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杂志(记者肖扬)12月5日昆明报道:今日上午,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云南分会场)暨第二届国际大象国际传播论坛在昆明隆重开幕,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吕连松,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曾艳等重要领导以及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家媒体、国际组织等机构的300余名代表出席媒体出席盛会。
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致辞指出,云南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并且山川树美,高原湖泊、雪山峡谷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享誉世界的旅游天堂。云南文化灿烂,拥有6处世界遗产,8座历史文化名城,有777个中国传统村落,云南是中华文明的一张亮丽名片。
王宁表示,云南资源分享具有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显著特点,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云南与国际传媒结缘已久,早在13世纪义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到过云南,赞叹昆明是一座壮丽大城,把云南的美写进了游记,告诉了世界。
上世纪20年代美国探险家洛克来到云南一住27年,通过《国家地理》杂志,向世人展示了云南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进入新时代。当前,越来越多的国际媒体,走进云南、宣传云南,拉近了云南与世界的距离。
王宁指出,媒体是传播美好的使者。今年3月,云南推介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全网阅读量超过210亿次,带动云南旅游人次突破9。2亿,旅游总收入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这种生活,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是美好中国带露珠的花朵,是读懂可信、可爱、可敬中国的视窗,值得大家去发现、去传播。接著,王宁向与会嘉宾分享云南生动感人的故事:
两年前,COP15在云南举办,15头亚洲象北上南归,这段人象和谐的神奇之旅,通过媒体的生动报导,把温暖传遍了全世界。一群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出发,一路北上,途经普洱、红河、玉溪、昆明4个州(市)后,回归适宜栖息地,引发“追象”热潮。这趟特别的“旅行”立体展现了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新图景,生动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这样的场景,在云南还有很多。如延续千年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当地村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世世代代守护,绘就了人、茶、林共生的文化景观,今年申遗成功,填补了世界遗产茶主题的“空白”。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傣族先民先后迁徙至景迈山定居,并在这里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逐步形成万亩古茶林。
千百年来,人们围绕古茶林,对山区土地集约利用并合理布局,创造出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今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片古老而神奇的茶林从此拥有了世界级的名片,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不止于茶,人与自然相生相伴、保护与馈赠,正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最鲜艳的绿色主题。
云南的蔬菜一年四季丰产,年外销超过2000万吨;云南的咖啡产量占全中国的99%,香飘海内外;云南的鲜切花年产180亿枝,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平均人手2枝,为世界贡献了云南的美和浪漫。地处低纬度高原,垂直气候特征鲜明,光热、生物资源丰富,让云南成为北半球农业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也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沃土。
2022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茶叶、花卉、坚果、咖啡、中药材、天然橡胶、野生食用菌规模和产量居全国前列,茶叶、花卉、蔬菜等8个产业的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1200亿元。云南期待广大媒体朋友,来亲身领略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并分享给世界。
中国共产党帮助人民实现梦想的故事此次出征太空,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这也是我国太空人队伍“新成员”——载荷专家的“首秀”。今年11月,从太空“出差”回来的桂海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回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海潮从学生成长为教师,又幸运地成为太空人,把科研工作搬到太空,离不开家乡的哺育、教育,源于党和人民的培养,源于新时代提供的新机遇,源于全体航太人的接续奋斗!”
纳西族姑娘和艳群的家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启别村,过去她家十分贫困。在中国脱贫攻坚政策帮扶下,她做起乡村旅游,把自家院落改造成名叫“慢来悦”的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成为致富带头人近年来,启别村以特色民宿为抓手,盘活空置农舍、农家餐饮、民族文化等系列乡村资源,将民宿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起来,特色民宿也启动了传统农业的休闲功能,让“民宿+”成为民族地区高品质发展的一把“金钥匙”。和艳群还是迪庆州香格里拉青年创业联盟的成员,这个联盟里有汉族、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不同民族,他们一起分享创业经验,团结互助、充满朝气。香格里拉青年创业联盟是在共青团迪庆州委指导支持下,于2020年10月成立的公益性、互助性社会团体,现有会员单位100余家,经常性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服务、创业培训等,为广大创业青年提供学习创业知识、推荐创业专案、筹措创业资金等平台和机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云南933万农村群众摆脱贫困,实现了小康梦。这些都是中国梦的云南故事。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是相通的,云南还有很多普通人奋斗圆梦的故事,一定会引发共鸣。
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西南方向的重要纽带,云南弘扬丝路精神,加强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其中有许多精彩片段。
中老铁路通车两年来,发展势头远超预期,帮助很多人将梦想照进现实。来自老挝孟赛的姑娘希达,从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如愿成为中老铁路第一批老挝籍机修工,她十分骄傲地说“这份工作很酷”!通过中方培训,有800余名老挝青年,像希达一样成为老挝第一代铁路技术人才。
中老铁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自2021年12月3日开通运营以来,中老两国铁路部门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全力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客货运输持续增长,服务品质显著提升,辐射效应不断增强,中老铁路已成为中老人民的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
云南连续举办7届南博会,每届有近百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加。今年8月,第7届南博会在昆明举行,吸引了来自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嘉宾,线上线下超3万家展商参会、参展。南博会上,很多留学生既当翻译又做生意,其中有一个很会“带货”的“小老板”,他叫阿里,来自伊朗,今年才10岁。他熟练运用中文介绍商品,还接受媒体采访,成为展会的“小网红”。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2/7/PcwI8otGlKzViQSozEKBzJ6t08sTTHHkJL7.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紫荆杂志(记者肖扬)12月5日昆明报道:今日上午,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云南分会场)暨第二届国际大象国际传播论坛在昆明隆重开幕,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吕连松,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曾艳等重要领导以及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家媒体、国际组织等机构的300余名代表出席媒体出席盛会。
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致辞指出,云南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并且山川树美,高原湖泊、雪山峡谷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享誉世界的旅游天堂。云南文化灿烂,拥有6处世界遗产,8座历史文化名城,有777个中国传统村落,云南是中华文明的一张亮丽名片。
王宁表示,云南资源分享具有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显著特点,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云南与国际传媒结缘已久,早在13世纪义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到过云南,赞叹昆明是一座壮丽大城,把云南的美写进了游记,告诉了世界。
上世纪20年代美国探险家洛克来到云南一住27年,通过《国家地理》杂志,向世人展示了云南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进入新时代。当前,越来越多的国际媒体,走进云南、宣传云南,拉近了云南与世界的距离。
王宁指出,媒体是传播美好的使者。今年3月,云南推介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全网阅读量超过210亿次,带动云南旅游人次突破9。2亿,旅游总收入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这种生活,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是美好中国带露珠的花朵,是读懂可信、可爱、可敬中国的视窗,值得大家去发现、去传播。接著,王宁向与会嘉宾分享云南生动感人的故事:
两年前,COP15在云南举办,15头亚洲象北上南归,这段人象和谐的神奇之旅,通过媒体的生动报导,把温暖传遍了全世界。一群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出发,一路北上,途经普洱、红河、玉溪、昆明4个州(市)后,回归适宜栖息地,引发“追象”热潮。这趟特别的“旅行”立体展现了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新图景,生动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这样的场景,在云南还有很多。如延续千年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当地村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世世代代守护,绘就了人、茶、林共生的文化景观,今年申遗成功,填补了世界遗产茶主题的“空白”。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傣族先民先后迁徙至景迈山定居,并在这里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逐步形成万亩古茶林。
千百年来,人们围绕古茶林,对山区土地集约利用并合理布局,创造出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今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片古老而神奇的茶林从此拥有了世界级的名片,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不止于茶,人与自然相生相伴、保护与馈赠,正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最鲜艳的绿色主题。
云南的蔬菜一年四季丰产,年外销超过2000万吨;云南的咖啡产量占全中国的99%,香飘海内外;云南的鲜切花年产180亿枝,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平均人手2枝,为世界贡献了云南的美和浪漫。地处低纬度高原,垂直气候特征鲜明,光热、生物资源丰富,让云南成为北半球农业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也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沃土。
2022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茶叶、花卉、坚果、咖啡、中药材、天然橡胶、野生食用菌规模和产量居全国前列,茶叶、花卉、蔬菜等8个产业的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1200亿元。云南期待广大媒体朋友,来亲身领略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并分享给世界。
中国共产党帮助人民实现梦想的故事此次出征太空,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这也是我国太空人队伍“新成员”——载荷专家的“首秀”。今年11月,从太空“出差”回来的桂海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回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海潮从学生成长为教师,又幸运地成为太空人,把科研工作搬到太空,离不开家乡的哺育、教育,源于党和人民的培养,源于新时代提供的新机遇,源于全体航太人的接续奋斗!”
纳西族姑娘和艳群的家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启别村,过去她家十分贫困。在中国脱贫攻坚政策帮扶下,她做起乡村旅游,把自家院落改造成名叫“慢来悦”的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成为致富带头人近年来,启别村以特色民宿为抓手,盘活空置农舍、农家餐饮、民族文化等系列乡村资源,将民宿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起来,特色民宿也启动了传统农业的休闲功能,让“民宿+”成为民族地区高品质发展的一把“金钥匙”。和艳群还是迪庆州香格里拉青年创业联盟的成员,这个联盟里有汉族、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不同民族,他们一起分享创业经验,团结互助、充满朝气。香格里拉青年创业联盟是在共青团迪庆州委指导支持下,于2020年10月成立的公益性、互助性社会团体,现有会员单位100余家,经常性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服务、创业培训等,为广大创业青年提供学习创业知识、推荐创业专案、筹措创业资金等平台和机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云南933万农村群众摆脱贫困,实现了小康梦。这些都是中国梦的云南故事。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是相通的,云南还有很多普通人奋斗圆梦的故事,一定会引发共鸣。
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西南方向的重要纽带,云南弘扬丝路精神,加强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其中有许多精彩片段。
中老铁路通车两年来,发展势头远超预期,帮助很多人将梦想照进现实。来自老挝孟赛的姑娘希达,从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如愿成为中老铁路第一批老挝籍机修工,她十分骄傲地说“这份工作很酷”!通过中方培训,有800余名老挝青年,像希达一样成为老挝第一代铁路技术人才。
中老铁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自2021年12月3日开通运营以来,中老两国铁路部门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全力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客货运输持续增长,服务品质显著提升,辐射效应不断增强,中老铁路已成为中老人民的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
云南连续举办7届南博会,每届有近百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加。今年8月,第7届南博会在昆明举行,吸引了来自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嘉宾,线上线下超3万家展商参会、参展。南博会上,很多留学生既当翻译又做生意,其中有一个很会“带货”的“小老板”,他叫阿里,来自伊朗,今年才10岁。他熟练运用中文介绍商品,还接受媒体采访,成为展会的“小网红”。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2/7/PcwI8otGlKzViQSozEKBzJ6t08sTTHHkJL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