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贺 | 宁波大学副教授
香港特区政府实行「两文三语」语言教育政策,推广普通话教育取得积极成效。香港青少年是推广普通话教育的重点群体,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启蒙性教育、知识性教育和体验性教育,构建普通话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学习普通话,增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香港回归以后,特区政府实行「两文三语」语言教育政策,课程发展议会公布《普通话科课程纲要(小一至小六)》和《普通话科课程纲要(中一至中五)》规定,自1998年开始,普通话科成为香港中、小学核心课程之一。2002年,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小一至中三)》及《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提出,普通话科为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下其中一门学科。2009年高中学制改变,普通话科课程涵盖小一至中三。二十多年来,青少年学生接触普通话的机会越来越多,运用普通话与人沟通的信心日渐增加,能力也有所提升。不过,此前国泰航空乘务员涉嫌语言歧视事件在网络引起广泛议论,再次引发社会公众对香港青少年普通话教育问题的关注。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对普通话教育的内涵进一步厘定,对「母语」「普通话」「粤语」等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对香港「两文三语」语言教育政策进行再思考,以此促进香港青少年普通话教育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香港青少年普通话教育的概念辨析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中国各方言区、各民族之间用以沟通的语言。同时,作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普通话在国际上是代表中国的官方语言。香港在地域上属于粤方言区,粤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对于香港青少年普通话的教育与推广,需要对以下两组概念予以澄清和辨别。
(一)「母语」与「粤语」
「母语」这个概念一般是相对外族语或外国语而言的,它通常指的是本民族的语言。对青少年来说,「母语」是形成国家认同的核心文化要素。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母语」定义为「本族语」。也就是说「母语不仅属于个人,也是属于民族的」,「母语依赖于民族语言的认同,母语就是民族语」。
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汉族共同使用的民族语言是汉语。据香港特区政府2019年的统计数据,香港本地居民中华裔人士占总人口比例为93.6%。香港94.9%的人口日常使用语言为汉语,其中广东话占比为89.5%,普通话占比为1.4%,其他汉语方言占比为4%。使用的汉语方言,除广东话(粤语)外,还包括福建话(闽语)、客家话、潮州话(属闽语)、上海话(吴语)、四邑话(属粤语,包括新会、开平、恩平、台山等)以及其他汉语的地域方言。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香港居民中绝大多数人的民族属于汉民族。那么,有关香港居民的「母语」较为确切的表述应该是:汉语是香港汉族人的母语。
在香港地区,粤语属于汉语中的一种地域方言,但一种语言中的方言不能被当成「母语」来理解。因此,把「粤语」称作香港汉族人的「母语」,这没有正确理解香港汉族人「母语」的含义。因为「母语」中的「语」指的是「语种」,严格意义上是指一种语言,而不是指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方言。那么,如果不用「母语」这个概念,如何理解香港居民使用的「粤语」这种语言的属性呢?有语言学者为了与「母语」这个概念区别,取用了「方言」中的「言」字,即「母言」来对其进行表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香港多数人的母言是粤方言,但其母语仍然应当看作是汉民族共同语」。
(二)「粤语」和「普通话」
香港回归后推行「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在施政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理想,是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能够书写流畅的中文和英文,并有信心用广东话、英语和普通话与人沟通。」政府相关的文件表述得也很清楚,「三语」的「语」指的是口语,实际是指香港居民之间口语交流沟通的三种方式。但是,由于一些误导,在「两文三语」推导、扩展的演绎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甚至把「三语」作为三种不同的语言相提并论,特别是在中小学的语言教学理论的探讨中把「普通话」和「粤语」明确地或实际上作为两种语言来看待,例如在采用教学法上,主张普通话教学应当采用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对此,我们应该强调,「粤语」和「普通话」不是两种语言类别,两者同属一种语言范畴,那就是汉语言,这是香港中小学在中国语文教育中的原则性问题。不过,两者在口语表述上存在较大差别,令人质疑这怎么会是一种语言呢?的确,「粤语」和「普通话」在口语表达形式上的差别巨大是事实,两者几乎无法直接进行语义沟通和表达。不过,这种汉语言内部在沟通上的阻隔不是粤语这种地域方言独有的。中华大地幅员辽阔,通常可以分为几个大的方言地域,存在多种汉语地域方言,有「吴语」(以上海话为代表)、「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客家话」(以梅州话为代表)、「闽语」(以福州话和厦门话为代表)、「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等。各大地域方言之间都是难以沟通的,就是同一种方言内部也有难以通话的情况。虽然粤语在地域上的内部一致性较强,但也存在差异,一些学者把粤语分为五个不同的方言片,香港的粤语属于「广府片」。(人们习惯把「粤语」称作「广东话」。不过,广东的方言不仅仅包括粤方言,还有闽方言、客家话等等。因此,使用「粤语」或「粤方言」较为确切些。)
根据以上理解,可以认为「粤语」和「普通话」都是汉语,两者是现代汉语标准语与汉语方言之间的关系。普通话与粤语相同之处,首先表现在语法上,两者可以说基本相同,差异尽管可以归纳出若干条,但是很有限,这与学习外国语截然不同。据刘照雄先生在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过程中的研究分析,普通话与汉语方言「在说法上不同的常用词语最多不超过29.6%。」而于2004年编制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在《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中列出的「广州话」与普通话对照的常用词语只有504条,只占纲要常用词语表6,595条的7.64%。由此,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尽管有的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与普通话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毕竟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主要的。」
香港青少年普通话教育的核心维度
香港《普通话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2017年修订)将「聆听、说话、阅读和拼写」作为普通话教学的核心范畴,并强调培养青少年「培养聆听、说话、朗读等语言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增进与本科有关的语言知识,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提高对本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三大学习目标。对此,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对香港青少年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推进普通话教育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启蒙性教育、知识性教育和体验性教育。
(一)小学阶段重在开展普通话的启蒙性教育
由于受到知识经验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小学生的语言认知较为懵懂。因此,小学阶段重在进行普通话的启蒙和引导,通过形象、直观、生动的活动设计,开启小学生对普通话的启蒙性学习。
首先,教师要当好「翻译」,帮助小学生熟悉、听懂普通话,引导他们从众多方言中把普通话区别出来,为学说普通话作好准备。在教学活动中,营造普通话的教学氛围,并以普通话为主、方言为辅的开展教学活动。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以普通话为主要教学用语。根据班里方言情况依次用方言进行「翻译」解读。同时放慢教学速度,尽量使每个小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其次,帮助小学生「听懂」普通话,培养他们的辨音能力。提供练习发音的机会,并对个别不正确的发音和不到位的音进行重复训练,从发音部位、发音口型、语感和语义找出弊病,解释清楚。例如:前鼻音和后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等等。进一步,在「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中融入普通话教育,在升国旗、区旗仪式中设置普通话发言环节。通过这些活动,让普通话融入小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语言的光芒逐步照进孩子心里。此外,小学阶段应著重使用普通话教授宪法、基本法、国安法常识,讲授国家、国籍、民族、公民等概念,讲授消防安全、交通规则等小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将普通话的「大道理」和小学生遵守规则的「小道理」相结合,在小学生的心中播下讲普通话的种子。
(二)中学阶段重在开展普通话的知识性教育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理想信念逐渐形成,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要根据初中生的成长需要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将普通话教育转化为鲜活的中国故事,用国家建设的重大成就和先进事迹激励学生,为学生形成基本的语言判断和观点奠定基础,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成长方向和人生目标。
说普通话贵在坚持,养成习惯非常重要。可以鼓励初中生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每日播报」「晨间新闻」「故事时间」等活动,为他们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说普通话的能力,同时在学校也组织一些比赛活动,如:普通话演讲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等等。通过比赛,促进青少年学说普通话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为青少年创设一个学说普通话的家庭环境。家长作表率,用普通话与子女交流,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纠正不正确的发音,让子女多收看普通话电视节目,阅读普通话读物,从而使青少年讲普通话的语言习惯得到巩固。到了高中阶段,需要开展普通话的体验性教育。高中生处于即将成年、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关系著自身未来的发展。从法律意义上看,高中生绝大多数已满16周岁。基于此,对高中生进行普通话的思辨性教育,通过普通话学习全面认知家庭、教育、劳动等与个人成长和生活相关的权利义务关系显得十分重要。
香港青少年普通话教育的发展策略
香港中小学阶段推进普通话教育具有长期性、基础性、连续性的特点,要按照「步步高」「步步深」的要求,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策略,构建普通话教育系统灵活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的长效机制,实现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
(一)进课堂:增强普通话教育针对性
要真正提高香港青少年的普通话水平,普通话进课堂发挥著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特区政府教育局、学校与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多样化探索,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
第一,以整体性思维构建普通话的协同育人机制。普通话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协调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建议香港教育主管部门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动教材编写、集体备课、教研交流等工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香港有条件的中小学应积极主动与内地师范院校开展共建活动,推动普通话教育在「大中小学一体化」格局中协同共进。还可以通过普通话教师与历史、语文等其他学科教师共建「普通话科工作坊」的方式,共同挖掘普通话教育中蕴含的文化、历史元素,将普通话教育融合于各学科的课程教学之中。
第二,以创新性思维完善普通话教师培养机制。建议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建立教师培养机制,为高质量的教学提供支持。一是组织香港中小学普通话教师集体备课。中小学普通话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经验、授课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可以通过校际联合、专家指导、示范备课等多种形式,提升他们的备课及课堂教学质量。二是鼓励香港中小学普通话教师到内地培训、进修、访学,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更新知识体系、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三是加强学习,使香港中小学普通话教师真正领会普通话教育的精神实质,以教师的理论认知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四是加强中文学科背景的师资引进。以事业、奖励、情感等方式吸引具有中文学科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加入香港中小学普通话教师队伍。
(二)进头脑:顺应普通话教育时代化
只有顺应时代趋势,才能构建起香港中小学阶段青少年普通话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由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科学转化。
第一,健全香港普通话教育保障机制,扎实推进普通话的宣传普及。首先,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要发挥组织领导作用,为中小学校普通话教育提供师资、教学、管理、质量方面的支援保障。可以邀请内地语文教学名师结对帮扶,评估中小学普通话的教学效果,切实把握学生的语言水平动态,及时对普通话课程进行动态调整。可以考虑筹办一批普通话宣传推广品牌活动,为香港普通话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加强中小学普通话教学科研经费保障。建议教育局、各类教育团体等为教师研究普通话教学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科研基金对中小学普通话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倾斜,目的是打造研究普通话教育的学术共同体,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教育水平。最后,建立针对青少年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青少年自觉讲普通话,对于在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普通话竞赛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
第二,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推动香港普通话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首先,创作一批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普通话教育动漫、微视频,生动形象地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普通话。其次,鼓励学生以普通话在短视频平台进行互动,专家学者也以普通话向学生讲解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再次,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宣传普通话新媒体平台,形成学习普通话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平台及时提供客观真实的内容与评述,抓住青少年崇尚创新、思维活跃、追求个性的特点,让他们爱听、想听和敢讲普通话。最后,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捕捉青少年关注的语言热点、兴趣点,潜移默化地开展普通话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普通话学习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随著国家综合实力的日益提高,中文的国际地位日益重要,香港青少年普通话教育的发展亦备受重视。因此,在香港「由治及兴」的新发展阶段,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学习与教育势在必行,用普通话作为香港学校的教学语言,不断完善《普通话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等工作指引,使香港青少年从小养成热爱、学习、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3年11-12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8/zh4eP8EMTpqXAFC9ZeEog5YbsVmqMdkBhLX.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