中国尤难。原因有三:一是中国有上下五千年、文明不中断的治国理政历史,其文化传承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简直是恒河沙数、浩如烟海、衡石量书、汗牛充栋。任何人皓首穷经,也难通读。二是历经社会时代变迁,所保留的传统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辨别。三是受历朝政局影响,相激相荡,相互诋毁,形枉影曲,并不少见。鉴往知来,借镜观形,进德修业,古为今用,谈何容易。了解中国经史子集的学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化自信,超凡入圣,才能做到。但通过简易速成之法,掌握中西文化特征异同,做出选择,就不会太难。
以选举为例。西方选举文明形成较早,加之话语权优势,常有高人一等之感。中国政治文明虽开端早,但选举文明起步较晚。中国曾经长期实行“贤人政治”制度,不论是协商、推举、九品中正、科举考试,大致都如此,其历史渊源来自《尚书》。其实《尚书》也有“民主”一词,但“民主”不是指选举。《尚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代夏作民主”,此处的“民主”,都是“为民作主”之意。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强调治国的贤德和能力。《礼记》有《大学》篇,后被列入四书,提供了人选的修炼之法。
对西方的选举与中国的“贤人政治”不妨做出以下比较区分:
(一)西式选举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相对多数当选制不足半数,但绝对多数当选制必然过半。古代中国“贤人政治”虽无选举,但有“内圣外王”的人选,如再选举一下,应是大多数当选。
(二)西方选举的选民基础可根据社会经济情况逐步扩大,体现直接选举的优势,但没有解决被选举人的“贤能”问题。中国古代却先解决“贤能”人选产生难题,然后才解决较容易解决的选举问题。
(三)西式投票简单明瞭,可以表达民意,投票结果被赋予正当性。这对当今中国,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四)西式民主选出来的人一旦发生偏差,可在任期届满时纠错替换,就等下一任再选,但任前、任内考察监督不足。根据“贤人政治”产生的人选,事先经过考察监督,减少任内出现偏差的可能性,任内仍可监督。如要替换,用举荐或选举制度替换,也都可以解决。
(五)西式民主对个别重大事项臧否,可采用“选民投票”方式,行使直接民主,也可避免当政者的专断。这对当今中国,局部地区、局部行业、企事业单位举行选民投票决定,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也就是说,中国选举制度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产生更佳人选,对治国理政有更积极的效果,萌生更坚定的文化自信。
秉持开放包容
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持开放包容态度。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著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并列举了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和观点。
其他人文方面之例还有不少:中国经籍西传在清代就很盛行,《论语·颜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联合国的信条,老子思想在德国很受欢迎,《孙子兵法》在美国有很多粉丝,英国学者用心收集中国科技史材料,世界不少汉学家花大力气研究中国学问,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对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品,中国是欢迎引进的。许多内地出版社有计划地、系统地、高质量地翻译了世界各国不同学科的名著和名篇,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随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国国力的强大,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兴趣会更大,对中国的研究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论语·季氏篇》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这说明中国乐意听取世界各国朋友的意见,有互相平等交流的传统。
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6月2日,他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对守正和创新作了进一步深入阐释。他说:“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宋代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治国基础教本《大学》在其中,“内圣外王”就是特定问题上的守正和创新。朱熹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可见《大学》是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守正做人、创新做事的教材。
(一)《大学》的纲领
程子章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和“在止于至善”,就是“守正”。“在亲民”,就是创新。对“在明明德”,章句说:“《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朱熹对《康诰》《大甲》《帝典》作注说:“康诰,周书”“大甲,商书”“帝典,尧书,虞书”。这就等于要把《尚书》通读一次。《尚书》是中国夏商周政治学,《荀子·劝学篇》说“政事之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说“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但该书“诘屈聱牙”。
《康诰》是指周成王讨伐管叔、蔡叔后,把殷商遗民封给康叔,周公根据成王的告诫命令,写成《康诰》,要求康叔尚德慎刑,善于用人,接受殷民,访求殷地保民之法,施行德政,安定殷民,继承文王基业,善良、安定、革新殷民。实际上要求康叔守正,有所创新。
《大甲》是大甲继承帝位后凶恶残暴,不守先祖成汤法典。由伊尹代大甲处理国政,放逐大甲守丧,教导大甲讲求忠信,以桀为戒,勤于政事,注意品德容止,不要辱没祖先的训词。历三年,大甲幡然醒悟,伊尹勉励大甲以成汤为榜样,告诫天下百姓只归附仁德之人,修善积德,永不懈怠。君臣合作,鬼神才能庇佑。这说明大甲如不守正,就只能守丧反思,醒悟后才能执政守正、创新。
《尧典》是指帝尧将逊位于舜,史官作了尧典,颂扬尧的功德。处理政务,敬慎节俭,明察四方,善治天下,思虑通达,宽容温和。上下发扬才智美德,家族亲密和睦,辨明百官善恶,诸侯协调和顺,天下友好和睦。尧让舜嗣位无非也是相信他可以守正和创新。
上述《尚书》的不同篇章说明,尽管古今情况不同,守正和创新都一样要明白国家治理的德行、德政和指导思想。就这三篇而言,守正不等于守旧,也包含了革新。
对“亲(新)民”,章句说:“亲,当做新。”,就是把“亲民”解释为“新民”。朱熹注认为:“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程子章句中还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照朱熹注的说法,就是“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程子把“亲”解作“新”、朱熹认为是革其旧、盘铭要求三新、《康诰》要求作新民、《诗·大雅·文王》要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有强烈创新意味。如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但非不择手段,总有一天可能“内圣外王”。
对“止于至善”,程子分别引述《诗·商颂·玄鸟》、《诗·小雅·绵蛮》、《诗·大雅·文王》、《诗·卫风·淇澳》、《诗·周颂·烈文》等五首诗。章句解释说,“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又解释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以上引诗五篇,都说明止于至善,达到仁、敬、孝、慈、信的境界,通过传道、自修、威仪,要求民不能忘,才符合德治要求。
(二)自身修养与辨明本末的关系
“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后,程子章句强调修身的重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说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修身是能益智的。儒、道、佛、医、武都有修身的不同要求,但儒家经典大都不说,道家、佛家经典则有讨论。先秦诸子很注意这方面的修为。
程子章句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熹注还说:“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对“本末”“始终”“先后”做了解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章句又说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对此,朱熹注还说:“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词。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也。”这是说,做事的本末、始终、先后,都有显著而细致的区别。
(三)内圣外王的回望与前行的八段路径
程子章句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倒序说。如顺序说,则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1.格物与知至的关系。程子章句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为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换句话说,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际工作中,要注重调查研究,这就是格物致知,找到规律性,发现新的知识,但随著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分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观察理解、掌握分析事物方法不同,都不能忘记对“明明德”的守正和创新。
2.意诚、心正与身修的关系。程子章句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对守正和创新,也要诚意。即使一人独处,亦应如此。
章句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对守正和创新,也要正心,在诚意和正心的基础上,就可以修身了。
3.身修与家齐的关系。程子章句说:“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这说明个人身修之后带动各家的道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要这样做。
4.家齐与国治的关系。为此,程子分别引述了《尚书·康诰》、《诗·周南·桃夭》、《诗·小雅·蓼萧》、《诗·曹风·鸤鸠》等。章句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人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齐家和治国很有关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从各家庭推广,扩散到全国去。
5.国治与天下平的关系。程子章句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谓“絜矩之道”,就是讲究分寸,不能失偏,方能传扬世界。
对“絜矩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的运用,程子章句认为要点有三:
一是先慎乎德。程子分别引《诗·小雅·南山有台》《诗·小雅·节南山》《诗·大雅·文王》等三首。章句说:“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巌巌,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先慎乎德,民之所好,就是守德之人,在上者尤要谨慎、与民同欲。
二是处理好内外、德才的本末关系。章句分别引《尚书·康诰》《国语·楚语》《尚书·秦誓》等三篇。章句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晋文公舅狐偃,字子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这些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扬世界的内德外财本末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三是以义为利,谦卑举贤。章句说:“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惟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鲁国贤大夫仲孙蔑)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扬世界也要讲求谦卑举贤、以义为利。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景
从美苏冷战结束后30多年的历史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非处于顺境。西方国家鼓吹所谓“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前者是指煽动有违西方所谓自由民主制度的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明的消失,包括前苏联文明和中华文明;后者则蛊惑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冲突,包括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两者共同目标都是让所谓自由民主的西方文明主导世界。他们声称自由民主国家之间的战争远比非自由民主国家之间的战争少,美国经常打著此旗号与非自由民主国家打仗,鼓吹所谓“战争(颜色革命)正义论”,以战争名义企图让其他文明终结。
美国为了维护世界霸主的地位,在中国GDP接近美国的三分之二时,开始对中国实行一系列围堵遏制政策。由于自顾不暇,该等政策启动比原来慢。到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才启动对中国的贸易战、科技战,并制裁中国企业和个人。拜登上台后,似有变本加厉之势。
但另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有有利的条件。一是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没有中断,体现了其自身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明还有包容性和和平性等特征,虽不主动挑起事端,但得到人民的支持,可从容接受挑战。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宪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到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已被中国革命的成功实践所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必将经历国家建设成果的检验。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儒家经典思想分不开,将《大学》“内圣外王”之道贯穿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并得到传承发展,必将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基地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24/iKzIDv1KLLjdTbMQXVU0J4WaKTDUfblmv2j.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