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志坚 | 香港树仁大学副教授暨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主任
何隽溢 | 香港树仁大学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研究助理
东莞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与华南地区历史发展甚有关系。至2023年,东莞建城已有一千二百多年(757至2023年)。考古学者指出,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末期,已在当地发现人类活动的遗迹,乃至唐宋以后,大量中原人士南迁往广东一带,也有不少人士南下东莞。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十一个城市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成功的加工工业与电子工业中心之一,东莞成功的原因和其历史渊源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从东莞的命名由来开始,探讨这个地方的历史,分析位于珠江与伶仃洋交汇的东莞如何走过千年道路,成就今天的地位。
东莞命名的由来
对于东莞命名的由来,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自757年东莞地区改名为东莞县后,「东莞」这一地名基本上沿用至今。但其实在三国魏晋南北朝,已出现「东官郡」「东莞郡」等地名。即使如此,有两个关于东莞命名由来的说法是被众多学者采纳的,分别是取名于盐和取名于植物。
首先是关于东莞取名于盐的说法,是为「筦」。早在新石器时代,东莞就有生产盐的产业,盐的生产在古代关乎国计民生。汉武帝时在岭南分设东西盐官,驻所在深圳南头古城一带的称为「东官」。莞盐在宋代达到兴盛期,《元丰九域志》记载,宋「广南东路」设有十四个官办盐场,其中东莞县境内有靖康、大宁、东莞三个盐场,和南海(今香港大屿山)、黄田(今香港屯门)、归德三个盐栅,至明末清初的屈大均称赞此地为「盐烧积雪千田白,花吐攀枝十里红」的盛况。按《宋史》等史料,「筦」字从竹头,当是取「筦盐铁」之筦,「筦」通「管」,而草字头的「莞」字不知何始,或为民间讹写,从「筦」改为「莞」,并演变成今日的东莞。其次是关于东莞取名于植物的说法,「莞」字来自于当地用于结席的咸碱地蒲草。由于东莞位于广州和深圳之间,是东江的淡水和伶仃洋的咸水交汇之处,适宜莞草的生长,据明代官员卢祥所著的《东莞旧县志》残卷记载:「莞,草名。邑莞草可以为席,故取此。」而卢祥的另一著作《莞草》诗也写出东莞得名的由来,「菀彼莞草,其色芃芃。厥土之宜,南海之东;菀彼莞草,芃芃其色。不蔓不枝,宜簟宜席;宜簟宜席,资民之食。邑之攸名,实维伊昔。」可见,当地人民会用莞草编织草席、草帽、草坐垫等,是东莞自古以来的传统手工业,东莞的「莞」也因此而得名。

东莞行政区划的沿革
东莞的歴史十分长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居住。到周代,东莞则属于禹贡扬州之境,大越之南裔。在战国时代,楚国击败越国,居民散于江南海上,谓之百越。其后在秦汉时期,平定南越,设置南海郡,东莞这时属于番禺县。到三国东吴时期,开始设司盐都尉于东官场,意为「东方盐官」。在东晋时期,又设立东官郡,地处东官场北,其后又在现今东莞的邑地设县,因为东莞的地方有宝山,故改名为宝安,并隶属于东官郡,但后来又撤并到义安郡。南朝时期邑地又被数次撤并,并曾经改名为「东莞郡」或「东官郡」,但也首次成为行政县。直到隋朝时期,废东官郡,改名为宝安县并隶属于广州。但到了唐朝又再更名为东莞,其县治置于涌(即今东莞莞城区),正式称为「东莞县」,并一直延用至今。由此可见,东莞也是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千年古县。
东莞在清朝至抗战时期的发展
虽然东莞在古代没有发生对中国政局影响深远的事情,但到清代以后则完全相反,东莞成为了发生深远影响中国政局的重大事件的地方。
首先,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事件,而负责销毁鸦片的虎门镇,位置就在东莞。在清代中晚期,英国为了获取更多资源财富和拓展海外市场,开始向中国输入毒品鸦片。鸦片的输入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的局面,形成严重的财政危机;社会上,人民吸食鸦片损害身心健康,削弱军队的战斗力;中国官僚阶层为购买鸦片包庇走私,并透过加税摊派搜刮人民,导致官风更加腐败。于是在道光年间,清廷委派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抵达广东,全权办理禁烟事务。林则徐其后亲自到东莞的虎门海滩,命人在此修筑了两个大池子,作为销烟之用。在当地官员百姓以及外国官民等见证下,将从外商收缴的近两万箱鸦片全部倒进东莞虎门镇的销烟池中当众销毁,这件事也成为对中国近代史造成深远影响的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其次,在鸦片战争期间,东莞的虎门也成为抵抗英军侵略的重要地点。虎门炮台是分列于珠江口两岸清代炮台的总称,由沙角、威远、镇远、大虎等炮台组成,是珠江口主要的防守要塞,而虎门的威远炮台更是当年战争的遗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攻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英勇抗击,但不幸壮烈牺牲,最后虎门炮台尽数被英军炸毁,直至1882年总督张树声时期才奏准修复,成为歴史景点之一。
除了发生在清朝时期影响中国政局的事件外,东莞在抗日战争中也成为抗日力量的根据地。在1938年10月的惠广战役中,东莞不幸被日军侵略,大岭山成为中国共产党东江纵队的基地之一。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东江纵队发祥地和主要活动的地方之一,亦是华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进入东莞大岭山区,并设立部队领导机关,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斗争,不但成功偷袭入侵百花洞的日伪军,也成功突围出去,粉碎了日伪军在东莞抗日根据地「万人大扫荡」的意图,而日伪军也在东江纵队发动的群众反「扫荡」斗争下受到沉重打击,有力地支援了华南地区及全国的抗日战争。东莞大岭山的抗日根据地遗址也是东江纵队敌后抗战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其对抗战的重要性。
东莞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东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十年间,它由农村和市镇变为全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最前沿的地区,享誉国内外。东莞有不少独特的优势,才造就其今天工业中心的地位。
首先,东莞的地理位置邻近香港地区,这是其独特的优势之一。香港在开埠后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南方可与广州比肩的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后亦积极发展工业,更在七八十年代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不过那时,由于香港工业成本不断上涨,加上服务业兴起,导致工业难以招聘人手,而对外则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带来压力。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不少香港工业家如林亮等人看准中国广大的人口和土地以及低地租等优势,采用「前店后厂」的方式,即是把他们的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内地,但把工厂的产品设计、研发和市场推广留在香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和开拓市场。而地理位置邻近香港的东莞,由于交通方便且运输成本低,成为香港工业家开设生产线的首选。
其次,东莞的地理位置位于珠三角地区枢纽,也是其融入改革开放潮流的优势。东莞的石龙镇位于东江下游南北支流交汇处,亦位于珠江口东岸,是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口,有天然的优质深水港口虎门港。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东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促使东莞发挥了连接广州与香港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随后,东莞的地理优势也促使其成为改革开放中首批开放的城市之一。1978年7月,东莞县第二轻工业局设在虎门境内的太平服装厂,与港商合作创办了内地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太平手袋厂是首间参与「三来一补」的企业之一,也象征改革开放的开始。其后,随著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再加上东莞的交通优势,以东莞为主的广深高速公路中段不断深入,并联通高速公路网;加上水陆交通发达,方便东莞的工业拓展内地和海外的商机以及外资,这是促使东莞成为最成功的加工工业与电子工业中心的原因之一。
虽然东莞有独特的优势促使其发展,但也历经了四十年,并面对不同阶段的艰辛风雨,才能发展成今天的样貌。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第一家来料加工厂——太平手袋厂在东莞虎门的成立,标志著东莞外资经济的起步。东莞的工业和外资企业通过「三来一补」的合作方式营运,并从中吸收外资、技术、管理和销售经验,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和外向型经济。1984年,东莞政府实施「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发展策略,使外资快速进入东莞,并利用外资全力发展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东莞利用外资的方式也在八九十年代从「三来一补」转移到「三资」企业,形成纺织、服装、电子、食品等行业的外资企业群体,外资企业遍布东莞城乡,促使东莞城乡踏入工业化阶段。
到八九十年代,东莞逐渐实现农村工业化,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工业结构得以优化,并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工业转型为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的民营企业开始兴起,并与外资企业在「三资」的合作模式下迅速发展;传统产业比重相应下降,带来一系列工业转型,支柱产业从前期如纺织业等的轻工业,到中期如电力生产的能源工业,后期则是向如电子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转变,也表明东莞工业向重工业化转型。到2000年,东莞的工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此时,东莞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比重达到52.5%,工业经济已成为东莞经济的重心,使「东莞制造」享誉国际,也标志著一个世界加工制造基地的诞生。
进入21世纪后,东莞工业进入新一轮的转型阶段,从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逐渐形成以通讯设备、电脑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龙头产业体系。其后,东莞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规划产业突破,先后发布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21条」和「新21条」,政策从市场调节的「无为而治」向「市场政府双管齐下」转移,并指导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经过智能设备更新、网络渗透工业的流程改造、商事制度改革的东莞工业成功从低端转型为中高端,不少在东莞营运的民营企业也在转型升级下成为知名品牌,例如华为终端、vivo、OPPO电子等都是东莞知名的电子设备生产商,也使东莞成为电子工业的中心及粤港澳大湾区十一个城市之一。
结论
总括而言,从东莞的命名、设置沿革、到清代至抗战、改革开放的发展可见,东莞可以说是充满历史和特色的地方。
首先,从东莞的命名中可见,虽然学者对东莞命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从其取名于盐和取名于植物的由来,可以知道东莞是个盛产盐和莞草的地方,因此官民会在此开设盐场和用莞草编织各种生活用品。
其次,从行政区划设置沿革可见,东莞这个地方的人类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并在春秋战国时期首次列入中国版图,其后在秦汉设郡县治理,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多次改名和裁并,直到隋唐被改名为东莞县,并沿用至今,可见东莞的人类活动和行政区划设置沿革的追溯时间非常长且有著丰富歴史。
再者,东莞在清朝至抗战的发展可谓对中国影响深远,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影响到鸦片战争的爆发,再到鸦片战争时用作防御的虎门炮台,可见东莞在清朝所发生的事情影响著全中国的发展。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东莞不但成为东江纵队的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更是东江纵队的司令部,指挥抗日的游击战,支援著华南地区及全国的抗日战争。
再加上,在改革开放时期,东莞由于其地理位置邻近香港且位处广东地区的水陆交通要津,因而成为改革开放时期最先开放的地方,也成为以香港为首的外资设厂生产的首选地方。而东莞四十年的发展也经历不少的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轻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并进行农村工业化,以「三来一补」的模式发展。到九十年代,逐渐转型为以重工业为主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促使工业经济成为东莞经济的重心;进入21世纪后,产业链开始从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工业的技术转型升级,促使东莞的制造业发展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专业化,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加工工业与电子工业中心,也促使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十一个城市之一。
最后,从东莞的歴史可见,不论从其命名、行政区划设置的沿革,到清代抗战至改革开放发展的种种,都说明东莞是个充满历史渊源并且影响到今日中国发展的地方。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11-12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8/zh4eP8EMTpqXAFC9ZeEog5YbsVmqMdkBhLX.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