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国臣 张小羽
「少林八段锦」不仅是一门上乘武学功法,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古代「导引术」。其舒筋活络,简单易练,架势优美,动作独特,极具妙用;养生精妙, 延年佑寿,力大混元,强身健体,功效显著;其融汇外家武功,增强人体柔韧灵活力与整壮混元力,利于技击;还可作为硬功排打的收功之法,有「养生之宝」、「功中锦缎」之美誉。「少林八段锦」流传广泛,是嵩山少林武术文化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的瑰宝。
中岳嵩山文化历史悠久、雄隽神奥、开放包容,在30亿年前,当大地还是沧海横流时,即横空出世。嵩山是智慧之山,思想之山,还是以「少林寺」为代表的「功夫之山」。
缘起嵩山少林的「少林八段锦」
少林武术文化缘起嵩山少林寺,是嵩山地区包括寺僧在内的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译经,在嵩山少室山丛林之中敕建皇家寺院少林寺。跋陀在嵩山少林寺传法,八方民众来此,大量的民间习武之人也相继来到寺中当了杂役,他们在听经念经悟经之后,切磋武艺,去芜存菁,研究武功。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少林,在少林寺后五乳峰山洞面壁9年,以清白无杂的心念去投契佛理,把儒学、道学精华融入,创立禅宗。他在面壁传道之余,常窥察「少室山」林中鸟兽之间的争斗,习仿虎跃猴攀、猫窜狗闪、鸡立兔滚、虫爪蛇缠和鸟飞鱼翔之姿,和习武的弟子们一起,逐渐演成一套简单套路动作。后又遍求中国武技精华,获得东汉末年华佗的《五禽戏》,并加以改造演变,和僧徒们结合,充实、提高,逐渐形成「少林小洪拳」「少林醉拳」「少林棍」「少林刀」「少林剑」「达摩铲」「少林达摩易筋洗髓经」等百余种变化莫测的拳术,总称「少林拳」「少林功夫」,统称「少林武术」。
「少林八段锦」之名, 源于养生功法《少林达摩易筋洗髓经》。「锦」字是由「金」、「帛」组成的, 以表示其精美华贵,如丝锦那样绚丽精美;在功法中,则形容导引术气息如丝锦般连绵不断。因其精选自《少林达摩易筋洗髓经》「十二势」中的八段经典精华动作,如锦丝柔绵,疏通人体经络脏腑,发功快,见效速,故称为「锦」,总称「少林八段锦」。

「八段锦」之名, 最早出现在宋代洪迈所著《夷坚志》一书中。该书记载:「政和七年, 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 嘘吸按摩, 行所谓八段锦者。」由此可证,八段锦在北宋时已流传于世。
另一段记载,讲述了「少林八段锦」出自嵩山少林寺。
康熙年间,登封名绅焦复亨筹划编纂《顺治志》,其子焦钦宠博学广览,时常辅助,深得教益,名气日大。康熙十年(1671年),河南登封县令叶封,甚喜焦钦宠品德文采,命焦前往少林寺藏经阁,阅览采辑少林寺藏书、资料文存。焦钦宠在少林寺数年,编纂书籍间常向寺僧习练切磋少林武术,得真传秘笈。至康熙三十五年,完成了《少林寺志》、《登封县志》十卷。日后,焦钦宠的伯父焦贲亨和叶封合编了《嵩山志》,其孙焦如蘅续修了《乾隆志》。焦家三代精研史籍,深耕学术,编修志书,成为登封县文坛佳话,享誉盛名。
焦钦宠及其后人,将少林寺藏经阁中的少林武术套路功法进行系统整理,和少林寺僧一起研练。文人喜练内功,焦钦宠重点学习承续先人武术文化瑰宝,研练养生功法《少林达摩易筋洗髓经》「少林八段锦」,成为第一代传人,其后人又根据多年研练体会,不断创新,丰富完善,遂形成完整功夫专著《少林八段锦》,成为健身祛病法宝,代代相传。
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2022年11月11日,笔者再次来到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武术之乡「天地之中」——登封。在天下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八段锦代表性传人、少林寺武术馆功夫康养文化推广中心主任、河南少林武术学院院长焦宏敏拳师深谈,研究「少林八段锦」。
焦宏敏8岁跟随哥哥学练「少林小洪拳」,现为少林拳九段、国家一级拳师,「少林八段锦」第十代传人,先后在中央台、河南台等电视台的养生栏目讲解八段锦、易筋经节目,并随国侨办「文化中国 名家讲坛」走进非洲传播中华武术文化。有一次,毛里求斯体育部长背疾患病求他医治,他用拔筋点穴法为之理疗,顿见疗效,部长拉著他的手,大赞「中国武术神奇。」
焦宏敏心系武术文化传播,他说:《少林达摩易筋洗髓经》和「少林八段锦」是少林寺众僧最早演练的健身功法之一。「八段锦」有舒筋活血,调理气血,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等功能,久练可以健壮体质、抗疫祛病。只要掌握了这个功法的特点和方法,在人少寂静之地,静心凝气,坚持不懈,刻苦锻炼,就能收到良好的祛病健身、延年益寿效果。焦宏敏建议「禅武养生文化进农村、城市、机关、学校、社区,让每一个人借助少林武术文化养生健身、长寿幸福。」
嵩山少林禅宗的哲学理论是善爱、和谐,不但教育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而且指导产生出独特的武术形态,在此前提下指导创立了奇妙的养生功夫「少林八段锦」。

饱含佛法的「少林八段锦」
中国佛教的顶峰代表是少林禅宗,随著经济社会历史发展不断创新,在明朝时禅宗理论已经非常成熟了,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为做人标准;禅宗的佛学理论核心即「心」的理论,认为相由心生,成佛实际就在人的心中一念之间,便可创造地狱、极乐,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顿悟」是心的顿悟,「心」在实现佛教最高目标涅磐的过程中是最关键的;倡导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佛教的传入,让人们在生活面前找到了寄托与慰藉。当达摩带著大乘佛法来到中国,来到少林寺,弘扬嵩山雄隽博大、开放包容之精神,吸取儒道文化之精华,历经六代祖师,终于凝萃出东土禅宗时,人们向内探寻的道路也豁然开朗,嵩山少林成为人民向往拜佛追求健康平安快乐的圣地。
少林拳谚语说:「习拳讲武德,英雄显本色」,「远行须问路,授拳先教德」,「禅武合一」是少林拳区别于一般武术的根本所在。寺僧练习少林拳,不仅在于追求武术技艺的精湛,更在于通过以武悟禅,达到精神上的至高境界。
笔者有《少林拳》诗赞曰:毗卢阁高坑千层,血汗挥洒英雄僧。出手软棉拳霹雳,沾身坚铁腿吹灯。刚柔相济跳猛虎,攻防兼备立苍鹰。天下武功出圣地,人间正气四海增。
善爱和谐理念在嵩山少林武术文化中的表现风格就是刚柔。武功是刚强的,但与禅结合形成少林武术文化,即是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刚柔并济,互为作用,无敌天下。
「少林八段锦」是禅、武、医科学融合的结晶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少林武术中外功的多种套路、器械,内功中的《少林达摩易筋洗髓经》和「少林八段锦」,践行了嵩山少林文化善爱和谐理念,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间,「意、气、形」融合,彰显出禅、武、医科学创新的特点。

其一,禅学善爱理念,指导功法形式柔和。
嵩山少林寺佛教禅宗的理论核心人性即上文所说之「心」的理论。所以,善爱和谐哲学理念确定功法的核心是柔和意念,用柔和意念指导产生出独特的武术形态,创立了奇妙的养生功夫「少林八段锦」,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间。其以心之意念行气,「五蕴皆空」,运用柔和练法,开发大脑潜能,动作朴实无华, 内外兼修,三年易筋,九年洗髓,达到天人合一,气通人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境界。
其二,武学拳势松紧,形成八段精华动作。
少林拳分为内功拳和外功拳,其表现形式各具特色:外功拳,勇猛迅疾、凌厉刚劲;内功拳则寓刚于柔,朴实无华。二者同具四个特点:
1、「拳打一条线」,从起式到收招,套路的演练都是在一条线上完成。
2、「套路短小精悍」,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
3、「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其手法,观其型非直非曲,与敌交手时可伸缩自如,不露破绽。
4、「攻守明显,注重实用」,其招式结构以守、攻为主、守中寓防,攻防合一,刚柔并济,以真打真防为招,不搞花架子。
少林八段锦属少林拳中的内功拳,少林拳的四大特点体现得非常明显,是一种激发、使用自身潜能的功法形式,其少林禅宗的善爱和谐理念,通过特定的八段柔和动作修持,吸收宇宙能量, 融意念、呼吸、动作于一体, 坚守恬淡虚无、纯一状态,达到修心练意, 固本培元,养生益寿的高雅境界。
其三,中医学疗法,引导意念气息通达。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承载著厚重的中医文明,中医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最突出的代表之一,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始,中医理论体系开始逐渐形成,其包括经络文化、本草文化、诊疗文化、养生文化等等。中医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具有先天文化优势。


「正、清、和」是嵩山「儒、道、佛」善爱和谐文化的真谛。践行善爱和谐理念,就要学习本领技术,就要学习中医理论,创新健身载体。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儒、道、佛」大家如华佗、李时珍、张仲景、孙思邈等莫不如此。当代少林寺大和尚德禅拳师和嵩山法王寺方丈释延佛大师等,都是精通中医的名家。「少林八段锦」融中医理论于功法,引导气息通达健身。
一是践行阴阳理念。阴阳学说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思想,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八段锦虽然整体以动功为主,但要求「意念调心,心神宁静,形动心静,整个过程动静结合」。动为阳,静为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二者紧密结合。另从功法上来讲,八段锦起势和收势动作较为缓和,可以起到养阴的效果,但其它的动作较快紧,是以养阳为主,整体阴阳具兼;八段锦的练功过程中,动作向上为阳,向下为阴,向前为阳,向后为阴,向左为阳,向右为阴;在调息的过程中,吸气为阳,呼气为阴。如此,通过习练八段锦,可以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强体健身。
二是践行脏腑经络学说。经络是体内联系脏腑、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的通路。手臂的屈伸动作可以有效刺激肘部,从而起到通调心肺二经络的作用;躯干的拉伸可以有效刺激大椎、命门等穴位及任督二脉;下肢运动则可起到刺激足三阴、足三阳经的目的。八段锦歌诀每一句都对应著相应的脏腑,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调理三焦、脾胃、肝肺等脏腑,同时对四肢、头颈、躯干等全身部位也进行锻炼。譬如,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健运,则水谷精微得以化生、转运至全身,发挥濡养人体的功能。八段锦在「调理脾胃需单举」一式中,通过左右上肢交替的托举、降落,配合呼吸吐纳,顺应脾升胃降的生理特点,调畅脾胃气机,就有助于发挥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的功能,达到健脾养胃的效果。

三是践行「治未病」理念。中医「治未病」思想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古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们通过习练八段锦,可以提高人体正气抗邪的能力,起到「未病先防」的效果。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众多临床实例证明,八段锦对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中,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例如,对心血管系统,可以起到改善心功能、降低血压的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提高肺功能的功效;在内分泌系统,可以起到降低血糖,改善脂肪代谢的作用;对以炎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风湿性疾病,可以起到缓解关节肿痛、僵硬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增加关节活动度的作用;对以慢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风湿性疾病,如纤维肌痛综合症,还能缓解疼痛、改善睡眠障碍。
另外,长期持续练习八段锦,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补益元气,可以增强精神类疾病和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明显提高恶性肿瘤化疗或者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治疗效果,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四是践行整体观念理论。中医的整体观念是天人合一,其把人体看作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统一体,同时还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八段锦不是单纯针对某一脏腑、某一疾病进行专门治疗,它的保健作用是全身性、整体性的。
通过「调身」「调息」和「调心」,在生理上疏通人体经络,保证人体气血畅通,具有保精、养气、存神的作用;在心理上还可改善人们的不良心理状态。八段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功法口诀首句即为「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实际上就是通过入静,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少林八段锦是嵩山少林文化善爱和谐理念指导下的精华,经过不断创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大健康向往,长盛不衰,千年流传。
作者简介
张国臣:河南大学武术学院教授、中国少林文化研究院院长。
张小羽:美国佛蒙特法学院客座教授、对外关系与合作部主任,美国纽约州律师,河南大学武术学院高级研究员。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