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 李明泉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刻回答了中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底色、突出的实践特质、辩证的科学架构、闳阔的开放境界,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思想体系,需要深入学习践行,这里仅谈几点认识。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著民族智慧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栖息的精神家园。我认为,那些至今还存活在人们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命体认、民俗生活、实践活动等现实过程中的儒释道、先贤哲学、历代名家名作等能够穿越时空的思想观念,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比如,中国哲学认识到“五行”“五材”“六气”等宇宙间的基本物质;指出国将兴听于民,天道远人道迩,相信人力而不甚相信神力,依靠人道而不依靠遥远的天道,闪耀著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芒。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子的仁与礼、孟子的性善论以及中庸和谐观等,为今人提供了观察现实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又如,中华民族历来追求民富国强,认识到“以民为本”的重要性,孔子希冀“足食足兵”,管子主张富国必富民,荀子期待“上下俱富”,追求“政均则民无怨”的公正价值诉求,范仲淹的“政通人和”成为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这些思想智慧连接了文化关注当下经济社会的民族集体意识和价值取向。
香港历史文化悠久,从公元前214年秦军南征百越,就将香港纳入秦版图。香港历史博物馆及海防博物馆、李郑屋汉墓博物馆、罗屋民俗馆、中环半山孙中山纪念馆以及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都真实生动地展现香港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特别是香港既兼容外来文化,又保留著不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如凉茶、中式长衫和裙褂、南音、大坑舞火龙和长洲太平清醮等。如今的香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从1990年开始把中华文化编进中小学教材,出版《中华经典启蒙》《中华文化承传》《中华文化撷英》等,举办《世说论语》征文比赛等系列活动,西九文化区建有戏曲中心,扎扎实实地赓续著中华优秀传统文脉,焕发出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新时代之光。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中华美学精神抒写著世界文化的瑰丽诗篇
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给出了科学解答,他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中华美学精神既是艺术哲学的真理性提炼,又是文艺理论的专业性凝练,注重言志缘情、立象尽意、重气感物、知人论世、文以明道,以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为至高标准,至今仍具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历代文论所形成的“比兴说”“气韵说”“性灵说”“童心说”等众多美学观念打开了古今审美融通的思维之门,彰显出史实与现实整一的华彩。中华美学思想汲取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源于丰富的中国哲学和古典文论,把先秦以来诗话理论、神思方式、意境美学、风骨气韵等运用到审美过程之中,把有史以来的神话传说、诗经楚辞、诸子散文、辞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认识,深度与生命体悟方式转化为对当代文艺发展的审美判断尺度,鲜明表达著新时代的哲学理论、科学思维和情感态度。这些有如苍穹之上闪耀的思想星辰、神州大地绽放的思维之花,汇聚成中华文艺美学的宝贵财富和闳丽华章。
香港文学艺术所传递的美学品质和审美情趣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沟通内地和世界的文化纽带。萧红1940年抵香港之后发表的《马伯乐》《呼兰河传》,张爱玲1939年进入香港大学后发表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独特篇章;梁羽生、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其长篇巨制掀起阅读狂潮;刘以鬯的《酒徒》被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小说”,对内地新时期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自1897年电影传入香港后,电影业一直蓬勃兴旺,先后涌现出李翰祥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胡鹏的《射雕英雄传》、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等,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猛龙过江》、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食神》以及科幻特技片《风云之雄霸天下》《中华英雄》等,丰富了内地观影内容和体验方式,构成为中华美学大潮的东方奇观。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凸显文化主体意识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灵魂就在于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依附不盲从不空悬,有著深邃而丰沛的“实践—理论”特质。独立自主精神与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独立自主精神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气质和风貌,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融入“精神谱系”之中,而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却是一种来自实践而又回到实践的哲学思想体系。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精神。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应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实现理论上的独立自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将物质上的独立自主、理论上的独立自主、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实践昭示我们,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摆脱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依赖,推进本国现代化进程,以防止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现实问题和民族审美意识,确保不做依赖其他文明体的思想寄生虫,用中国道理中国理论回答和解决中国的实际的问题。
中国与其他文明体的历史、地理、人口、社会制度等不同,必然有自己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和思想理论指引及其文化发展方式。香港作为中华文化版图的璀璨明珠,曾蒙尘蒙羞,遭受过文化情感下跪的伤害。如今,我们挺起脊梁站起来,在中华文明的强大语境里,香港文化更加自信自强,日益彰显出本土特质和中西兼容特色而没丢失中华文化本底,从而彻底避免“跟人脚迹、拾人牙慧、学人言语”问题,以不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挥香港独特优势。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新文化胸怀天下的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胸怀天下的人类观,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修齐治平”“美美与共”等理念有如长江黄河千古流淌、拥抱大海。儒家核心经典之一的《尚书》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尽管“天下”的空间范围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但“胸怀天下”一直是中华民族念兹在兹的意愿和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担当需要以文化凝结心灵,以艺术沟通世界,推动文化艺术“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不仅生动书写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而且应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和表达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
香港位居亚太地区要冲,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在内地对外贸易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香港艺坛发展蓬勃,从粤语流行音乐、中国戏曲、百老汇音乐剧,到备受赞誉的国际舞蹈团、管弦乐团,每年均有各类国际及本地大型活动在香港多个世界顶尖活动场地轮流上演。西九文化区是香港最新文化地标,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趋势,为香港的艺术与创意产业提供更多发展契机。香港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东方之珠”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有能力有气魄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我们只有携手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发挥香港不可替代的新的文化使命的独特作用。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1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jh6IIsddRDYaaZ9WoyZEnj9fXbRa7FTOdGS.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 北京 李明泉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刻回答了中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底色、突出的实践特质、辩证的科学架构、闳阔的开放境界,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思想体系,需要深入学习践行,这里仅谈几点认识。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著民族智慧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栖息的精神家园。我认为,那些至今还存活在人们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命体认、民俗生活、实践活动等现实过程中的儒释道、先贤哲学、历代名家名作等能够穿越时空的思想观念,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比如,中国哲学认识到“五行”“五材”“六气”等宇宙间的基本物质;指出国将兴听于民,天道远人道迩,相信人力而不甚相信神力,依靠人道而不依靠遥远的天道,闪耀著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芒。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子的仁与礼、孟子的性善论以及中庸和谐观等,为今人提供了观察现实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又如,中华民族历来追求民富国强,认识到“以民为本”的重要性,孔子希冀“足食足兵”,管子主张富国必富民,荀子期待“上下俱富”,追求“政均则民无怨”的公正价值诉求,范仲淹的“政通人和”成为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这些思想智慧连接了文化关注当下经济社会的民族集体意识和价值取向。
香港历史文化悠久,从公元前214年秦军南征百越,就将香港纳入秦版图。香港历史博物馆及海防博物馆、李郑屋汉墓博物馆、罗屋民俗馆、中环半山孙中山纪念馆以及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都真实生动地展现香港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特别是香港既兼容外来文化,又保留著不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如凉茶、中式长衫和裙褂、南音、大坑舞火龙和长洲太平清醮等。如今的香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从1990年开始把中华文化编进中小学教材,出版《中华经典启蒙》《中华文化承传》《中华文化撷英》等,举办《世说论语》征文比赛等系列活动,西九文化区建有戏曲中心,扎扎实实地赓续著中华优秀传统文脉,焕发出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新时代之光。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中华美学精神抒写著世界文化的瑰丽诗篇
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给出了科学解答,他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中华美学精神既是艺术哲学的真理性提炼,又是文艺理论的专业性凝练,注重言志缘情、立象尽意、重气感物、知人论世、文以明道,以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为至高标准,至今仍具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历代文论所形成的“比兴说”“气韵说”“性灵说”“童心说”等众多美学观念打开了古今审美融通的思维之门,彰显出史实与现实整一的华彩。中华美学思想汲取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源于丰富的中国哲学和古典文论,把先秦以来诗话理论、神思方式、意境美学、风骨气韵等运用到审美过程之中,把有史以来的神话传说、诗经楚辞、诸子散文、辞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认识,深度与生命体悟方式转化为对当代文艺发展的审美判断尺度,鲜明表达著新时代的哲学理论、科学思维和情感态度。这些有如苍穹之上闪耀的思想星辰、神州大地绽放的思维之花,汇聚成中华文艺美学的宝贵财富和闳丽华章。
香港文学艺术所传递的美学品质和审美情趣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沟通内地和世界的文化纽带。萧红1940年抵香港之后发表的《马伯乐》《呼兰河传》,张爱玲1939年进入香港大学后发表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独特篇章;梁羽生、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其长篇巨制掀起阅读狂潮;刘以鬯的《酒徒》被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小说”,对内地新时期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自1897年电影传入香港后,电影业一直蓬勃兴旺,先后涌现出李翰祥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胡鹏的《射雕英雄传》、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等,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猛龙过江》、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食神》以及科幻特技片《风云之雄霸天下》《中华英雄》等,丰富了内地观影内容和体验方式,构成为中华美学大潮的东方奇观。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凸显文化主体意识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灵魂就在于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依附不盲从不空悬,有著深邃而丰沛的“实践—理论”特质。独立自主精神与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独立自主精神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气质和风貌,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融入“精神谱系”之中,而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却是一种来自实践而又回到实践的哲学思想体系。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精神。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应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实现理论上的独立自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将物质上的独立自主、理论上的独立自主、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实践昭示我们,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摆脱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依赖,推进本国现代化进程,以防止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现实问题和民族审美意识,确保不做依赖其他文明体的思想寄生虫,用中国道理中国理论回答和解决中国的实际的问题。
中国与其他文明体的历史、地理、人口、社会制度等不同,必然有自己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和思想理论指引及其文化发展方式。香港作为中华文化版图的璀璨明珠,曾蒙尘蒙羞,遭受过文化情感下跪的伤害。如今,我们挺起脊梁站起来,在中华文明的强大语境里,香港文化更加自信自强,日益彰显出本土特质和中西兼容特色而没丢失中华文化本底,从而彻底避免“跟人脚迹、拾人牙慧、学人言语”问题,以不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挥香港独特优势。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新文化胸怀天下的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胸怀天下的人类观,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修齐治平”“美美与共”等理念有如长江黄河千古流淌、拥抱大海。儒家核心经典之一的《尚书》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尽管“天下”的空间范围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但“胸怀天下”一直是中华民族念兹在兹的意愿和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担当需要以文化凝结心灵,以艺术沟通世界,推动文化艺术“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不仅生动书写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而且应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和表达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
香港位居亚太地区要冲,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在内地对外贸易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香港艺坛发展蓬勃,从粤语流行音乐、中国戏曲、百老汇音乐剧,到备受赞誉的国际舞蹈团、管弦乐团,每年均有各类国际及本地大型活动在香港多个世界顶尖活动场地轮流上演。西九文化区是香港最新文化地标,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趋势,为香港的艺术与创意产业提供更多发展契机。香港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东方之珠”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有能力有气魄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我们只有携手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发挥香港不可替代的新的文化使命的独特作用。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1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jh6IIsddRDYaaZ9WoyZEnj9fXbRa7FTOdG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