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2023年未来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香港举办,汇聚了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专家学者,及香港政商界领袖,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建设、智慧建筑等前沿话题,为香港的未来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论坛邀得众多重量级嘉宾出席,包括香港环境与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发展局局长宁汉豪、房屋局局长何永贤、中联办教科部部长叶水球等政府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国际院士工作站入站院士陈湘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毛志兵等院士及行业专家,中建集团科技与设计管理部总经理戴立先,中海集团董事长颜建国,中海集团董事、中国建筑国际主席兼执行董事张海鹏,中海集团副总经理余涛,中海集团副总工程师姜绍杰,中国建筑国际执行董事、行政总裁王晓光等。
今届论坛由粤港澳建筑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建筑国际集团院士工作站联合主办、香港智能建造研发中心协办,聚焦于推动政产学研的交流和联动,围绕未来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探讨可行性方向,通过分享科技创新的成果和经验,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在致辞中,分享香港未来两个最大的发展规划,北部都会区及交椅洲人工岛项目,如何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可持续规划集成式设计,例如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鼓励民众健康出行以及低碳生活。同时,优化空间规划和设计以改善气候影响,降低碳排放。并融入海绵城市的功能,增加对城市蓄水的再利用,并积极推进环境保育,增加环境容量,坚持发展与保育并存等。宁汉豪强调,发展局将一如既往积极推动建造和科技创新,秉持相信的理念,勇于尝试,敢于创新。造新地、创新天。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在致辞中介绍了《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提出的四大减碳策略,以及涵盖的目标和措施,包括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和全民减废。谢展寰指出,2022年香港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4.5公吨二氧化碳当量,对比美国的约14.4公吨及欧盟的约7.7公吨人均碳排放量,香港在减碳的进程相较其他地区并不逊色。谢展寰也分享了香港在减碳和减废等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并鼓励业界努力尝试科技创新,以科技推动行业的低碳转型及城市的低碳发展。
中国建筑国际积极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引入国家前沿的科学研究资源,助力香港城市规划发展。在2023年初,中国建筑国际与中国工程院陈湘生院士共同创立了香港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为香港建筑业引入国家级前沿科研成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行业交流。
科技助力城市空间扩展无限可能
为了推动香港未来的城市规划迈向智能化、低碳化,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多位院士和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为香港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独具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在题为《从超大断面顶管技术看地下装配式结构应用》的主题演讲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分享了超大顶管技术建造地铁车站的工程案例,以及地下装配式地下车站结构力学性能与韧性研究。他表示,上述专案成功经验以及内地已有地下空间装配式结构建造技术,对于香港大规模填海造地的城市建设专案提供了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作题为《未来的中国城市-数位孪生城市》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感测器、资讯和相关资讯技术与应用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数位孪生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让现实世界更有效率和生活更美好。
在题为《海上大型浮体及其漂浮建筑与城镇——概念、进展与展望》的主题演讲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根据我国主要海域海况,提出南海岛礁模组化绿色智慧海上漂浮城市展望,和粤港澳大湾区海上漂浮城镇构想,未来开发建设海上社区或城镇,并不遥远。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香港科技大学及其他地方对新工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同时,重点介绍了商用车自动驾驶领域的独角兽─希迪智驾的运行监控平台、元矿山等案例分析。他表示将继续与中建等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助力城市发展,致力于构建更加可持续、智能化的未来。
三大建筑科技打造智能建造新时代
在论坛上,中国建筑国际展示了在数字化工程管理、智慧建筑设计和建造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为行业发展带来启示。
中建香港助理总经理邵瑞喆表示,在“十四五”初期,中国建筑国际专注于工程管理数字化,以临时医院项目为起点,迈出了建筑工程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即将发布的C-SMART第4代(C-SMART 4.0)将大幅提升架构、安全性、功能和用户体验,包括UI改进和SaaS化系统架构,显著降低部署成本和时间。新增48项板块功能,提供更丰富的数字化产品,其中SSSS方案是香港首个完全符合政府要求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数据仓库、指标体系和BI看板,已初步实现对人员、进度等多维度的大数据分析,为助力决策管理。
中国建筑兴业副总裁朱敏峰表示,承建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的玻璃幕墙工程,为公司赢得行业赞誉,更激励公司不断突破技术挑战,以科技塑造城市曲线。目前公司掌握全球最复杂的双曲幕墙核心技术,再次领航业界。同时,通过BIPV(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光伏建筑一体化,塑造第五立面,推出全新的Mega Light A大尺寸轻质光伏组件,为绿色建筑提供实用又美观的立面发电方案。
中建海龙科研主管侯苗苗表示,绿“动”模方是全新的灵活城市空间解决方案,属于海龙S系列模块化产品。它采用中建海龙研发的高层可拆装模块体系,满足城市更新的灵活适应需求。功能多变,快速拆装,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可重复利用率,助力碳中和;全过程智能化系统;为城市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中国建筑集团科技与设计管理部总经理戴立先指出,中国建筑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肩负著为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保障的历史责任。集团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推动绿色建造和立体开发能力的增强,利用智能建造技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城市建设和香港的繁荣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同日上午,中国建筑国际亦举办2023年科技大会,总结了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未来科技工作的举措。公司建筑科技研究院装配式建筑科技研究中心、智能幕墙科技研究中心、建筑信息模型研究中心与智慧建造研究中心、医疗建筑科技研究中心、基础设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酒店建筑科技研究中心、绿色低碳研究中心进行了科技创新述职交流。会上还表彰了近年获得重要科技奖项的获奖单位以及科技领军人才。
坚持长期主义 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未来
中海集团董事长颜建国在大会上指出,中海集团积极践行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他强调,中国建筑国际要持续打造高水平的科创平台,持续加强重大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创优创效,打造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中海集团董事、中国建筑国际主席兼执行董事张海鹏表示,在中建集团和中海集团的领导下,在院士专家团队的指导说明下,在全体同事的奋力拚搏下,中国建筑国际科技战略实施五年来,实现了从追踪型向引领型转变。未来将继续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和行业问题,用科技打造高品质增长曲线。
中国建筑国际执行董事、行政总裁王晓光为本次论坛作总结发言,指出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是公司面向未来布局的底层逻辑。通过与各位院士专家、领导的交流研讨,进一步坚定了科技引领的战略和布局方向。未来将持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展互动合作,打造更加适应变化和尊重创新的文化体系。
展望未来,中国建筑业将持续引领行业发展。藉助数字化转型的力量,中国建筑国际将创造更智慧、绿色、可持续的建筑环境,提升建筑行业的效率和品质。数字化转型将推动建筑行业从传统施工到智慧化、信息化的转变,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橙新闻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2/15/P2MJyhflYdx4vYoDsigLkQLNDJZb06TeOVi.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12月12日,2023年未来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香港举办,汇聚了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专家学者,及香港政商界领袖,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建设、智慧建筑等前沿话题,为香港的未来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论坛邀得众多重量级嘉宾出席,包括香港环境与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发展局局长宁汉豪、房屋局局长何永贤、中联办教科部部长叶水球等政府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国际院士工作站入站院士陈湘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毛志兵等院士及行业专家,中建集团科技与设计管理部总经理戴立先,中海集团董事长颜建国,中海集团董事、中国建筑国际主席兼执行董事张海鹏,中海集团副总经理余涛,中海集团副总工程师姜绍杰,中国建筑国际执行董事、行政总裁王晓光等。
今届论坛由粤港澳建筑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建筑国际集团院士工作站联合主办、香港智能建造研发中心协办,聚焦于推动政产学研的交流和联动,围绕未来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探讨可行性方向,通过分享科技创新的成果和经验,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在致辞中,分享香港未来两个最大的发展规划,北部都会区及交椅洲人工岛项目,如何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可持续规划集成式设计,例如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鼓励民众健康出行以及低碳生活。同时,优化空间规划和设计以改善气候影响,降低碳排放。并融入海绵城市的功能,增加对城市蓄水的再利用,并积极推进环境保育,增加环境容量,坚持发展与保育并存等。宁汉豪强调,发展局将一如既往积极推动建造和科技创新,秉持相信的理念,勇于尝试,敢于创新。造新地、创新天。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在致辞中介绍了《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提出的四大减碳策略,以及涵盖的目标和措施,包括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和全民减废。谢展寰指出,2022年香港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4.5公吨二氧化碳当量,对比美国的约14.4公吨及欧盟的约7.7公吨人均碳排放量,香港在减碳的进程相较其他地区并不逊色。谢展寰也分享了香港在减碳和减废等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并鼓励业界努力尝试科技创新,以科技推动行业的低碳转型及城市的低碳发展。
中国建筑国际积极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引入国家前沿的科学研究资源,助力香港城市规划发展。在2023年初,中国建筑国际与中国工程院陈湘生院士共同创立了香港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为香港建筑业引入国家级前沿科研成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行业交流。
科技助力城市空间扩展无限可能
为了推动香港未来的城市规划迈向智能化、低碳化,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多位院士和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为香港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独具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在题为《从超大断面顶管技术看地下装配式结构应用》的主题演讲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分享了超大顶管技术建造地铁车站的工程案例,以及地下装配式地下车站结构力学性能与韧性研究。他表示,上述专案成功经验以及内地已有地下空间装配式结构建造技术,对于香港大规模填海造地的城市建设专案提供了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作题为《未来的中国城市-数位孪生城市》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感测器、资讯和相关资讯技术与应用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数位孪生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让现实世界更有效率和生活更美好。
在题为《海上大型浮体及其漂浮建筑与城镇——概念、进展与展望》的主题演讲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根据我国主要海域海况,提出南海岛礁模组化绿色智慧海上漂浮城市展望,和粤港澳大湾区海上漂浮城镇构想,未来开发建设海上社区或城镇,并不遥远。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香港科技大学及其他地方对新工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同时,重点介绍了商用车自动驾驶领域的独角兽─希迪智驾的运行监控平台、元矿山等案例分析。他表示将继续与中建等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助力城市发展,致力于构建更加可持续、智能化的未来。
三大建筑科技打造智能建造新时代
在论坛上,中国建筑国际展示了在数字化工程管理、智慧建筑设计和建造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为行业发展带来启示。
中建香港助理总经理邵瑞喆表示,在“十四五”初期,中国建筑国际专注于工程管理数字化,以临时医院项目为起点,迈出了建筑工程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即将发布的C-SMART第4代(C-SMART 4.0)将大幅提升架构、安全性、功能和用户体验,包括UI改进和SaaS化系统架构,显著降低部署成本和时间。新增48项板块功能,提供更丰富的数字化产品,其中SSSS方案是香港首个完全符合政府要求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数据仓库、指标体系和BI看板,已初步实现对人员、进度等多维度的大数据分析,为助力决策管理。
中国建筑兴业副总裁朱敏峰表示,承建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的玻璃幕墙工程,为公司赢得行业赞誉,更激励公司不断突破技术挑战,以科技塑造城市曲线。目前公司掌握全球最复杂的双曲幕墙核心技术,再次领航业界。同时,通过BIPV(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光伏建筑一体化,塑造第五立面,推出全新的Mega Light A大尺寸轻质光伏组件,为绿色建筑提供实用又美观的立面发电方案。
中建海龙科研主管侯苗苗表示,绿“动”模方是全新的灵活城市空间解决方案,属于海龙S系列模块化产品。它采用中建海龙研发的高层可拆装模块体系,满足城市更新的灵活适应需求。功能多变,快速拆装,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可重复利用率,助力碳中和;全过程智能化系统;为城市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中国建筑集团科技与设计管理部总经理戴立先指出,中国建筑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肩负著为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保障的历史责任。集团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推动绿色建造和立体开发能力的增强,利用智能建造技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城市建设和香港的繁荣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同日上午,中国建筑国际亦举办2023年科技大会,总结了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未来科技工作的举措。公司建筑科技研究院装配式建筑科技研究中心、智能幕墙科技研究中心、建筑信息模型研究中心与智慧建造研究中心、医疗建筑科技研究中心、基础设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酒店建筑科技研究中心、绿色低碳研究中心进行了科技创新述职交流。会上还表彰了近年获得重要科技奖项的获奖单位以及科技领军人才。
坚持长期主义 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未来
中海集团董事长颜建国在大会上指出,中海集团积极践行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他强调,中国建筑国际要持续打造高水平的科创平台,持续加强重大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创优创效,打造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中海集团董事、中国建筑国际主席兼执行董事张海鹏表示,在中建集团和中海集团的领导下,在院士专家团队的指导说明下,在全体同事的奋力拚搏下,中国建筑国际科技战略实施五年来,实现了从追踪型向引领型转变。未来将继续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和行业问题,用科技打造高品质增长曲线。
中国建筑国际执行董事、行政总裁王晓光为本次论坛作总结发言,指出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是公司面向未来布局的底层逻辑。通过与各位院士专家、领导的交流研讨,进一步坚定了科技引领的战略和布局方向。未来将持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展互动合作,打造更加适应变化和尊重创新的文化体系。
展望未来,中国建筑业将持续引领行业发展。藉助数字化转型的力量,中国建筑国际将创造更智慧、绿色、可持续的建筑环境,提升建筑行业的效率和品质。数字化转型将推动建筑行业从传统施工到智慧化、信息化的转变,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橙新闻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2/15/P2MJyhflYdx4vYoDsigLkQLNDJZb06TeOV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