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丰年
「欧洲防风」简称:欧防风,为伞形科,属植物,顾名思义原产于欧洲一带。
「欧防风」,民间又称芹菜萝卜、防风草、欧独活、白甘笋。「欧防风」历史悠久,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已有栽种。欧洲防风的白色肉根肥大突出,根部是主要的食用部位。「欧防风」的肉根有中心柱,外层肉质部分质地较为疏松,而且其根部生长时间越长,肉质越疏松,中心柱越硬。
「欧防风」生命力强,在寒冷之地亦能顺利生长,肉质根在田中能安全过冬,即使叶片在冬季零度以下气温冻坏,隔年春天地下根部又可继续发芽生长,经历冬霜的根部还因此甜度倍增。此外,「欧防风」耐高温,平均气温28℃仍能旺盛生长,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15-20℃左右。但「欧防风」耐早不耐涩,土壤水分过多根部容易腐烂。但水分过少也不利于生长,适宣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质壤土。在欧美等地,由于「欧防风」易于栽种,在玉米尚未普及之前,更是用来制作猪只饲料的主要材料。
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已有当地居民食用「欧防风」的记录,而古罗马帝国第二任皇帝「提比略」更对「欧防风」情有独钟,因纬度高的地区天气会特别寒冷,能令在该区种植的「欧防风」产生出更香甜可口的美味,所以「提比略」每年都会特地命人从北方高卢地区(即现今法国),将此物运送至罗马制成美食品尝。

「欧防风」大受欢迎的潮流一直延伸至中世纪,无论显赫尊贵的骑士,还是低下阶层的采矿工人,同样被其美味俘虏。上至皇室贵族的高级菜肴,下至平民百姓的日常饮食,「欧防风」从不缺席。
中世纪人会利用杏仁、栗子、葡萄乾、肉荳蔻及贵重香料烘烤「欧防风」,烹调至表面金黄色后享用。由于「欧防风」含有大量的淀粉、油及糖,在蔗糖从美洲地区运抵欧洲之前,「欧防风」更曾被用作甜味剂。
滋味独特的「欧防风」非常适合作为烤鹿肉、羊肉或牛肉的配菜,同时亦为炖菜及热汤的重要食材。食材味道温和,古时欧洲人常为体弱多病、长者或大病初愈的人准备相关的大餐,可提供更多日常生活需要的能量。十九世纪,肺结核为不治之症,患者会出现持续消瘦、体力急速下降及食欲不振等病征,护理员有见及此,为病人提供「欧防风」煮牛奶,希望从中加强患者身体活动能力。
如果单从外观判断,人们常会将「欧防风」与萝卜搞混。「欧防风」与胡萝卜无论在大小、形状上都非常相似。与胡萝卜相比,胡萝卜水分多,更脆一些,「欧防风」水分含量较少,口感较沙。但在味道上却是「欧防风」更胜一筹,「欧防风」味道清甜,带有坚果味及泥土气息,能为其他各款菜肴增添独特浓厚的风味。而「欧防风」食用部分为根部,所以能替代各式食谱中如薯仔、芜菁及瑞典大头菜等根茎类蔬菜。
「欧防风」营养价值极为丰富,其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含有大量叶酸及维他命K、 C,其次亦含丰富硫胺素、镁、磷、锌,亦含可溶性及非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为老弱病人提供能量,难怪古代欧洲人称「欧防风」为「保健食品」。此外「欧防风」是蔬菜界的「补钾高手」,可以改善抽筋,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使神经系统及器官正常运作。

「欧防风」虽好,但亦「不得不防」,要防的是其毒液,我们平日进食的是它的根部,但它本身其实含有毒液,毒液中含有一种叫「呋喃香豆素」的物质,会使人体皮肤对阳光敏感,称为植物日光性皮肤炎。一但碰到「欧防风」的叶子或摸到树干流出的汁液时,人体皮肤会出现如二度灼伤的水泡和红肿,需要几周才能恢复。
选购「欧防风」草根时,最好选尺寸适中,尺寸越大纤维越粗,按压时质硬脆,外表完整根须少。「欧防风」的料理方法千变万化,去掉外皮后,鲜嫩的肉根可以切条、切丝、切片、制成沙拉生食,磨成粉做成面条,也可以放在烤箱中烤或用微波炉烹调,其肉质甜美,别具风味。
「欧防风」含有丰富的淀粉,用来煮汤浓稠美味。除此之外,「欧防风」还可以焖煨、水煮、烧烤,甚至可以酿成酒,供人品尝。坊间常见食法为蜜糖焗「欧防风」:将「欧防风」一分为二,均匀涂上蜜糖,之后放入抹上葵花籽油及牛油的焗盘,焗大约40分钟焗至表面金黄色即成。另外,也可以将煮熟的「欧防风」与焗过的蒜头、新鲜柠檬汁、各式香草及橄榄油,放入搅拌器打成蓉上枱。
将「欧防风」、蘑菇及扁豆混合制成馅饼,为素食人士最爱的美味,做法简单方便,早晚食用俱佳。「欧防风」含一定份量的淀粉,因此可将其切成薄片,利用烘焗方式,制成「欧防风薯片」,比起真正的薯片更健康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