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RI: A Public Product for the World’s People
文|中国外交学院外籍副教授、意大利洛伦佐·德·美第奇-马里斯特学院国际研究所教授 法比奥.马西莫.帕兰迪
译|本刊记者 杨晨
从“亲仁善邻”“兼济天下”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外交始终秉承独立自主、合作共赢。作为属于世界人民的公共产品,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一路走来,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贡献了一系列中国理念和中国主张。
“一带一路”倡议的普遍观点与具体事实
究竟什么是“一带一路”倡议——它是为人所熟知的新丝绸之路吗?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投资计划,由跨越洲际的陆海双线组成。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此项倡议并开始了接下来的发展历程。
基于该倡议的地理和经济规模以及其不可避免的地缘政治影响,许多学者和评论人士不免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是所谓的“中国扩张主义”的地缘战略工具吗?还是中国与西方相互竞争的地缘政治杠杆?抑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又或者说,它是一个为世界人民提供的、与以往不同但最终有益于全球的政治和文化建设方案?
尽管许多西方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抱持不信任的态度,但过去十年,世界对这一倡议的兴趣与日俱增,因为“一带一路”聚焦的重点始终是全球范围内地域与地域间在陆路、海洋和航空几大方面互联互通的发展。
这项宏大的投资规划可以被视作加强全球合作、促进多边主义的新提议,从而为解决贫困、不平等发展、冲突、环境恶化和全球治理等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应对机会。这并不是一项援助计划,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地缘政治竞争而提出的设想。
将“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作比较的行为至少是具有误导性的。有许多论据可以证明这两者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譬如所投入资金的数量(“一带一路”倡议迄今为止已投入约一万亿美元,马歇尔计划的资金投入为几百亿美元)以及地域规模。“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像马歇尔计划那样仅仅局限于军事盟国之间,而是始终向全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真诚的中国外交与不实的“模因理论”
过去几十年,中国将物质基础建设作为自身的发展战略,并凭此使“一带一路”成为一项同时具备现实可行性和未来吸引力的倡议。中国国内经济的成功本身便为我们描绘出正确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真正内涵所需的必要前提。
我们还需要考虑许多其他根本性的要素来认识这一由中国所提出的倡议的历史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该方案的多极性内涵以及其中所蕴涵的中国原则、中国价值和其雄心勃勃的目标上。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大宗旨:一是构建以合作共赢和相互信任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二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事实上,中国的全球性规划提议基于一系列从中国人的外交文化中借鉴而来的传统原则,包括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和平等对话。这些原则集中代表了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全球化理念的核心,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诞生和持续发展运行的背景。无论如何,考虑到马歇尔计划有限的地域规模和其以地缘战略为前提的布局,“一带一路”倡议与其并没有任何相似性。
过去几年中,对“一带一路”倡议最常见的批评之一便是与所谓的“中国债务陷阱外交”相关。此种说法是印度一间智库提出的模因,2017年在一篇哈佛大学的学生论文中又重新被提出。从那时起,发展中国家的外债问题以一种相当怪异的方式,成为中国为世界带来的这一新倡议的结果,而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金融主导的后果。
这种“模因理论”认为,中国试图将发展中国家套入债务网,从而获得全球战略利益和资产。然而事实上,指责中国的一些西方国家恰恰就是那些在过去七十年中,对全球南方的去殖民化国家实施了不折不扣的“债务陷阱”的国家,他们的目的是压制这些国家,确保它们服从美国及其最亲密盟友的利益。
用事实说话 “一带一路”倡议与友好中国形象
纵观当代文献,我们可以清楚判断出关于中国的指控是前后矛盾的。在发展中国家看来,中国既不是威胁者,亦不是新的殖民者。为此,我们不妨简要列举一些相关证据,打破“债务陷阱”模因下对中国形象的刻板认知。
世界各国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中国进行协商合作,获得来自中国的新增贷款或是大额贷款,其中包括委内瑞拉和安哥拉等提供石油出口的国家。就委内瑞拉的情况而言,由于石油危机和美国的制裁,它已无法再向中国提供石油。尽管如此,中国并没有放弃与委内瑞拉保持合作关系,而是实行债务重组,继续以现金进行购买,从而接受暂时的损失来源,而不是对陷入困境的合作伙伴怒目而视。
2018年,非洲国家的外债中只有20%是来自中国的债务,其余的80%主要来自从属于西方金融体系(巴黎俱乐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其他多边机构和私人部门)的公共和私人机构投资者。因此,即使债务陷阱真的存在,也不应归咎于“一带一路”倡议。
斯里兰卡备受争议的汉班托塔港于2007年由当地政府开始建设,起初需要得到中国公司的援助,并于2009年从中国获得贷款。2017年,双方达成协议,中国继续提供贷款并购得汉班托塔港口70%的股份,合作得以继续进行。然而,斯里兰卡政府所需的资金是用来偿还已到期的与其他国际投资者的债务,而不是同中国的债务。2019年,中国在斯里兰卡外债中所占份额为10%,与日本所占份额相近。此外,中国在过去几年降低了利率,延长了还款时间,为减少中国所占的债务财产份额直至债务清零提供了条件。
最后,独立调查研究机构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和非洲晴雨表证实,非洲人民对与中国合作的新形式达成了广泛共识,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新的投资机会、信用准入、新的发展计划等。
以上是一些实际例证,明确证实“债务陷阱”这一模因的不实之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表示,“债务陷阱”是“美式谎言外交”的又一例证。
(原文为英文,经本刊记者编译。标题为编者所拟,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12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2/3/7fbxjgKrJNtjyIHuf0SHszmHCcfpgVHzNLR.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The BRI: A Public Product for the World’s People
文|中国外交学院外籍副教授、意大利洛伦佐·德·美第奇-马里斯特学院国际研究所教授 法比奥.马西莫.帕兰迪
译|本刊记者 杨晨
从“亲仁善邻”“兼济天下”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外交始终秉承独立自主、合作共赢。作为属于世界人民的公共产品,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一路走来,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贡献了一系列中国理念和中国主张。
“一带一路”倡议的普遍观点与具体事实
究竟什么是“一带一路”倡议——它是为人所熟知的新丝绸之路吗?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投资计划,由跨越洲际的陆海双线组成。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此项倡议并开始了接下来的发展历程。
基于该倡议的地理和经济规模以及其不可避免的地缘政治影响,许多学者和评论人士不免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是所谓的“中国扩张主义”的地缘战略工具吗?还是中国与西方相互竞争的地缘政治杠杆?抑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又或者说,它是一个为世界人民提供的、与以往不同但最终有益于全球的政治和文化建设方案?
尽管许多西方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抱持不信任的态度,但过去十年,世界对这一倡议的兴趣与日俱增,因为“一带一路”聚焦的重点始终是全球范围内地域与地域间在陆路、海洋和航空几大方面互联互通的发展。
这项宏大的投资规划可以被视作加强全球合作、促进多边主义的新提议,从而为解决贫困、不平等发展、冲突、环境恶化和全球治理等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应对机会。这并不是一项援助计划,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地缘政治竞争而提出的设想。
将“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作比较的行为至少是具有误导性的。有许多论据可以证明这两者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譬如所投入资金的数量(“一带一路”倡议迄今为止已投入约一万亿美元,马歇尔计划的资金投入为几百亿美元)以及地域规模。“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像马歇尔计划那样仅仅局限于军事盟国之间,而是始终向全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真诚的中国外交与不实的“模因理论”
过去几十年,中国将物质基础建设作为自身的发展战略,并凭此使“一带一路”成为一项同时具备现实可行性和未来吸引力的倡议。中国国内经济的成功本身便为我们描绘出正确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真正内涵所需的必要前提。
我们还需要考虑许多其他根本性的要素来认识这一由中国所提出的倡议的历史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该方案的多极性内涵以及其中所蕴涵的中国原则、中国价值和其雄心勃勃的目标上。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大宗旨:一是构建以合作共赢和相互信任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二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事实上,中国的全球性规划提议基于一系列从中国人的外交文化中借鉴而来的传统原则,包括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和平等对话。这些原则集中代表了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全球化理念的核心,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诞生和持续发展运行的背景。无论如何,考虑到马歇尔计划有限的地域规模和其以地缘战略为前提的布局,“一带一路”倡议与其并没有任何相似性。
过去几年中,对“一带一路”倡议最常见的批评之一便是与所谓的“中国债务陷阱外交”相关。此种说法是印度一间智库提出的模因,2017年在一篇哈佛大学的学生论文中又重新被提出。从那时起,发展中国家的外债问题以一种相当怪异的方式,成为中国为世界带来的这一新倡议的结果,而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金融主导的后果。
这种“模因理论”认为,中国试图将发展中国家套入债务网,从而获得全球战略利益和资产。然而事实上,指责中国的一些西方国家恰恰就是那些在过去七十年中,对全球南方的去殖民化国家实施了不折不扣的“债务陷阱”的国家,他们的目的是压制这些国家,确保它们服从美国及其最亲密盟友的利益。
用事实说话 “一带一路”倡议与友好中国形象
纵观当代文献,我们可以清楚判断出关于中国的指控是前后矛盾的。在发展中国家看来,中国既不是威胁者,亦不是新的殖民者。为此,我们不妨简要列举一些相关证据,打破“债务陷阱”模因下对中国形象的刻板认知。
世界各国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中国进行协商合作,获得来自中国的新增贷款或是大额贷款,其中包括委内瑞拉和安哥拉等提供石油出口的国家。就委内瑞拉的情况而言,由于石油危机和美国的制裁,它已无法再向中国提供石油。尽管如此,中国并没有放弃与委内瑞拉保持合作关系,而是实行债务重组,继续以现金进行购买,从而接受暂时的损失来源,而不是对陷入困境的合作伙伴怒目而视。
2018年,非洲国家的外债中只有20%是来自中国的债务,其余的80%主要来自从属于西方金融体系(巴黎俱乐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其他多边机构和私人部门)的公共和私人机构投资者。因此,即使债务陷阱真的存在,也不应归咎于“一带一路”倡议。
斯里兰卡备受争议的汉班托塔港于2007年由当地政府开始建设,起初需要得到中国公司的援助,并于2009年从中国获得贷款。2017年,双方达成协议,中国继续提供贷款并购得汉班托塔港口70%的股份,合作得以继续进行。然而,斯里兰卡政府所需的资金是用来偿还已到期的与其他国际投资者的债务,而不是同中国的债务。2019年,中国在斯里兰卡外债中所占份额为10%,与日本所占份额相近。此外,中国在过去几年降低了利率,延长了还款时间,为减少中国所占的债务财产份额直至债务清零提供了条件。
最后,独立调查研究机构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和非洲晴雨表证实,非洲人民对与中国合作的新形式达成了广泛共识,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新的投资机会、信用准入、新的发展计划等。
以上是一些实际例证,明确证实“债务陷阱”这一模因的不实之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表示,“债务陷阱”是“美式谎言外交”的又一例证。
(原文为英文,经本刊记者编译。标题为编者所拟,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12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2/3/7fbxjgKrJNtjyIHuf0SHszmHCcfpgVHzNL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