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叶问,在香港将咏春拳发扬光大。在中国及新加坡巡演超百场的现象级舞剧《咏春》,即将于明年1月4日至7日前往中国香港,在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连演5场。

舞剧《咏春》由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任编剧,中国舞坛“双子星”韩真、周莉亚任总编导。今年4月,该剧登陆国家大剧院舞台;5月,亮相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9月,首次出访新加坡完成了艺术出海首秀,向世界诠释了新时代的东方之美与中华英雄之气。
舞美设计还原武侠世界 体验世界级“双非遗”之美
舞剧《咏春》是个“双线”故事,一边是叶问的故事,一边是记录叶问故事的人的故事。前者为主线,电影里的叶师傅远赴他乡,怀抱“咏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克服困境、扶危济困、破除门户,传承中华武术。另一条线,是跨越近半个世纪后,深圳剧组摄制电影《咏春》的片场,剧组众人怀抱梦想奔赴山海,来到深圳,通过拍片来造梦、追光、塑造英雄,追寻心中的那束光。
双非遗、双线索、双场景带来两个时代同频共振,是该剧的最大亮点。但双线叙事之外,《咏春》还容纳了双非遗——咏春拳与香云纱,前者承载了故事的主题,后者则是将视觉呈现的一部分,恰到好处地融入剧情与舞台表现中。

作为岭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染色面料,香云纱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手工工艺,以丝绸为胚,用植物和矿物染整,非常昂贵,被称作面料中的“软黄金”。张爱玲在其成名作《沉香屑》中提到的“那人的背影,月光下看得分明,穿着白夏布衫子,黑香云纱大脚裤”,描写的服饰正是岭南独有的香云纱。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舞剧《咏春》中,香云纱不仅被用在人物服饰的制作中,其制作过程也被艺术化地写进了剧情中,舞者们穿着柔滑的香云纱,翩然舞出了传统非遗技艺的万般风情。
咏春拳,2020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最大的特点是近身搏击、以柔制刚。因其速度快、幅度小,少有大开大合的动作,这与广义上的舞蹈在表现形式上非常不同。在古代“舞”“武”二字互为通假字,但二者实际上差距很大。舞蹈是抒情柔美,以抒发内心、表达美为宗旨;武术则以攻击作为出发点,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发力。《咏春》的演员们花了一年时间来练习武术,“排练中是拳拳到肉实打实”,把自己的力量变得更加短促、直接,更加强劲,才能够达到那种武术的质感和对抗感。编导借用升降格镜头的方式,快拳慢出但不乏力量,慢步快移但不失沉稳,提升了整体舞段的观赏性。
一场跨越文化的对话 体验正宗中国功夫
由于舞剧中融合了电影和武术两大元素,让舞美设计和舞蹈编排有了更大发挥空间。其中令观众印象最深的,是舞蹈演员们用放慢的舞蹈动作和集体“暂停”的造型,来制造电影中的“慢动作”和“定格”等特效。尤其是在多场“对打戏”的设计中,一旦穿插了“慢动作”,会让观众感觉像是在看武打电影一般精彩和过瘾。
舞剧《咏春》通过精巧的舞蹈造型设计,第一次将武术和舞蹈完美结合在一起,并且真实直观地呈现在了舞台上。剧中关于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螳螂拳、咏春拳等拳种荡气回肠的展示,既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武术“攻防技击”的气势,又张扬了舞蹈艺术优雅舒展的肢体美感。
该剧中的叶问形象与以往经典影视剧中的有所不同,将更大笔墨用于刻画其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之上。在舞剧《咏春》总编导周莉亚看来,舞剧的艺术创作须尊重客观存在的历史和人物。前期创排时,两位总编导观看大量相关影视作品素材,了解到20世纪90年代正是香港电影人“北上”合拍影片风潮正盛之时,也读到许多人为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做出贡献的幕后故事。
令两位编导印象深刻的还有叶问晚年拍摄的一段咏春拳影像。韩真认为,在如今影像传播非常强的年代,人们也许无法理解这段影片在当时的分量。处在武术变革期间的叶问,是以何种无私的情怀打破了传武的界限,将武学的精神发扬光大。
舞剧《咏春》总编剧冯双白表示,咏春拳来自岭南大地,其不仅能作为中华精神气质的一个优秀符号,还具有国际性表达的广度与厚度。

不管来自哪个国家、讲得何种语言,走进舞剧《咏春》的剧场,你都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一场跨文化的对话,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武术)和现代的技术(舞美)的深度耦合,形成一种新的美感。
无论是“咏春拳”与各门派的精彩舞段,香港七十二家房客、深圳电影制片厂同频共振的追光故事,亦或是以“香云纱”对故土思念的表达……当历史中的英雄被一遍一遍地搬上书籍、荧幕和舞台,舞剧《咏春》希望传达出,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平凡人亦能焕发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和梦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