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晖荣这个名字,与艺术、小行星、中山陵关联,外界给他的定义和标签诸多,但邂逅新朋友,他通常只说自己是艺术品藏家。说话时,他笑吟吟的,一口夹杂着潮汕乡音的普通话,语气平和,低调谦逊。
但他其实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对他来说,艺术成就如同座标一样的存在,过去和现在都是。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名家,绘画、书法、篆刻、雕塑、收藏等领域,都是他创作的土壤,抑或是表演的舞台,努力和梦想,幽默和睿智,同时紧紧依附在一个角色上。在南京中山陵,一座“萧晖荣梅花艺术馆”为永久性景点,与梅花山遥相呼应,即为佐证。

更让人称奇的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8年3月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为188973),于2013年3月被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为“萧晖荣星”,以表彰萧晖荣教授的不凡艺术造诣及对艺术界的卓越贡献。小行星命名具有国际性和历史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
“萧晖荣星”永载天文史册,掀起了无数人的心潮,成为重新定义华人艺术家的某种符号。
癸卯年12月2日上午,76岁的萧晖荣来到中山陵,从明孝陵4号门入园,他在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汪东明、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戴中礼、十竹斋画院院长尹苏桥、明孝陵博物馆长王广勇等人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前往设于梅花山暗香阁的“萧晖荣梅花艺术馆”,以及中国梅花艺术中心考察。

萧晖荣边走边说:“来艺术馆就是回家,想家了,我就会来。”作为江苏丹阳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后裔,工作、生活在香港和汕头的萧晖荣一直对江苏感情深厚,长期以来肩负文化使者的责任,为苏港两地文化艺术交流事业竭尽全力,贡献巨大。
冬日暖暖的阳光,冲破淡淡的云烟散落在艺术馆旁的青砖古道上,紧挨艺术馆的石象路,已有600多年的沧桑。萧晖荣从这里走过,风里吹来的气息、翩然而至的情绪,都是他感念乡情的音符。
当天下午,萧晖荣又做客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与原院领导周和平,现任院领导刘步健、夏涛一起重温11年前在这里创作八尺整纸《春风三友》时的情景;与艺术家萧平、邹正玉夫妇,艺术家宋玉麟,紫金山天文台赵海斌研究员等聚见,畅叙友情。

他们是一众在彼此心里留下印记的人,虽然天各一方,并不常见,甚至一别多年,但依旧会是各自生命里的光影。
萧晖荣是中国文联第九届、第十届委员,第十一届特邀嘉宾,中国美协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中国艺苑研究学会主席、海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香港美协创会主席。自2002年起,萧晖荣一直担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和常委,积极参政议政、履职尽责。
他这次来南京,是出席江苏省海外联谊会召开的相关会议。会后,他专程进行走访考察和艺术交流。
“萧晖荣梅花艺术馆”诞生
上午10时许,南方的初冬有着秋天般的和煦,阳光明媚的园区已有游人徜徉,来来往往的游客与萧晖荣擦肩而过,人们并没有留意到眼前这位精气神十足的长者,就是载入天文史册的“萧晖荣星”命名者。
的确,萧晖荣朴素的衣饰,与邻里大爷别无二样。
沐浴在阳光下的萧晖荣,围绕中山陵的变化,一路上与汪局长相谈甚欢。
在萧晖荣身上,接触到他的人,仍然能感受到一些不随时代变化而始终可敬的举止。比如他奔波各地,在下榻的酒店,哪怕是在餐厅吃饭,也要快速加个WiFi,不是舍不得流量,而是追求信号质量更好;再比如他口袋里还揣着名片,结识新朋友会双手递上,十分恭敬……他在现代与传统的轨道上并行,自由自在。
一行人离“萧晖荣梅花艺术馆”越走越近,萧晖荣远远地看见进出展馆的游人,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神情,平静的外表下泛起涟漪般的内心波动。
时光彷佛又回到了2010年3月,“萧晖荣梅花艺术馆”在春暖花开的日子应运而生,时任中山陵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单捍政、局长王鹏善,卓有远见地拍板促成这个项目落地。画梅花得心应手的萧晖荣,无偿捐赠一批主题为梅花的书画、雕塑、文献等作品,为中山陵景区这一世界文化瑰宝锦上添花。

这个时候,人们对萧晖荣的“来头”产生了浓厚兴趣。
20世纪40年代,萧晖荣出生于广东一个华侨家庭,自幼迷上书画艺术。1969年,23岁的他在家乡创“溪美工艺美术厂”,以全国唯一独创的金属雕漆画在广交会上取得订单,初试牛刀,酝酿出了动能。
彼时,他的初衷很直白,就是帮助家乡解决就业问题,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和他一块儿起早贪黑干活,身处其中的几百名工人都还未曾想过,将来会发生什么。
也就在那个阶段,在萧晖荣的心里,当一个画家的执念开始萌芽,温和与耐心像两只翅膀,助他飞得更高。
做生意就得跑业务,萧晖荣风驰电掣般地穿梭在京、沪、苏、浙、穗等地,接触到江苏宋文治、亚明、陈大羽等画坛名家,并且与他们结成了忘年交。与此同时,他还和当时尚为江苏书画界年轻一代的萧平、傅二石、宋玉麟、言恭达、孙晓云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从中淘到了书画创作真金。


从这个角度来看,萧晖荣与生俱来的巧夺天工的本领,找准了发力点。
1981年,萧晖荣移居香港。创办了香港艺苑企业公司、中国艺苑研究学会、香港艺苑集团等艺术机构,为中国美术事业做了很多接地气的事情,好评如潮。
“人民艺术家”王蒙评价萧晖荣:“他是前辈大师喜欢的年轻画友;是同辈艺友热爱的笔墨知己;是青年艺术家尊敬的画坛前辈。他以极大的热情为中国艺术界的交流和繁荣创造各种机会,他以毕生的精力在那幅艺友交好的当代《西园雅集图》上挥洒着‘笔墨’!”

萧晖荣以“梅花精神”为主题,创作的《红岩精神》《松梅颂》《红梅赞》《红梅颂》《老红图》《梅花三弄》等一大批作品引人关注,精心构思,融古铸今,饱含激情,很多是用独特的技法绘就,繁盛中跳跃着希望的火苗。
他画的每一枝红梅,都象征着革命前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这些作品以梅花的繁茂景象比喻今日民族崛起、国家兴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这个背景下,“萧晖荣梅花艺术馆”有了诞生的契机。
他和中山陵园管理局一拍即合,将历年精心创作的梅花为主题材的中国画和雕塑作品奉献给景区。这是一篇梅花礼赞,更是一份家国情怀。
2014年,萧晖荣荣获“南京对外文化交流使者”称号。

时至今日,在中国梅花艺术中心门前广场,竖立的《祥和》《靖节》《峥嵘》《高标》4块青铜材质梅花雕塑十分壮观,让游客叹为观止。
“萧晖荣星”的精神力量
“萧晖荣星”的命名,几乎就是萧晖荣艺术生涯的一个缩影。
悠悠岁月中,他与朱屺瞻、刘海粟、林风眠、吴作人、陆俨少、赖少其、唐云、程十发、关良、黎雄才、赵少昂、关山月、杨善深、吴冠中、黄胄、费新我、宋文治、谢之光、杨之光、王蒙、黄苗子、黄永玉、启功、孙星阁、饶宗颐、潘鹤、盛杨、曹春生等诸多前辈艺术家和学者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从精心收藏他们的作品,到甚而合作作品,数量达到可以办展的规模,在业界声名鹊起,收获广泛共鸣。
萧晖荣身上最吸引人的,是他的信仰、真诚、与人为善,以及他作为艺术家,在人生的岔路口如何做出抉择。其中精神层面的内核,是与现实对话,走向永恒的终端。
“萧晖荣星”的出现,就是鲜活的注脚。
2008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用口径1.04/1.20的近地天体望远镜,在室女星座发现了一颗新小行星,国际小行星中心当时先给予2008EX36的国际临时编号。
这一新发现,陆续得到美国帕洛玛天文台、洛威尔天文台、基特峰天文台、林肯实验室、卡特琳娜项目组等多个国际天文台站的观测证实,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予188973的国际永久编号。
2013年1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向世界各国天文台发布一批新小行星命名公报,经过一年多的推荐、考察、论证、评审,其中188973号小行星命名为“萧晖荣星”。小行星命名历来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以中国人命名的小行星到目前为止仅有50多颗,仅授予在科技、文化、公益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当代知名人士,如张衡、钱学森、袁隆平等。萧晖荣傲然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书画家,令人刮目相看。

观测显示,“萧晖荣星”沿着一个偏心率为0.1的椭圆轨道绕日运行,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29亿公里,距日最远时有5.12亿公里,最近时1.46亿公里。“萧晖荣星”在其轨道上平均每日以174.3万公里的速度奔腾前进,绕太阳一周需3.25年。小行星是唯一一类可以由发现者提名命名的天体,一旦小行星命名被国际批准,该星名将成为国际公认的永久星名,永载天文史册,并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科学探索与艺术衔接,渐渐生发出某种内在生命力,吸引外部力量对它的认知,这大概是“萧晖荣星”最奇妙的特征。也如同萧晖荣作画,处理层次很细致,能给人很强的代入感,会让人相信“艺术天体”循环的存在。
几十年来,萧晖荣先后于北京、南京、香港、台北和日本东京、美国旧金山等10多个城市,以及纽约联合国总部办了60多次展览,既为他人策展,也有自己的个展。作家金庸曾在2007年5月5日于香港大会堂举办的“萧晖荣中国画展”上说:“我知道萧先生,早就很仰慕的,看过他的画册。今天亲眼看见他的这些大画,不是单单‘大画家’3个字可以概括的。他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我看了以后非常佩服!他画的紫荆花、紫藤、牡丹,画面之大我从来没看过,震撼人心!”金庸在会场上即席题字 “繁富华瞻,叹为观止”。

2019年9月2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追源溯本 汲古涵新——萧晖荣教授艺术展”继在澳门、深圳展出后,又在香港大会堂展览厅开展。时任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为展览撰写前言,盛赞此展览“是内地和香港美术界的一件盛事。展览既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也是内地和香港广大美术家向祖国生日奉献艺术厚礼的体现”。
“萧晖荣星”在天际遨游,也让萧晖荣觉得自己身体里的某些疲惫已经卸载,这么多年积累起来的精神价值,让他得以过上一种坦然的生活。
与“宋氏父子”的莫逆之交
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官微自开设宋玉麟编著的“三缘”专栏以来,讲述宋文治及20世纪艺术家的故事,读者透过访谈,能够深入体悟大师思想,唤醒记忆,发轫信念,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
萧晖荣回忆说:“我与宋老曾一见如故!我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和宋老相识的。那个时代的艺术家,生活简朴。我记得和宋老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上海,那时我经常会去拜访朱屺瞻、刘海粟,等等。有一次,在朱屺瞻寓所见到来访的宋文治,朱老就给我介绍说:‘这是我同乡宋文治先生。’我久仰宋文治大名,但从未谋面,没想到这么年轻。后来,我们就成为了朋友。我经常到南京,常常到宋文治府上拜访,亚明、陈大羽等也在那里常见。我还记得那时的宋文治住在‘总统府’后面的东箭道。他为人平易和蔼,心中有爱。”

在与宋老的交往过程中,萧晖荣的脑海中有很多抹不掉的记忆。比如美食方面的,有一年,宋文治被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去讲学,并出席“黄苗子郁风书画展”。萧晖荣开车接送宋老,晚上一起品尝潮州菜。宋老吃完后说:“这里做的鱼翅还不是最好的。”并介绍了很多种鱼翅等美食的做法。萧晖荣觉得宋老对“食文化”这么有研究,一定自己很会做菜。但后来听宋老儿子宋玉麟说,父亲从来没做过菜,只是会品。所以宋老给自己定义为“美食家”,并且很自信地戏称:“人家说我不会画画,我不生气;说我不懂吃,我要生气的。”
“宋老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创作上,都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萧晖荣说。
在萧晖荣的印象中,宋老对自己要求严格,这是中国文人的一种风范。“他从穿衣服到做人,皆是严谨的。有一次,我在香港收得两张黄宾虹的作品,画得非常好,就想请宋老题跋。宋老思索良久,对我说:‘你过几天来,我想想如何能够题得更精彩。’从中可以看出,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他却认真对待。所以今天看宋老的作品,无论是构图、色彩还是题款,都很完整,也很完美。”

萧晖荣讲起过往经历过的事情,心中充满幸福感。“宋老喜欢帮助人,这是非常难得的。人家都说‘文人相轻’,他却是‘文人相重’,这种大爱是非常了不起的。比如说,宋老与陆俨少的关系非常好。20世纪70年代初,记得陆俨少第一次到汤山度假,就是宋文治帮助安排的。当时我去看望他们,询问陆老生活、工作上是否有困难,他说:‘没有的,我一天交一毛钱,吃住都好。’所以当我看到陆老和宋老在一起聊天时,就发现宋老十分崇拜陆老,一直帮他,交情很深。宋老的严谨以及刻苦的学习精神,成为我的榜样。”
讴歌时代的《春风三友》
艺术界有一种浪漫,能在岁月长河中戳中人的情感,记录下长久驻留、一生难忘的感受。尤其数字时代,似乎也提供了印证的魔方。
比如说,活成了隐士模样的金庸,生前对人生的注解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大侠般的黄永玉活到了99岁,他身上的力量和暖光,永远保温。他们虽然都已离世,但音容笑貌始终在萧晖荣的手机内存里,陪伴着他。
黄永玉曾这么说萧晖荣:“我在香港的时候,常常和他在一起,他对人很真诚、很热情。”

萧晖荣敬重前辈的提携,也珍惜当下仍活跃在艺术世界的兄长同道的情分。这次南京之行,他再次见到从太仓匆匆赶回南京的萧平,很是高兴,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像历经风霜的花朵一样绽放。
已82岁高龄但精神矍铄的萧平,见到萧晖荣也十分开心。“两萧”友情至深,他曾撰文《书画有神交有道》,评析萧晖荣的艺术成就。
萧平说,晖荣兄是一位具有旺盛创作力的艺术家。他自幼喜爱书画,习绘临池,兴趣盎然。后历数十载艰难创业,却始终交往着艺坛的诸多前辈大师,虔诚汲纳。多年来,他积压着的艺术才智与创作欲念,直到花甲之年喷薄而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且一发而不可收,创造了他的似锦繁华的绘画新样式。而后,他又从平面的画,走进立体的塑,将花卉写意运之于雕塑,别有一番新天地。
晖荣思维敏捷,触类旁通,敢于大胆尝试。辛弃疾说“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功”。晖荣的可贵,正在于掌握了艺术的活法。“活法”在胸,他大胆的才略方得以实施,“新功”迭出也就不奇怪了。

晖荣勤于读帖,注重意临,在无人意会处下工夫,于规矩之外立规矩。他创作的鸟虫书,在古传鸟虫篆书体的基础上,加以艺术性的创造,既富古意,又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他偏爱鸟虫篆,与他艺术理念中的好古、尚古的一面有关。此外,鸟虫篆字体“多作波磔而有意求工”所产生的装饰性、美化功能,相比于其他的书体,对擅长于绘画的他,更具吸引力,也更有发挥的空间。
晖荣作书,意在笔先,这意就是画意,有了这意便能跳出前人藩篱,注重感情的抒写。正如弘一法师在《致马海髯》信中所说:“朽人于写字时均依西洋画图案的原则,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于常人所注意之字划、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摒除,绝不用心揣摩,故朽人所写之字,应作一张图案观之则可矣。”因此,我们在看他的书作时,就如同看他的画。那匀称中的变化,端庄中的活泼,遒健中的婀娜,无不融入了画的意趣,渗透着印的神韵,是别具一格的高雅书风。

萧平画竹、石,萧晖荣画梅,孙晓云题跋的3人合作作品《春风三友》,至今展陈在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成为讴歌时代的一道风景。
萧晖荣是通过长期收藏、鉴赏、交游、勤功、悟道,而登上艺术殿堂的当代艺术家,他的艺术探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自信和炎黄子孙热爱民族的赤诚之心。
萧晖荣的代表作比比皆是,其中包括“一带一路”系列《鸟鸣花开》《喜鹊》《雪雁》《棕煌蜂鸟》,以及《神州春色》《春晖丽景图》《苟坝晨曦图》《繁华似锦》《盛世繁华》《富贵寿考》《江山丽词赋 冰雪净聪明》《紫荆花》等。

不久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在汕头参观萧晖荣的艺术展陈后说:“看了萧先生的书法、绘画、雕塑作品,十分激动,深受教育,让我想起了大学问家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面对艺术品评价的三个层次。萧先生的作品在我看来就进入了一种‘心之通天’的美学境界,他把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及其历史人物,以及对祖国、人民的那份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通过作品酣畅淋漓地、很有气势地表达出来了。因此,我们行进在萧先生的艺术作品的长廊之中,受到了美的薰陶、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受到了一种人格的感染。”
南京之行,萧晖荣还透露了一个“远程”计划,即在中国驻阿联酋大使馆支持下,2024年,阿联酋广东商会将联合中东中国商会于迪拜举办他的中东艺术作品首展,弘扬中华文化的共融精神。
来源:江南时报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2/4/5IDiVv4UPzf7eh0PB5B4fbaD2V0llSDq6nh.jpe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