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浩贤 | 澳门专才发展学会研究中心总监、澳门理工大学持续教育中心主任
胡 坤 | 中山大学博士后、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
广州南沙是粤澳合作中除珠海横琴外的又一政策优惠区。人力资源是当前国际与市场竞争中致胜的关键。对此,可以通过平衡粤澳两地市场不同需求以针对性培养人才、引进港澳高校以培养本地人才、加强粤澳两地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两地人才流通、建设全面的与港澳沟通人才协同制度等措施,加强广州南沙与澳门的协同合作,从而进一步打造港澳人才新高地。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实施面向港澳人才的特殊支持措施,在人才引进、股权激励、技术入股、职称评价、职业资格认可、子女教育、商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支持广州(南沙)深入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大力创建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将南沙打造成粤港澳人才聚集的新高地。在对澳门希望来内地创业就业的相关青年及高校毕业生进行抽样访谈后,本文总结了他们对来南沙发展的想法与感受,并给予解决方案和建议。
广州(南沙)港澳人才集聚面临的背景
国家之间的竞争,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是广州市在全国改革开放发展及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广州市作为对外开放的港口,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著诸多优质制度。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既有丰富产业资源与雄厚经济基础,又有毗邻东南亚的区位优势。要在2035年前建成高水平的世界级人才高地,必须高度契合国家对大湾区建设与发展的战略定位,全力推动人才协同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月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大湾区建设提出了五大战略定位,即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要实现全面发展五大战略定位,必须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综合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支撑,当中港澳更需体现国际化人才窗口与平台的作用。
以澳门为例,在横琴深度合作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座城市乃至整个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税制,澳门自由港实施「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企业税和个人税的税率也很低。相对应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规定在深合区实施「澳人澳税」,针对在深合区工作的澳门居民,参照澳门个人纳税标准征税,由内地税务机关操作征税。在吸引人才方面,深合区内对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适用15%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这个税率和澳门的低税率很接近,但又不同于把澳门的税制法律照搬到深合区。住房方面,深合区给予澳资企业一定数额的人才公寓,以比较低廉的租金来保障人才的生活,而香洲区更用人才公寓一年免租免物业费的福利吸引人才。在推动产学研方面,澳门高校在横琴拓展科研项目与成果上有独立扶持的政策。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在横琴青年创业谷中有独栋的科研楼,并有三年免租政策,以帮助澳门在科技金融、中医药产业、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合作于深合区落地。其他的高等院校未来也将寻找合适的机会落地深合区。
在前海,《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对经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批准在前海合作区设立的粤港澳大湾区重大金融合作平台与金融基础设施,给予200万元人民币(下同)一次性落户奖励,对发行绿色债券的前海合作区企业,给予债券融资规模1%、最高100万元的发行费用支持;对赴港发行绿色债券的前海合作区企业,给予债券融资规模2%、最高200万元的发行费用支持(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或者高尔夫球场开发经营的企业除外),以此鼓励深港金融创新纵深推进,有利于构建深港科技创新链条、降低创新创业合作成本,促进深港澳创新要素跨境融通。该办法将引导技术、设备、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在深港间进行优化配置。
广州(南沙)打造港澳人才集聚地的政策建议
广州要在新时代国际高质量人力资源集聚的策略上闯出一条人才发展的新道路,就需要结合广州自身的发展特色和优势,建设广州对外开放和宣传的新路径。通过分析广州港澳人才集聚发展面临的阻碍和问题,尤其粤港澳在「一国两制」良好的背景及落实基础下,以人才协同作为重要抓手的前提下,提出以下四方面政策建议:
1. 协调澳门中葡平台建设吸引澳门人才
众所周知,澳门是个以旅游为核心的消费市场型城市,需要大量从国内国际等平台进口商品。2021年1-4月,我国内地对澳门地区进出口总值8.6亿美元,同比增长38.8%。其中,出口8.4亿美元,增长39.7%;进口2,222万美元,增长11.4%。贸易顺差8.2亿美元,扩大40.7%。澳门的现有人才引进分为人才引进和劳工签证两类,前者要求较高,但是给予澳门户籍,后者要求较低,主要为解决澳门的密集型劳工需求问题。
未来澳门在澳交所及中葡平台的建设中有大量人才需求,特别是在对内地与中葡市场的链接上出现了较大的不足。其中澳门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倾斜的趋势,内地市场尤其关注中葡市场人才方面,因此对应培养以加速中葡平台建设的人力资源。针对澳门市场需求少且一部分人才培养冗余,而内地市场庞大的问题,人才政策相应的对接也缺乏有力的协同机制。这就造成了在澳门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在内地人力资源的缺失。
另外在其他产业上,澳门金融行业、中医药产业、科技研发、高端制造、文旅与会展商贸是人才培养重点。以高校为例,在葡萄牙语言方面有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圣约瑟大学开设相关学科培养本硕博人才;医药方面,澳门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有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方面,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澳门圣约瑟大学都开设了相关本硕博课程;文旅与会展在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旅游学院都开设本硕课程,其中澳门科技大学和澳门城市大学开设旅游学博士课程。这些课程每年培养约2,000余名毕业生,其中包含一定比例的内地学生和希望创业的澳门本地生,他们本身有较大的流动可行性。南沙可引进其中部分澳门培养的人才来南沙就业,综合研究好南沙所需、澳门所长、人才所依,提高人才补助及通勤便利性,探索完善内地对港澳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随著通关便利化措施的实施,下一步应放宽港澳对粤的通关条件,在中葡平台经济交流、互动、合作与博弈中加强广州(南沙)与澳门的沟通,并在人力资源流动方面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改变广州(南沙)对中葡经济的贸易结构与贸易方式。同时推进「大数据」与行政管理的深度融合,推进社会经济管理向智能化、信息化、高效化与科学化的转变,打造智慧「互联网+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新模式,最终吸引澳门人才来南沙创业发展。
2. 推进港澳高校落地南沙以培养湾区港澳人才
在深化人文交流合作方面,广州已经引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拓宽了南沙与香港人才培养的渠道。建议以此为契机,沟通更多的香港及澳门高校,鼓励它们来南沙设立产学研机构,以补齐现有已落地高校的学科,同时鼓励交叉学科建设和跨校科研团队建设,建立香港与澳门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其实,现时澳门和香港有很多交叉发展的学科,特别是澳门大学和澳门理工大学的葡语专业建设,可以引进澳门大学创新科技学院等科技类学院、中医药质量检测重点实验室、智慧城市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并设立分支机构培养相关人才,同时在南沙落地创新培养葡语人才的模式,推动中葡文化旅游合作,推进中葡双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增加粤澳中葡贸易平台的人才储备。以港澳资源在内地培养学生,让港澳企业可以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招收同样为港澳培养的技术人才,也是解决港澳高新企业招聘难的方法之一。
同时建议建立全区范围内统一、规范和自由的港澳人力资源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的充分和高效利用为目的,实现人才在各区域间协调分配;并结合具体学科优势和行业特点,通过引导创新活动在不同行业和部门间的调整,充分发挥各类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人才在不同地域、不同岗位的合理配置,重视各地区配置人才的均衡发展,以期更深层次开展中葡贸易带动南沙经济快速发展,从而保障广州经济及南沙方案全面均衡发展。
3. 打造更便捷的粤澳交通配套以完善硬联通
除了正在兴建的广州-珠海地铁18号线外,早前于2023年1月1日开展的「澳车北上」、香港于7月1日实施的「港车北上」,都体现出广东省在完善交通配套上持续为港澳人士提供便利。南沙未来可在澳门各口岸或澳门特定地点定期开设专班车建立「澳南通」,助力往返南沙与澳门的通勤人群,并开设跨境通勤专线,为其提供便利。此外可以考虑设置交通补贴,打造澳南工作往返生活圈;推进建议并设计高铁南沙站,把南沙变成国家高铁网络的一个节点;也可以在南沙港增加南沙前往港澳港口的客运班船。交通配套上的硬联通对吸引人才落户非常重要,这也是进一步协同澳门人才融入大湾区发展生活中的关键因素。
4. 加大力度建设与港澳全面沟通的人才协同制度
建议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对港澳事务对话会议机制。可每年组织一次区域领导对话,并在南沙设立对港澳人才及中葡国家出口经济的常务委员会,设立专门的人才服务机构,作为港澳人才引进与落地具体的引导,沟通和解决港澳人才来广州面临的自身问题以及有关营商、创业等需求问题。可以扩大港澳两地人士参与粤港澳产业人才评核与专业认证的专家小组,推动国际与国家标准软融合。积极在中葡平台设立青年委员会,成员由粤港澳三地青年组成,调动三地青年人才互通,在创新创业上开启一扇交流之门。设置行业沟通对接会,提供产品与市场的具体对接机会。
未来,应著力推动在粤港澳三地定期设置粤港澳高端人才论坛,为参会嘉宾打造一个面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交流环境,将粤港澳创新人才的个人发展、就业、上学、医疗、营商环境等具体问题做一个小结,也是对粤港澳合作的一次「成果考核」。也可定期在毕业季组织企业单位在澳门各高校举办人才交流会,通过企业单位平台介绍南沙,促进南沙港澳人才聚集。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营商奖励机制,表彰广州优秀的港澳个人、企业、社团与机构等,并应协同打造粤港澳合作品牌,输出至「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与葡语系各国。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11-12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8/zh4eP8EMTpqXAFC9ZeEog5YbsVmqMdkBhLX.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