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温爱诗

图为本文作者温爱诗
许多婚姻关系中存在七年之痒,但亦有不少人士每逢冬天就痒!
冬季寒风刺骨穿皮,所谓「风行善变」,风为中医学六淫外邪之首,主痒症、痛症。每逢冬季,因皮肤瘙痒求诊的患者特别多,皆因秋季时人体皮质细胞机能逐渐退化,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减少,导致皮肤瘙痒,反复抓搔,可出现继发性皮疹,如抓痕、血痂、脱屑、粗糙、增厚和色素沉著等,擦多少润肤霜也无济于事,实在令人痕痒难耐。
「秋收冬藏」容易皮肤痕痒
万物顺应「秋收冬藏」的定理,无一例外。进入冬季,人体表皮层血管开始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但同时造成皮肤表层血液循环变慢,水份及油脂含量减少,保湿和润泽的双重屏障减弱,使皮肤对乾冷的气侯失去抵抗力,所以在冬季特别容易出现敏感和瘙痒。这种「瘙痒」并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也就是无湿疹、麻疹、脓疮等症状),是仅有瘙痒症状的皮肤病,以中年人及老年人常见。皮损出现程度,可分为「全身性皮肤瘙痒」和「局限性皮肤瘙痒」。
中医角度看皮肤瘙痒症
本病属于中医学「风瘙痒」的范畴,天气转变只是一个诱因,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可由内、外因引致。内因多与脏腑气血失调相关,由于年老体弱,肝肾不足,阴精亏虚,精血无以充肌肤,血虚生风,内风致痒。外因常与风、湿、热、燥等引起,外邪客于腠理,与气血相搏,故发瘙痒。虽然本病的表现简单,但其病因颇为复杂,考验医者的临床辨证准确性。
「皮肤瘙痒症」治疗可分三型:
1.血热风盛型
症状:好发于夏秋转季时,皮肤瘙痒发红,有明显抓痕及血痂,遇热逢暖则剧,近寒则轻,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治则以清热凉血,袪风止痒为主。代表方剂为消风散加减。
2.血虚风燥型
症状:好发于秋冬,皮肤瘙痒、乾燥、脱屑,遍布抓痕或遍布血痂,伴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头昏眼花,大便乾结,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治则以养血袪风,润燥止痒为主。代表方剂为当归饮子加减。
3.阴虚风热型
症状:全身皮肤瘙痒,经久不愈,皮肤纹理增深,呈苔藓样变,舌红或绛而乾,无苔,脉弦细或数。治则以滋阴、清热、袪风为主。代表方剂为养阴清肺汤加减。
冬季护肤重保暖 忌过度清洁
天气转凉,气血亏虚者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著凉感冒,感冒后不但人体抵抗力下降,皮肤的免疫力亦会下降,而出现皮肤病,因此切记加衣御寒。同时,要忌贪暖,防低温烫伤。
慎用暖包,不要让暖包直接帖著皮肤。洗澡时水温也不要过高,水温太高,加上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将容易把皮表具保护作用的皮脂层消耗殆尽,让洗完澡后的皮肤更乾燥。洗脸水不能太热容易导致皮肤脱水乾燥;而过度清洁皮肤往往容易破坏皮肤表面角质层的皮脂腺,尤其是面部的皮肤比较嫩薄,必须小心挑选适合自己的洗面奶和面部、身体的各种清洁用品。
皮肤著重保湿 滋阴润燥食物可舒缓病情
秋季天乾物燥,可适时适量地使用一些有保湿作用的成分天然的护肤油或软膏,尤其在洗澡或洗脸后尽快保湿,可以防止人体皮肤角质层因过度乾燥而脱水,尤其皮肤容易过敏、乾燥痕痒之人。至于消除人体内部乾燥方面,可适当服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作用,又富含黏液质的食品,如北沙参、玉竹、百合、雪耳、梨、淮山药、麦冬、海蜇、猪皮等,可调整细胞的渗透压,增加上皮细胞的湿润度及提高免疫力。
建议食疗(一):滋阴生地莲藕甜汤
材料:莲藕300克,生地5克 鲜茅根10克,鲜百合20克,白蒺藜10克(纱布包),马蹄半斤,雪耳15克 冰糖适量。
制法:莲藕、马蹄洗净去皮后切片,与其他洗净材料一起放入煲内加入适量清水,以大火煲滚改用慢火,加入适量冰糖煲约一小时即可。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润燥。适合血热风盛或阴虚风热型的皮肤瘙痒。
注意:老人、小儿、孕妇或脾胃虚寒易泄泻者不宜。
建议食疗(二):润肤沙参玉竹乌鸡汤
材料:北沙参20克,玉竹15克,淮山药15克,茯神15克,鸡血藤12克,制首乌12克,防风12克,红枣3粒(去核),生姜3片,乌鸡1只。
制法:乌鸡洗净去头尾斩件,飞水后与已洗净的材料共放入煲内加清水适量,大火滚后转用文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养血祛风。适合血虚风燥型的瘙痒。
注意:感冒发热、婴幼儿、孕妇或泄泻者不宜。
*注:以上建议食疗纯粹属于个人经验,最好征询中医师后服用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