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任何人都会生气,但要能适时地用合适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达尔文在1827年写过一本书《人与动物的情感表达》,书中提及情绪可协助人及动物适应环境。我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情绪主导,但现今的教育有否引导学生认识情绪的重要性,并妥善疏导呢?

香港青年协会全健思维中心曾于2017年8月28日公布“情绪教育教师意向调查”,超过400名受访中、小学老师中有逾六成认为,目前的情绪教育不足。新学年开学不到两个月,本港已接连发生10宗学生怀疑轻生个案。据香港大学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香港自杀率自2020年起出现上升趋势,去年15至24岁的青少年自杀率创历史新高。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分析,年轻人自杀率急升源于疫情以及社会层面等因素,令年轻人感到“强烈无望感”。他又表示新学年开学后出现学生自杀个案,呼吁社会关注年轻人情绪问题。
陈国龄医生(左)与林泳施校长(右)老师是学生的同行者,若能够给予老师专业培训,及早识别受情绪困扰的年青人,或许可以避免悲剧。作为玛利湾学校校长,笔者的其中一个工作重点是照顾有严重行为及情绪困扰的学生,透过情绪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和平理性的方法解决问题。过去三年,笔者与多位精神健康权威,合作策划并推出多元化的精神健康教育先导计划。
因应现时香港学界面对的困难,我们将于2023年12月开始,联同玛丽医院及葵涌医院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顾问医生,及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精神医学系荣誉临床副教授陈国龄医生、精神专业联盟丁锡全医生及心理治疗师,与教育局合作,为学校、校长、老师及家长提供培训工作坊、讲座及到校个案支援(即时危机介入和深入辅导服务)。以上活动为先导计划,由教联会副主席林泳施校长作为召集人,期待能集结更多资源及专家,将专业支援推广到全港各区学校。最终实现协助尽可能多的教职员与家长,及早识别及支援高危学生、掌握应对高危学生的技巧等终极目标。同时,我们亦会尽力为最有需要的学校及单位提供发展性的支援课程,例如培养坚韧青少年(孩子),及与青少年沟通技巧等。
心理治疗师丁锡全医生我们期望令大众明白,情绪没有好坏之分,重点在于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情感,进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及行为。过去多年的工作令我们观察到,有青少年因情绪受困,生活变得举步为艰。有些个案更影响学业、工作及社交。我们希望协助老师帮助青少年认识、察觉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情感及管理自己的情绪,进而引导青少年明白别人的情绪、改善沟通技巧及人际关系。能够察觉自己及别人的情绪,是重要的软实力,能够适时、适当地表达情感是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或许您会问,既然情绪无好坏之分,为何不同人对相同事物的反应会不同呢?归根究底,我们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皆受过去的经历影响。我们对身边事物有属于自己的主观感受,便主导我们怎样解读他人的行为动机。久而久之,这“解读机制”形成一种行为模式。这些感受导致我们产生自发的生理反应。
各人在面对压力时,出于不同文化、家庭背景的自身经历对责任、选择有一套自己的诠释,加上现实、别人,以至自己眼中的自己存在差异,最终表达出来的,就是各人不同的行为或回应我们希望透过讲座、工作坊和到校支援等形式,装备学校的教职员及家长,使他们掌握适当的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因自身经验带来的感受。无论是忧伤、恐惧、愤怒、羞耻、憎恶或喜悦。任何情绪过于波动,都可能使我们被操控或困在其中。我们希望与青少年同行并进,与他们一起亲手打造开启自己心灵的钥匙,从而学懂逆境之中如何自处。您愿意与我们同行吗?

(原文载于《知识》12月刊“生涯规划”栏目,撰文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玛利湾学校林泳施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