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钟海明
世界面临人口老龄化与健康的困境
习近平主席强调,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大国,改革开放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也提前跨入了老龄化的社会。伴随环境污染,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6.6%,其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要想让老年人都能在无病、少病的状态下安享晚年,就需要大健康产业协同政府一起努力。
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亿,约占总人口的19.8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亿,约占总人口的14.86%,我国已快速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国老年人有近1.6亿的人患慢性病,多数都在两种慢性病以上,占老年人口的65%,失能半失能老人大概有4400万人。
全国性横断面研究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有1507万痴呆患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983万,血管性痴呆392万,其他痴呆132万。另估算出,中国60岁以上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患病率为15.5%,患者数达3877万人。全球痴呆患者5000万人,中国患者数目超1500万人,全球第一。
随著现代信息传播与交流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的视觉负荷在日益加重,随之各种眼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且愈来愈趋于年轻化、低龄化。眼健康正是人体健康状况的综合反映。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期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总体发生率为53.6%,高中生为81%,大学生总体发生率为90%。近视已经成为国民健康的重要问题。「少年强则国强」,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综合素质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防治未病是全民健康的基础
面对世界性的难题及全民健康状况,国家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此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全面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国策。
从代表中华文化的道家思想来看,「防治未病」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基础。尽管道学、中医、修真、炼养、学神仙在现代文明中的位置几乎是处于「封建迷信」境地。然而,实际上现代医学仅仅属于古典生命科学的一个子集。道家文化是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核心要义不仅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更有无极、太极哲学体系与修真证道之法,有「五运六气之说」,可对「先天后天」作预测,还有在道德规范下的万物负阴以抱阳之重生道医体系,进而达到易(预则立易学体系)、医(医治未病体系道医中医)、艺术(艺术表达天地大道真意),一统天下。
国务院在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时也曾强调,「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重点在增加供给,核心要确保质量,关键靠改革创新」并提出要「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
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千年瑰宝,而道家养生和道医则是中华民族养生文化之根源,在推动全民健康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可以几乎零成本的完成综合型人体三期测试,对在安全天然药物和深知生命各个层次功能有道者测试评定。在提升中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作用。这些都是现代西方医学和高科技手段都难以达到的。
自强不息——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健康之路
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另一千年瑰宝——武术,不仅是中国功夫的象征,更具有独到的强身健体的方法。中国自古就有「医武不分家」、「武医同源」的说法。其中,武医就是传统中医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在跌打损伤康复治疗方面独树一帜,在养生保健方面也一直发挥著重要的作用。在民间就流传著无数可以有效调理身体疾病的方法,而深受民众喜爱。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不仅是独具民族特色和合文化的核心,也是指导全民健康过程中,通过修身、修心创建和谐环境的基础。修炼,是一种改变身心的生理状态。修是通过不断强化心神之力而增强身心功能;炼是通过丹药不断兴奋身心功能而为修提供生命能量。炼是修的基础阶段,修是炼的高级阶段。修的前提是要有相对稳定的身心基础,是有门坎要求的。然合乎要求的修道人甚少,绝大多数都有「先天不足」。其「先天不足」系指「血、气、热、寒、痰」的虚盛。若要修真,必须先用汤液调整之。若能调平就可转入修真;若调不平就转入养生。仅此就有很高的成本。
中华文化的核心具有「道统」(此处非指道教和道家)的理念,即诸术皆为载体。习练修行的过程,都是「由术而艺,由艺而入其道」。在传统武术和武医养生中就引入了道家的修身养性理念与修行之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化、充实。数十年来,有业界的修行者和学者针对现代生活方式、节奏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在传统武医的基础上,依据武术和中医健康养生核心理念,融合汇集多种经典的中医外治法(在世界上也统归为自然疗法),形成了全新的武医健康养生体系,特别是重点引入了主动调理的理念和方法(即精选、梳理、整合出多种传统武术养生功法)。
现代的武医健康养生学脱胎于传统武医,依然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注重以多种形式的经络调理为主要手段。武医健康养生学在调理与健康理念上,突出和强调回归自然,更注重充分激发和调动人体恢复健康的本能与潜力。中华武道讲求「知行合一」,故而在对人类生命与健康的认知与方法上都具有独到的优势。
因此,有必要把具中华民族特色和竞争力的武医健康养生体系作为全民健康发展之路。把传统武术与道家的各种修身养性功法普及到各个社区、企事业机构、养老院、疗养院。特别是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就通过习武了解「养勇、知止」,锻炼孩子们的「精、气、神」,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动作习惯。
武医健康养生体系的推动不仅可以唤起全民「主动健康」的意识,强调积极调动人体的潜能,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习惯。同时,也十分符合国家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强调「要关注医养结合的发展」精神,以及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的要求。
武医健康养生文化有助于培育全民的健康养生意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效分担国家在医保、养老等方面的负担。全民老少建立正确的健康养生理念,掌握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必然会有效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和改善生活质量,自然也就有效减缓全民医疗和养老方面的压力。
与此同时,武医健康养生体系中融合汇集各种民间经典的中医外治方法独特,调理保健效果明显,方便易行,深受广大民众喜欢。可以有效弥补现有医疗资源和医保的不足。随著全民健康养生需求的形成,必将在原有保健产业基础上形成新兴的武医健康养生产业,还可有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随著武医健康养生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在推进医保改革过程中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模式,走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健康之路,必将促进全民健康兴邦,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与世界环境。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2/6/2rqlMudo2Nsj0s5b2hguZyRDBPa20f4Ate5.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 钟海明
世界面临人口老龄化与健康的困境
习近平主席强调,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大国,改革开放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也提前跨入了老龄化的社会。伴随环境污染,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6.6%,其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要想让老年人都能在无病、少病的状态下安享晚年,就需要大健康产业协同政府一起努力。
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亿,约占总人口的19.8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亿,约占总人口的14.86%,我国已快速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国老年人有近1.6亿的人患慢性病,多数都在两种慢性病以上,占老年人口的65%,失能半失能老人大概有4400万人。
全国性横断面研究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有1507万痴呆患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983万,血管性痴呆392万,其他痴呆132万。另估算出,中国60岁以上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患病率为15.5%,患者数达3877万人。全球痴呆患者5000万人,中国患者数目超1500万人,全球第一。
随著现代信息传播与交流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的视觉负荷在日益加重,随之各种眼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且愈来愈趋于年轻化、低龄化。眼健康正是人体健康状况的综合反映。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期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总体发生率为53.6%,高中生为81%,大学生总体发生率为90%。近视已经成为国民健康的重要问题。「少年强则国强」,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综合素质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防治未病是全民健康的基础
面对世界性的难题及全民健康状况,国家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此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全面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国策。
从代表中华文化的道家思想来看,「防治未病」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基础。尽管道学、中医、修真、炼养、学神仙在现代文明中的位置几乎是处于「封建迷信」境地。然而,实际上现代医学仅仅属于古典生命科学的一个子集。道家文化是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核心要义不仅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更有无极、太极哲学体系与修真证道之法,有「五运六气之说」,可对「先天后天」作预测,还有在道德规范下的万物负阴以抱阳之重生道医体系,进而达到易(预则立易学体系)、医(医治未病体系道医中医)、艺术(艺术表达天地大道真意),一统天下。
国务院在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时也曾强调,「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重点在增加供给,核心要确保质量,关键靠改革创新」并提出要「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
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千年瑰宝,而道家养生和道医则是中华民族养生文化之根源,在推动全民健康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可以几乎零成本的完成综合型人体三期测试,对在安全天然药物和深知生命各个层次功能有道者测试评定。在提升中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作用。这些都是现代西方医学和高科技手段都难以达到的。
自强不息——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健康之路
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另一千年瑰宝——武术,不仅是中国功夫的象征,更具有独到的强身健体的方法。中国自古就有「医武不分家」、「武医同源」的说法。其中,武医就是传统中医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在跌打损伤康复治疗方面独树一帜,在养生保健方面也一直发挥著重要的作用。在民间就流传著无数可以有效调理身体疾病的方法,而深受民众喜爱。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不仅是独具民族特色和合文化的核心,也是指导全民健康过程中,通过修身、修心创建和谐环境的基础。修炼,是一种改变身心的生理状态。修是通过不断强化心神之力而增强身心功能;炼是通过丹药不断兴奋身心功能而为修提供生命能量。炼是修的基础阶段,修是炼的高级阶段。修的前提是要有相对稳定的身心基础,是有门坎要求的。然合乎要求的修道人甚少,绝大多数都有「先天不足」。其「先天不足」系指「血、气、热、寒、痰」的虚盛。若要修真,必须先用汤液调整之。若能调平就可转入修真;若调不平就转入养生。仅此就有很高的成本。
中华文化的核心具有「道统」(此处非指道教和道家)的理念,即诸术皆为载体。习练修行的过程,都是「由术而艺,由艺而入其道」。在传统武术和武医养生中就引入了道家的修身养性理念与修行之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化、充实。数十年来,有业界的修行者和学者针对现代生活方式、节奏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在传统武医的基础上,依据武术和中医健康养生核心理念,融合汇集多种经典的中医外治法(在世界上也统归为自然疗法),形成了全新的武医健康养生体系,特别是重点引入了主动调理的理念和方法(即精选、梳理、整合出多种传统武术养生功法)。
现代的武医健康养生学脱胎于传统武医,依然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注重以多种形式的经络调理为主要手段。武医健康养生学在调理与健康理念上,突出和强调回归自然,更注重充分激发和调动人体恢复健康的本能与潜力。中华武道讲求「知行合一」,故而在对人类生命与健康的认知与方法上都具有独到的优势。
因此,有必要把具中华民族特色和竞争力的武医健康养生体系作为全民健康发展之路。把传统武术与道家的各种修身养性功法普及到各个社区、企事业机构、养老院、疗养院。特别是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就通过习武了解「养勇、知止」,锻炼孩子们的「精、气、神」,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动作习惯。
武医健康养生体系的推动不仅可以唤起全民「主动健康」的意识,强调积极调动人体的潜能,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习惯。同时,也十分符合国家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强调「要关注医养结合的发展」精神,以及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的要求。
武医健康养生文化有助于培育全民的健康养生意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效分担国家在医保、养老等方面的负担。全民老少建立正确的健康养生理念,掌握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必然会有效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和改善生活质量,自然也就有效减缓全民医疗和养老方面的压力。
与此同时,武医健康养生体系中融合汇集各种民间经典的中医外治方法独特,调理保健效果明显,方便易行,深受广大民众喜欢。可以有效弥补现有医疗资源和医保的不足。随著全民健康养生需求的形成,必将在原有保健产业基础上形成新兴的武医健康养生产业,还可有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随著武医健康养生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在推进医保改革过程中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模式,走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健康之路,必将促进全民健康兴邦,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与世界环境。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2/6/2rqlMudo2Nsj0s5b2hguZyRDBPa20f4Ate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