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博
中国武术和中国国学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国粹,深受国人的喜爱,也越来越越受到众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青睐!少林、武当、峨眉、太极等精英人才辈出。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红学文化、养生文化等在世界文明中绽放璀璨光彩!
衣食住行,国学之首。强食弱肉,世间之行。学以致用,学而不用不如不学。学而不能用,不成为学而误。文字,以作记载,而不能以学者为生以立国。
我个人认为,应该将武术归类为国学!真正能承传的是其中所蕴含的儒释道的思想,不只是术而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功」就是思想,就是文化,就是内涵!
2010年北京首届世界武搏运动会武,中国队在武术项目奖牌榜上稳居第一,共摘得3枚套路金牌和4枚散打金牌。在「武搏会」热热闹闹弘扬中华武术的背后,是中国武术竞技力的缺乏,事实上,就竞技力来说,中国武术不仅不是世界第一,甚至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在世界级的格斗竞技场上,不仅很少出现中国功夫的身影,即便有一些也是整体成绩惨淡。这背后是文艺作品的放大化,体制限制以及超越现实的自尊心作祟。
武侠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反映国人对拥有武力的渴盼,经力量孱弱而欲望发达的文人的想象发挥,结合同样是源远流长的神秘主义,创造了一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武侠世界。通过从王度庐、平江不肖生到金庸、梁羽生、古龙等经典作家的描述,一代代下来,纵然武术没有那么神奇,但肯定威力无限的思想意识不知不觉在国人心中扎根。使中国武术在世人心中陷入了误区,而未能真正冷静而客观地了解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并与世界体育文化有著密切的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大众体育、哲学、美学、医学、语言、文化艺术等世界体育文化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步形成独立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武术文化。
事实证明,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展趋势的,从而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建议采取如下的措施:
1.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 ,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术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我国虽已从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不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相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博与泰拳大师播求
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化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
2.切实做好国内各项基础工作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 ,努力做到「武术技术要规范化、武术理论要科学化、武术活动要社会化」。
3.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套路演练、技术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形式的同时,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在武术散手、推手等对抗性项目中,许多武术格斗的技击方法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后应在技术传统化、规则合理化,器材服装民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奥运会或世界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武术套路形式的今后发展,则应努力做到:动作套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竞赛制度化。
4.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一个推广过程。今后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多种层次,大力推广中国武术,传播中国的声音与文明。例如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队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武术。
结语: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也应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