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 张晶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顺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是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需要,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需要。正确理解和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科学的实践方法。
坚持人民群众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蕴含著丰富的实践原理和人民群众主体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等基本原则。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提出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政治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和根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文艺工作的指示中所提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上总结和概括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伟大创造作用,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就是要求他们既要帮助和知道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他们吸收由群众中来的养料,把自己充实和丰富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不能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实际、毫无内容的空中楼阁。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出“身边的小小悲欢”,走进实践深处,关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这种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文化观,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
与时代特征创造性结合的
中华民族文化观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新时代特征进行创新性结合而发展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这是文化的烙印。对中国传统文化既要继承也要创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传统文化要进行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是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因此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著丰富的原理性理论成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及文化建设的基本原理观点,又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弘扬发展了这些原理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要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规律,阐释弘扬了革命文化的基本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系统性规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判断下的文化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可以说,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尤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将全人类的命运作为价值判断的文化观。
现在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充满希望,也面临全球性的各种挑战。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和发展。而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想通的重要途径。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媒体、ChatGPT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迎来了跨地域、跨种族和跨文化的新挑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一方面又面临文化同质化和身份认同的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世界各国之间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模式走深走实,推动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互鉴提供了新思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系统、科学、完整的文化理论体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有机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将随著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指引中国发展为世界文化强国,并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1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JYSfzD8dkYxtu9HfsuakNunfckB0oS4BHeJ.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 北京 张晶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顺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是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需要,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需要。正确理解和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科学的实践方法。
坚持人民群众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蕴含著丰富的实践原理和人民群众主体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等基本原则。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提出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政治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和根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文艺工作的指示中所提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上总结和概括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伟大创造作用,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就是要求他们既要帮助和知道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他们吸收由群众中来的养料,把自己充实和丰富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不能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实际、毫无内容的空中楼阁。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出“身边的小小悲欢”,走进实践深处,关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这种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文化观,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
与时代特征创造性结合的
中华民族文化观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新时代特征进行创新性结合而发展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这是文化的烙印。对中国传统文化既要继承也要创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传统文化要进行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是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因此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著丰富的原理性理论成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及文化建设的基本原理观点,又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弘扬发展了这些原理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要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规律,阐释弘扬了革命文化的基本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系统性规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判断下的文化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可以说,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尤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将全人类的命运作为价值判断的文化观。
现在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充满希望,也面临全球性的各种挑战。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和发展。而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想通的重要途径。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媒体、ChatGPT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迎来了跨地域、跨种族和跨文化的新挑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一方面又面临文化同质化和身份认同的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世界各国之间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模式走深走实,推动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互鉴提供了新思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系统、科学、完整的文化理论体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有机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将随著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指引中国发展为世界文化强国,并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1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JYSfzD8dkYxtu9HfsuakNunfckB0oS4BHeJ.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