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琳
整个中医原创思维的根基是「一」的世界观立场,即认为人的精气神生命的本源是「一」,不是二元或者多元,精气神的生命呈现是「一」,不可割裂,不能解离。中医学讲健康的本质就是讲「一」,是三个层面的「合一」: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形神合一,三个层面和谐了,就健康了。这就是「一」的哲学立场,精气神的本源是「一」,精气神本身是「一」,精神呈现在生命体上、生命过程中时时处处都是「一」,不可分开、割裂。
「气—阴阳—五行」的象数模型是中医原创思维的核心内涵,而阴阳、五行其实是一回事,都在一张太极图里面。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是以《周易》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因此,「医易相通」者,哲学思维的统一性也。「医易相通」的逻辑推定结果也只能是医道尚中。
所以,「易道尚中」正是《周易》的形而中论哲学的方法论形式。形而中论在《周易》的「象」「数」「理」「义」的中和之道的整合中承诺和推定了中国哲学体系。《周易》以「象」论「理」「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周易》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仪从太极中产生,《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此,阴、阳加上阴阳交感负阴抱阳的「和」,一起才有了天地万物。中国文化精神也是如此。
梁启超认为中华文化有两大精神: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一阴一阳,其实还应加一个「中正和谐」。
五行是两个阳(木、火)、两个阴(金、水),加一个中间的土,五行就是阴阳。在生命体上,精为肾所主,神为心所主,气动于脾胃肝肺之中,精神之间气为之使。其实是神中有精,精中有神,精与神的互涵互蕴又全赖气行其间。
精气神割裂分离,就成了无神之精的死精,无精之神的浮神。精气神的和谐主宰著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衰老过程,是生命发生、发育和发展的基质和外在呈现。随著人的生、长、壮、老、已,其精气神状态也随之变化,即精气神盛衰变化有其节律特点。
因此,养护和干预都要重视「时」这一因素。
与王琦老师在一起
故而,中医的原创思维是对生命健康认知和理解,蕴含著丰富的复杂和科学思维方式,可以为当代思维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原始创新提供宝贵的理论支持。
我认为真正的中医人,应该向王琦老师,国医大师孙光荣,王庆国,张大宁一样,他们不但熟读经典,而且能守正创新,应用在实践中,在实践中提炼总结,与时俱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王琦老师提出了象-数-形-神-气五个基本要素,确立了「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思维模式。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以直观综合的整体思维为主线,以「气—阴阳—五行」的象数模型思维为基础,以恒动变易思维为把握,以追求中和平衡思维为目的。九种体质的研究为中医的原创性思想理念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孙光荣老师讲课时中气十足,掷地有声,深刻地阐述中医经典的重要性,「诵读比明彰」的方法,以中医的哲学观「天人合一」阐述「形神合一」的辩证思维,从经典到临床,以「气-阴阳-五行」调理变易,信手拈来,他的讲课中就如何研修经典;如何用经典指导临床;如何用博学的中华文化(包括儒释道),真正做到学富五车;如何引用经典;如何使自己在讲述具有三度(高度、宽度、深度),既有根又有魂,又能与时俱进的中医药。
国医大师张大宁,集古人名方,结合充分的「中医肾病」临床经验环环相扣,我慢慢体味著中药:1)黄芪,补药之首;2)川穹,活血化瘀行气,生新血;3)附子,虽然疗效好,但有毒,是回阳救逆之药,它的药量一定要选择好;4)大黄,是精彩之药,它推陈致新,安和五脏的功效;5)雷公藤,可以治风湿,但有毒伤肝,可适量加上五味子。另外,我还学习了《玉屏风散》,《人参附子汤》,《真武汤》,《五苓散》。《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主要功效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它由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组成,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
我虽然没有师兄们有那么多的临床经验,但我可以积少成多,随著大师们的精湛演讲之中,我要记住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中医名方。大师们的情怀,夯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语重心长的话语,为后生开辟了一条振兴中医药学事业的康庄大道。
徐建国院士的主动应对新发传染病策略反向病原学。首先我觉得,一般来说,当传染病发生之后,我们才去研究它是如何发生的,再找到应对它的策略。而反向病原学,其实是从一个逆向思维,比如说有突发事件发生,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传染病,它也许是从环境、水、空气及微生物极端事件的发生,也可能会再出现一个新的病原体,这样的角度去出发,去研究。院士不断在研究人类与动物关系,人类与自然关系,人类与病毒关系,它是从一个被动的病原到主动的事件发生。
我觉得首先这种研究的方法,应该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因为有一句话说:顺成人,逆成仙,逆则圣,也就是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既然要解决一个事物,就要追根寻源,一直寻到这个事物的发生。
所以,徐院士的思维方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这个观点上进一步的思考,我们的治疗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也就是说我们的现代医学,逐步的在传染病、慢病以及社会的一些疾病当中,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应对方式,就是从现在的功能医学,在细胞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细菌组学等各组学中去发现人们整体的平衡,自我平衡系统,这样的话是不是能够可以形成我们主动健康的模式?
丛兵院士的AI与big data与医学研究,现在医学的发展,AI技术加上中医学是不是可以破解中医学,可以为未来世界,未来医学能够提供更有意义的数据支撑,科学的范式从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到计算机科学,到数据密集驱动,特别是在第三个人脑加电脑,其实是人脑为主角的模拟仿真科学,到现在的数据密集驱动及电脑加人脑,其实电脑是主角,是否为我们的未来中医学能够提供大量的数据分析?
为我们中医药解决三大科学问题,能够起到积极的帮助。西方人其实也在积极的研究我们的中医学的角度,它分成细胞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消化组学,利用密集计算机的云计算,利用AI编码解构全息的生命科学。
「王琦书院」的学习经历饱满而充实,使我最感动的是王琦老师在上课期间,一直听课、讲课、评课,从早晨九点到晚上六点始终如一在课堂上亲力亲为,每次恩师的点评,都是画龙点睛,最华彩的乐章。感谢王琦老师、徐建国院士、丛斌院士、高天明院士、孙光荣大师、张大宁大师在如此盛宴中,他们星光灿烂,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李小琳
整个中医原创思维的根基是「一」的世界观立场,即认为人的精气神生命的本源是「一」,不是二元或者多元,精气神的生命呈现是「一」,不可割裂,不能解离。中医学讲健康的本质就是讲「一」,是三个层面的「合一」: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形神合一,三个层面和谐了,就健康了。这就是「一」的哲学立场,精气神的本源是「一」,精气神本身是「一」,精神呈现在生命体上、生命过程中时时处处都是「一」,不可分开、割裂。
「气—阴阳—五行」的象数模型是中医原创思维的核心内涵,而阴阳、五行其实是一回事,都在一张太极图里面。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是以《周易》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因此,「医易相通」者,哲学思维的统一性也。「医易相通」的逻辑推定结果也只能是医道尚中。
所以,「易道尚中」正是《周易》的形而中论哲学的方法论形式。形而中论在《周易》的「象」「数」「理」「义」的中和之道的整合中承诺和推定了中国哲学体系。《周易》以「象」论「理」「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周易》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仪从太极中产生,《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此,阴、阳加上阴阳交感负阴抱阳的「和」,一起才有了天地万物。中国文化精神也是如此。
梁启超认为中华文化有两大精神: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一阴一阳,其实还应加一个「中正和谐」。
五行是两个阳(木、火)、两个阴(金、水),加一个中间的土,五行就是阴阳。在生命体上,精为肾所主,神为心所主,气动于脾胃肝肺之中,精神之间气为之使。其实是神中有精,精中有神,精与神的互涵互蕴又全赖气行其间。
精气神割裂分离,就成了无神之精的死精,无精之神的浮神。精气神的和谐主宰著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衰老过程,是生命发生、发育和发展的基质和外在呈现。随著人的生、长、壮、老、已,其精气神状态也随之变化,即精气神盛衰变化有其节律特点。
因此,养护和干预都要重视「时」这一因素。
与王琦老师在一起
故而,中医的原创思维是对生命健康认知和理解,蕴含著丰富的复杂和科学思维方式,可以为当代思维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原始创新提供宝贵的理论支持。
我认为真正的中医人,应该向王琦老师,国医大师孙光荣,王庆国,张大宁一样,他们不但熟读经典,而且能守正创新,应用在实践中,在实践中提炼总结,与时俱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王琦老师提出了象-数-形-神-气五个基本要素,确立了「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思维模式。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以直观综合的整体思维为主线,以「气—阴阳—五行」的象数模型思维为基础,以恒动变易思维为把握,以追求中和平衡思维为目的。九种体质的研究为中医的原创性思想理念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孙光荣老师讲课时中气十足,掷地有声,深刻地阐述中医经典的重要性,「诵读比明彰」的方法,以中医的哲学观「天人合一」阐述「形神合一」的辩证思维,从经典到临床,以「气-阴阳-五行」调理变易,信手拈来,他的讲课中就如何研修经典;如何用经典指导临床;如何用博学的中华文化(包括儒释道),真正做到学富五车;如何引用经典;如何使自己在讲述具有三度(高度、宽度、深度),既有根又有魂,又能与时俱进的中医药。
国医大师张大宁,集古人名方,结合充分的「中医肾病」临床经验环环相扣,我慢慢体味著中药:1)黄芪,补药之首;2)川穹,活血化瘀行气,生新血;3)附子,虽然疗效好,但有毒,是回阳救逆之药,它的药量一定要选择好;4)大黄,是精彩之药,它推陈致新,安和五脏的功效;5)雷公藤,可以治风湿,但有毒伤肝,可适量加上五味子。另外,我还学习了《玉屏风散》,《人参附子汤》,《真武汤》,《五苓散》。《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主要功效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它由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组成,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
我虽然没有师兄们有那么多的临床经验,但我可以积少成多,随著大师们的精湛演讲之中,我要记住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中医名方。大师们的情怀,夯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语重心长的话语,为后生开辟了一条振兴中医药学事业的康庄大道。
徐建国院士的主动应对新发传染病策略反向病原学。首先我觉得,一般来说,当传染病发生之后,我们才去研究它是如何发生的,再找到应对它的策略。而反向病原学,其实是从一个逆向思维,比如说有突发事件发生,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传染病,它也许是从环境、水、空气及微生物极端事件的发生,也可能会再出现一个新的病原体,这样的角度去出发,去研究。院士不断在研究人类与动物关系,人类与自然关系,人类与病毒关系,它是从一个被动的病原到主动的事件发生。
我觉得首先这种研究的方法,应该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因为有一句话说:顺成人,逆成仙,逆则圣,也就是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既然要解决一个事物,就要追根寻源,一直寻到这个事物的发生。
所以,徐院士的思维方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这个观点上进一步的思考,我们的治疗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也就是说我们的现代医学,逐步的在传染病、慢病以及社会的一些疾病当中,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应对方式,就是从现在的功能医学,在细胞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细菌组学等各组学中去发现人们整体的平衡,自我平衡系统,这样的话是不是能够可以形成我们主动健康的模式?
丛兵院士的AI与big data与医学研究,现在医学的发展,AI技术加上中医学是不是可以破解中医学,可以为未来世界,未来医学能够提供更有意义的数据支撑,科学的范式从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到计算机科学,到数据密集驱动,特别是在第三个人脑加电脑,其实是人脑为主角的模拟仿真科学,到现在的数据密集驱动及电脑加人脑,其实电脑是主角,是否为我们的未来中医学能够提供大量的数据分析?
为我们中医药解决三大科学问题,能够起到积极的帮助。西方人其实也在积极的研究我们的中医学的角度,它分成细胞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消化组学,利用密集计算机的云计算,利用AI编码解构全息的生命科学。
「王琦书院」的学习经历饱满而充实,使我最感动的是王琦老师在上课期间,一直听课、讲课、评课,从早晨九点到晚上六点始终如一在课堂上亲力亲为,每次恩师的点评,都是画龙点睛,最华彩的乐章。感谢王琦老师、徐建国院士、丛斌院士、高天明院士、孙光荣大师、张大宁大师在如此盛宴中,他们星光灿烂,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