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2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成立。这支部队历经对日作战的战火考验,战绩彪炳,成为华南战场上的抗日劲旅。今年适逢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我们特别邀请到两位东纵老战士后人撰文,以兹纪念。
文| 尹小平 郑德良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省惠阳县大亚湾登陆,开始侵粤战争。中共广东省委立即决定,迅速在广东省各地组建人民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独立自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0月,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东莞成立,王作尧任队长。12月,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惠阳成立,曾生任总队长。这两支由中共直接领导的武装力量继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之后,分别被授予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第3纵队新编大队(曾生部)和第4纵队直辖第2大队(王作尧部)的番号。1940年9月,这两支抗日武装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整编为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并于1942年1月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2日,这支部队正式宣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对外改名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这支由曾生担任司令员、林平(尹林平)担任政治委员的东江纵队历经对日作战的战火考验,战绩彪炳,蜚声海外,成为与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齐名的华南抗战劲旅。

1941年12月8日,日本为了切断中国获得外援的华南重要通道,不惜触动英美在华利益,悍然发动所谓“C作战”,进攻香港,打通粤汉铁路,配合华中的武汉会战。25日,英军战败投降。
香港沦陷三年零八个月期间,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是唯一一支成建制、由始至终坚持抵抗的抗日武装力量。港九大队前身的几支武工队曾参加秘密大营救,将大批抗日文化人无一伤亡地平安护送到大后方。港九大队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它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香港这一战略要地开展农村游击战、海岛游击战、海上游击战和城市游击战,有效地干扰了日军的战略部署,亦使驻港日军和汉奸走狗终日惶恐不安。港九大队站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前哨。东江纵队共营救国际友人89人,其中大部分是港九大队及其前身的武工队营救的。港九大队与盟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军事情报合作,为保卫香港、打击日本侵略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是东江纵队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
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开展华南战役。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国民党守军节节败退,使国土大片丢失。为了挽救华南危亡,中共广东省委遵照中共中央“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立即发动群众,组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奔赴抗日前线。对此,《美亚杂志》于1944年7月专门发表了题为《东江纵队与盟国在太平洋的战略》一文,指出:“中央军显然不能阻止这一猛攻”,而只能把希望寄于“盟国胜利”和“在敌后作战的游击队”,东江纵队“对于盟军将来在华南沿海作战具有极大重要性”,与其“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对于我们将来进攻日本的胜利,已具有头等的重要性了”。
从中共中央评价以及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员的讲话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对东江纵队的坚强领导和直接指挥。1944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和军委在给东江纵队和海南岛人民抗日军领导的指示中说:“自广州沦陷后,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全体指战员在华南沦陷区组织和发展了敌后抗战的人民军队和民主政权,至今已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使我党在华南的政治影响和作用日益提高,并使华南地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朱德总司令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中,将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每当东江纵队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或是战场形势突变,或是遭遇挫折,或是取得胜利,都能够得到党中央及其领导人的及时指示和关怀。东江纵队的五次重要会议忠实完整地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方针路线;按照党中央策应华南抗日战场,开辟粤赣湘五岭根据地的部署,命令东江纵队以及珠江纵队一部,进驻粤北一线,迎接从延安出发南下广东的八路军二王(王震、王首道)支队;日本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后,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命令,华南日军必须向东江纵队曾生将军投降;为了揭露国民党当局破坏抗战胜利后国共和平协议的阴谋,周恩来亲自安排东江纵队政治委员林平(尹林平)赶赴战时陪都重庆,在记者会上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以及华南抗日游击队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业绩,从而驳斥了国民党政府妄称广东不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谎言。

毛泽东军事思想
指引东江纵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中积累的军事斗争经验和军事指挥艺术,形成了完整的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军事思想体系,这一被称颂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体系,在东江纵队抗日游击战中得以实践运用,能够迅速指导部队的军事行动和提升指战员的作战理念,成为东江纵队成长发展的精神支柱。
1938年5月期间,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在中共广东省粤北临委地方党组织和东江纵队中被学习贯彻,并被视为华南抗战和抗日游击队的指路明灯和战斗法宝。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引下,东江纵队对日作战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战斗胜利。
坚持“支部建立在连上”的建党建军原则
为了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和对日作战,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林平(尹林平)书记于1939年2月前移到抗日游击队作战前线惠东宝地区,成立了有曾生参加的中共东江前方特别委员。该委员会协调东江各县地方党组织为部队提供后勤、情报、交通、兵员、物资等服务。
东江纵队坚持“支部建立在连上”的建党建军原则,在部队建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东江纵队在政治委员领导下设政治部主任,支队设政治处,大队(营)设政训室,中队设政治指导员,小队设政治服务员,班一级则有政治战士。
为了部队建设和游击战争考量,中共中央配置了具有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丰富经验的曾生担任纵队司令员,红军中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林平(尹林平)担任政治委员,还有红军指挥员梁鸿君、谢立全、彭沃、周伯明、卢伟良以及军事院校科班出身的指挥员王作尧、邬强等军事将才,保障了部队坚强有力的指挥系统。
东江纵队指挥员中,知识份子多、海外华侨多、港澳同胞多、女战士多等结构成分特点,给部队带来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同仇敌忾的氛围。曾生司令员曾在澳大利亚生活学习,梁威林、严尚民、张持平、吴毅等都有海外留学经历。这一批指战员为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和提高部队的文化素养作出努力。曾生变卖家庭田产筹集资金为部队购置枪支弹药的壮举起到了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共产党人模范效应,激发出全体指战员勇敢战胜日本侵略军的豪情壮志。
忠实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解放斗争,国难当头之际,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在爱国主义基础上达成最广泛的民族团结,筑起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才能战胜日本侵略军。中共广东省委及其领导下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进步力量,团结争取中间力量,孤立和打击顽固力量”统战方针,对国民党广东当局、地方实力派及国民党爱国将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同时,东江纵队与盟军建立了情报交换、通讯联络的合作关系,积极营救英军战俘和美军飞行员,送达到安全区域。为了保障部队的物资供应,亦与民族资本家、开明绅士建立商品供应管道。
为了提高国民党军队的对日作战能力,国民党军第四战区司令官张发奎、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官余汉谋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中,深知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于是在第十二集团军组建政工队,以鼓动士兵们的战斗意志。中共广东省委从地方党组织以及抗日游击队中抽调200名人员加入这支政工队里,到团营连的队伍中担任政训员。诚如中共广东粤北临时省委书记张文彬在1940年3月7日的《广东工作报告》中指出:“彼等年来艰辛工作,也确使十二集团军整顿恢复战斗力,支持一年来主阵地上之作战,提高了部队与民众间的团结及余在广东的威信。”广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营造了东江纵队建军发展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在取得合法番号后,不仅使初生的革命力量摆脱了狭小、孤立的处境,获得扩大政治影响和发展壮大的有利条件,更有利于在广大敌后独立自主地宣传、动员民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到部队之前,曾经担任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他发动香港海上运输船队为抗日游击根据地运送物资,躲避香港日占时期的日军封锁,为抗日游击队运送大量急需物资。港澳爱国商界巨擘以不同形式和方法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游击队:香港著名商业奇才霍英东先生的叔父霍耀显先贤操持的“大风船队”参与了香港海员工会活动并运送抗日游击队所需物品;澳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父亲何贤先贤捐赠100万大洋给珠江纵队。他们的义举,彰显中国共产党宣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东江纵队继承中国工农红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工作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忠实执行了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方针路线。
东江纵队的1,400余次对日伪军作战,共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3,500余人。在历次战斗中,部队牺牲指战员 2,500余名。其中,在香港的港九独立大队有115位烈士。烈士们的鲜血飘洒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上,他们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献出宝贵生命,换来了和平与安宁。广东共产党人的崇高献身精神和民族正气,在华南各族人民中树立起光辉形象,正是中共广东组织及其领导的东江纵队始终坚持不懈地为民族解放、人民福祉谋利益,才能真正成为华南抗战的领导核心,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
东江纵队的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江纵队所表现的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表现,彰显了中华民族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他们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高尚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将永久地镌刻在中国人民心中,激励中国人民前进。
(尹小平系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会长,郑德良系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原文化工作部副主任。标题有编改,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3年12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2/1/uQc70iaiB3vUBBmQWEphTabL1Bc7RDO4PSh.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