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俊 | 团结香港基金会研究员
夏 楠 | 团结香港基金会助理研究员
舒振慧 | 团结香港基金会助理研究员
1999年7月香港《中医药条例》在立法会获得通过,标志著中医药在香港有了合法的地位。至今为止,中医药在香港又走过了二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二十年来,中医药在香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具备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建立了严密高效的规管法例与机制。但另一方面,香港目前只能使用纯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其发展步伐小而慢。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对中医药发展作出全局性、战略性部署。香港应抓住机遇,多管齐下,全方位促进中医药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的影响力带到国际舞台。
中医药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更是一个有深厚底蕴、承载多种传统中华元素的文化体系,蕴含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说、道教文化等,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香港,中医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亦在医疗体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新冠疫情期间,中医在预防重症和治疗后遗症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为维护市民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亦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医药。2025年,香港首间中医院将投入服务,政府也将于同年公布《中医药发展蓝图》,香港中医药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因此,现在正是促进中医药在香港全面发展的大好时机。
弘扬中医药文化
在完整的中医医药学体系中,中医药服务最为人所熟知,但中医药的发展绝不应仅限于服务方面,而是应该扩展至更广阔的范围。其中,中医药文化正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用以加深香港市民对中医药传统及中医药未来发展的了解。现时,不同团体一直致力于通过不同方式宣传和推广中医药文化,譬如成立中医药博物馆、提供导赏团、举办中医讲座等,令更多市民接触及了解中医药;社区中随处可见的凉茶、中药材店铺更是不少香港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如此,中医药文化对外宣传的潜力不容忽视。早前,传统中医药文化已被纳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针灸更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正体现出中医药文化具有潜力说好「香港故事」。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目前中医药文化的推广较为零散,行业间欠缺协调;同时鉴于各团体资源有限,导致相关活动规模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受惠人士较少。为对症下药,政府可开展大型文化推广计划,通过跨界别合作以及多元的活动模式,弘扬中医药文化,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政府可以担任牵头人的角色,连结商界、医界、学界、民间团体等界别共同合作。具体而言,发展商等商业机构可提供如资金及活动场地的赞助支援;中医师、中医药企业等可分享专业的中医药知识及经验;大专院校、研究院等学术机构的学者可分享其中医药科研成果;非营利组织、社会福利机构等民间团体可介绍其中医药项目及服务。通过跨界别合作,全面拓展中医药在港的接触面,增强业界及社会各界之间的交流协作,促进及弘扬中医药共融共生的传统底蕴。
此类大型文化推广计划可通过中医体验、文旅融合、教育宣传三个层面,多元化推动市民与中医药全方位接触,发挥业界及各团体的独特性,加强协同效应,全面推广中医药文化。从传统体验开始,除扩大义诊及外展服务覆盖范围,计划内容亦可配合中医药哲学,如二十四节气调和养生疗法,在夏季推广「三伏天灸」,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向市民推广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中医业界亦可突破传统,用更加新颖的方式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如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将雷生春、中医药博物馆等具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地标性建筑纳入其中;亦可参考内地做法,在推广活动中加入中医药膳品尝,拉近市民与中医药的距离。此外,为达致教育大众的目的,科普讲座及政策宣传的工作不可缺少。若在推广活动中加入上述各环节,相信可以让学研机构更容易将科研成果与市民分享,强化中医药现代化形象,政府亦可有更多途径与市民接触,为政策进行解说,为中医院日后投入服务做好准备。这样的大型文化推广计划有望透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多措并举弘扬中医药文化。
加强中医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定位
要促进中医药发展,中医药服务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近年来,市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持续上升。一方面,以长者医疗券为例,无论中医交易申领宗数,还是申领金额所占比例,均逐年递增。2017-2022年间,中医交易申领宗数上涨幅度接近六成,申领金额比例上涨幅度更超过九成。另一方面,香港有超过10,000名中医师,其中超过九成中医师在私人市场为市民提供中医药服务,是香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加以善用,让私营中医师为市民提供基层医疗服务,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同时纾缓公营医疗系统的压力。
要想中医师在基层医疗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要加强中医师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特别是与西医之间的配合协作。在基层医疗层面,政府现已针对不同人群及不同健康状况订立六份参考概览,为基层医疗服务的医护专业人员提供通用参考。然而,参考概览中未见中医的角色,致使中医师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协作未有扎实的基础,协作程度和方法因人而异,难以发展成为具系统性的协作模式。
2022年12月,政府公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当中指出中医师在基层医疗服务中有著重要的角色,并提出应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在参考概览中的参与。内地已针对高血压及糖尿病两种疾病,分别发布了《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和《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其中对中医在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治管理过程中的角色,有清晰明确的指引,包括具体适应症、可采用的药物、治疗手段等,同时明确指出指南文件应根据需要,每3年作一次常规修订,纳入最新临床证据。
就此,我们认为香港在推进中医师提供基层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可根据《基层医疗健康蓝图》的建议,并以修订现有参考概览为出发点,加强中医师在其中的参与。具体而言,在参考概览的修订过程中,应以香港现有中西医协作临床经验为基础,并参考内地的做法,对中医的角色和定位加以明确说明。相关修订内容应基于临床实证,同时在中医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当中取得共识,最终令市民可以在基层医疗服务层面,获得中西医协作服务,享受全面的照顾。
制订中医基层医疗服务计划
纵然中医在基层医疗的层面欠缺具体的服务计划,但其实香港自2014年起在公立医院住院病人中便已开展中西医协作计划,至今已接近10年。当前,香港有8间公立医院针对5个选定病种,为患者提供中西医协作治疗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新发布的《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亦指出,未来会持续加强此计划,并探讨将计划推展至更多新病种,如老年退化性疾病等。未来的发展方向除了针对住院病人外,亦应该考虑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开展类似的服务计划,善用中医师在医院以外的服务能力。
为推动中医师融入现有医疗体系,政府可以为中医师提供机会,在基层医疗层面为市民提供更多服务。一方面,政府可将中医师纳入现有公私营协作计划,如为推进基层医疗而设立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在参考概览的框架下,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共同组成服务团队,为市民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亦可考虑邀请中医业界相关专业人士,对香港现时疾病负担及相关临床证据进行检讨,选取符合香港实际情况的重点病种(如痛症),应用策略性采购原则,为中医设计全新的中医公私营协作先导计划。无论是将中医纳入现有计划或是设立全新计划,均需为私立中医师提供更多机会和渠道参与基层医疗服务,同时增加市民的医疗选择,最终令市民获得更加全面的医疗照顾,减轻公营医疗体系的负担。
提升中医人才质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加强中医师在基层医疗服务的参与,除为中医师提供更多机会外,中医师自身亦应主动对当前的医疗服务体系,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深了解,而「普通科医生延续医学教育计划」就是其中一个途径。
现时,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负责订立「提供进修项目机构」名单及进修中医药学的相关科目。在受认可「提供进修项目机构」中,已有机构为中医师提供基层医疗相关培训课程,参与培训的中医师亦可获得相应学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程的时间及内容安排零散,缺乏系统性。要改变此现状,基层医疗健康办事处(或即将成立的基层医疗署)可担当主导角色,与中医业界持份者共同商讨,并制定适合中医师的基层医疗培训课程框架。其后,「提供进修项目机构」可根据培训框架设计具体培训内容供中医师选择,令中医师有机会获得具系统性的培训。
推进中医师参与跨专业服务网络
此外,中医师需要登记加入《基层医疗指南》以及医健通等资讯平台,以加强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基层医疗指南》包含社区内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资料,方便市民选择合适的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者,同时令服务提供者认识其所在社区的服务网络。医健通则是全港性、以病人为本的电子互通平台,获授权的公私营医护机构取览和互通参与病人的电子健康纪录。然而,现时中医师在这两个平台的参与程度相当有限。根据统计,加入《基层医疗指南》的中医师仅占整体中医师人数的不足两成,而登记参加医健通的中医师人数更不足一成。未来,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促进中医师参与相应的资讯平台。除进一步加强宣传解说,促进中医师主动加入外,政府亦可参照现时对西医的要求,要求参与政府资助项目的中医师加入,以加强中医师同其他专业人员的互动,同时促进基层医疗服务的整体发展。
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对中医药发展作出全局性、战略性规划,其中强调应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香港应抓住国家此项关键部署,从文化传播、提升服务和培育人才三个角度全面推进香港中医药发展,充分善用「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区位优势及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历史和文化,在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将中医药的影响力带到国际舞台。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11-12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8/zh4eP8EMTpqXAFC9ZeEog5YbsVmqMdkBhLX.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